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问:一患者,56岁,男,口干难受,伴...

学员问:一患者,56岁,男,口干难受,伴发热,不怕冷,中医经方该怎么入手?

胡希恕说:这个病属温病,在伤论条中阐述,看起来很像太阳病,但是主要症状是渴,是一个以里热为主的证,又没有无恶寒症状。
恶寒的消失大家看看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用电强烈刺激饥饿的狗之后给予食物,开始狗很痛苦,经过一段时间,形成条件反射后,狗对食物的渴望大大超出了刺激身体的反应,机体对电刺激的感觉即被抑制。

有的病人患阳明病,腑实里热对大脑的刺激非常大,所以患者会表现为说胡话,里热刺激脑部过于亢奋时,恶寒就被抑制了,所以就不怕冷反而讨厌热能。

发热还口渴,不恶寒的患者,明显就是个温病,是个里热证。

这个“温病”,是相对于太阳病而言的,而不是太阳病里的证候,是另一种病,即温病,因此就不能根据太阳病的方法来治疗了,就不能发汗了,里热是忌发汗的。

医生如不分辨清楚,若误认为是太阳病而发汗,就伤了病人津液,越发汗越热患者病越重,如同烧水,本来炉子就热,如果一撤水,就会热得更快。

发汗后,身灼热,身上干热难耐如被火烤,就叫“风温”,患者就从温病变为风温。

“风温”的来源,就是根据太阳中风的证候而来,均有发热、汗出,是类似于中风的一种温病。风温为病,脉俱浮,浮既主表,又主热,在这里就是主热。#健康守护者# #老当益壮#

自汗出和中风证的汗出不透、病邪未解不一样,阳明病时就会有身灼热而自汗出,汗是由里往外蒸腾。患者有身体沉重感,说明身体皮肤组织里有湿,虽然里面热,但是身上还有湿,说明里热还不实,阳明病的里热最伤人津液,热实到极点时,津液也就枯燥了,大便也就干燥了,因为水和火这两种物质是相互排斥的,火盛水就少,水多火就熄,所以患者如描述有里热又身重的话,可以看出里热还不实。

再加上,伴有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的话,这都是热向上壅的反应。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使用甘温的桂枝汤,是有待商榷的,不仅不要用桂枝汤,而且连银翘散、桑菊饮也不要用,那用什么方呢?

这个病就要用白虎汤,因为它是里热而非表热,解表无效,越解表越坏。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所谓泻下,就是将肠中应吸收而未能吸收之物以药力催下。

不管是用发汗、泻下,都会伤人津液、血液。泻下之后,津液大伤,小便不利即因津液丧失太甚,双目失于荣养则眼直视。

过多泻下还可伤害患脏器,如果真是里实之证,泻下没有问题,如果里尚未实,泻下则伤脏器,虽然津液少了小便少,但受累的是膀胱,就算有尿液了,膀胱也不能藏储,有些人就会尿失禁,这个病就比上面的病更重了。

若用火针、热敷,或汗蒸等,让其出大汗,犹如抱薪救火,皮肤面色会微发黄色,与黄疸不同,这个是萎黄之色。

南希恕讲得很清楚,温病不能发汗,不能泻下,更不能用火攻,相对来说,须以清解立法,方选白虎汤。

陈修园认为,温病里实明确时,可将大剂麦冬、生地黄、元参、大黄加入白虎汤中,经临床实践证明十分有效,但一定要有谵语、大便干等里实证候齐备的情况下才能使用,不用囿于温病忌下之言,但却单单仅是攻下是不可以的,还须加入强壮滋阴解热之品,且用量宜大。

有人以为张仲景不治温病,实际仲景是讲温病的。阳明病篇讲到的“阳明病外证云何: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就是温病,方用白虎汤,渴者白虎加人参汤,是符合温病治疗原则的,所以看《伤寒论》要前后参照。

太阳提纲证中为加重语气,在恶寒前加“而”并将其置于句尾,以示强调,这是太阳病不可缺少的症状,而温病的辨证要点在于:渴而不恶寒,仲景在太阳病中提到温病,就是提醒大家不要把温病当作太阳病来治疗,因其病邪不在肌表,若以太阳病立法治之,命几不保。

胡希恕说:中风、伤寒均属太阳病的一种证,所以伤寒论中不称之为病,现在将温名之为病,显示其与太阳病无关。

【热在表则发热恶寒,热在里则发热不恶寒,热在半表半里则往来寒热,此为辨热在表、在里、在半表半里的最确切的鉴别法。】

温病发热不恶寒,其热在里,而口渴更属热盛伤津证,当然不可以发汗。这些道理可以推敲,有生活经验的人学中医会更有悟性,必竞中医最早就来源于生活实践中。

跟胡希恕学经方,方向是对的,路是捷径的,不懂《伤寒论》不谓明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