谭浩俊:僵尸般的高考“等级”限制制度应当立即清理
自高考设置了所谓的A、B、C、D等级制以来,已不知有多少具有创新思维、创新动力的考生,因为“等级”不够而被挡在高校或者高一等级档次高校的大门之外,被迫进入与其个人能力完全不相符的学校或专业。
我们并不认为,一名考生,进入到低一个档次或等级的学校,就一定没有出息。比尔.盖茨大学没有毕业,马云上的也是不知名的大学,很多成功者都不一定是知名学府毕业。但是,谁又能否认,无论是官场还是商场,出自于名牌大学的还是要远多于不知名大学。这也意味着,大学这个平台,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还是最重要的,是有利于考生的未来选择的。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硬生生地用所谓的等级来限制考生的选择。既然那些所谓的等级课程,可以不作为考生的“核心”课程,那就干脆取消。否则,就一视同仁,而不是之外再人为地设置一个等级。那么,这个等级对考生来说,意义在哪里呢?等级好,就意味着考生全面发展吗?一个看起来全面发展的考生,在今天的市场格局和经济发展格局中,真的比偏科的学生更强更好吗?
显然,还是传统教育思维和僵化发展思维的体现。对当下的中国来说,如果要想实现中央提出的“双创”目标,让广大居民尤其是青年学生都去创新创业,就决不能用僵化死板的高考录取模式去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遏制学生的创新动力。
记得美国有过一次小学生作文比赛,题目是,鸡蛋里能孵出什么。由于美国一直是以开放的方式鼓励学生创新,因此,答案可谓五花八门,甚至有孵出克林顿的。显然,这样的结果,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和高考制度下是无法做到的,也是出现不了的。即便出现,也会被当作异类打入冷宫。就象这些“等级”一样,为什么非要用这些考生不需要、不想学的东西,占用他们的学习时间,限制他们的入学范围,遏制他们的创新意识呢?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做些更加科学的自我选择,把自己的特长、专长充分发挥呢?
可以肯定,这些制度的设计者,一定非常得意自己的“创造”,以为这样就能培养出“全才”来了。殊不知,“全才”才是真正的庸才。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成为各方面都十分突出的“全才”。如果每位考生都成了“全才”了,那中国也就从此不要再谈创新问题了。创新,只能来自于某个方面的特别突出,甚至异想天开。至于其他方面的知识,只能由考生自己去选择是否应当去学,喜欢不喜欢学,而不是用考试制度逼着他们去学。
实践也充分证明,中国高考的“全才”意识,已经严重禁锢着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开放意识。为什么中国的学生很多都是高分低能,今天活跃在商场的年轻精英,大多也不是那些“全才”生。原因就在于,受到的禁锢太多,大部分学生的开放思维、创新思维都被高考制度扼杀了。
所以,已僵化到僵尸状态的高考附加等级制度,必须立即取消,还学生一个自由飞翔、自由发挥的空间。经济领域的僵尸企业都要清理,高考制度中的僵尸规定,同样需要清理。只有清理了这些阻碍学生思维开放、观念解放、创新意识增强的制度,学生们才能真正把时间用到自己喜欢、容易发挥特长和特点的方面去,才能真正成为创新型人才。纵然不能取得重大成果,也会成为比现在称职和合格得多的建设者。
高考制度的设计者们,清醒一下吧!多接些地气,多听听学生的呼声,多做些调查研究,多想些现实问题,多看看中国已经到了市场经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