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旧事丨第二十四回·吟咏修志求雨尽施文治 写信析敌保邑更见武韬

第二十四回

吟咏修志求雨尽施文治

写信析敌保邑更见武韬

话说王钺爱女去世后,王钺纵情了一会山水,让西宁美丽的山川驱走内心的悲痛。

这时离赵震阳知县评选出“西宁八景”才几年时间,但王钺觉得,随着这几年的不断建设,有些景点如文昌阁没有被列入西宁著名景点,是很可惜的。而有些景点如龙井疏钟,也不是那么受人欢迎。王钺于是与一班文人骚客,踏访了所有西宁县的名胜古迹,最后评选出了新的“西宁六景”:龙池秋月、丹鼎朝霞、虹桥烟霭、锦石波清、云窝落梵、松阁飞涛。两相对比,“西宁八景”只是保留了华表石、文昌桥,其余的玉枕松风、龙井疏钟、文峰耸汉、武岫晴烟、甘泉天浚、龙岩双鲤,被新“西宁六景”中的龙池秋月、丹鼎朝霞、云窝落梵、松阁飞涛所取代。

龙池在城东北都城乡,深二丈余,澄清彻底,秋冬通潮,传说有龙潜在其中,岁旱祷雨辄应。丹鼎朝霞,是指朝霞染红了罗经石的石鼎。罗经石又名锦石,在罗旁水口,传说有石鼎在江中,随波出没,是赤松子炼丹的地方,从前附近有赤松子祠。虹桥烟霭是青烟薄霭缭绕的文昌桥。锦石波清是指锦石山和下面波浪荡漾的西江碧水。云窝落梵,是指云窝庵和尚的诵经声从云窝山飘落。松阁飞涛是文昌阁簇拥着拍天的松涛。文昌宫称松阁是因为文昌宫被四周的松树簇拥着。但山人必须指出,当时的文昌阁还是在建工程,在工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因为三藩作乱涉及到西宁县而不得不停工,最终没又建成。王钺把在建的景点列入新六景,是不妥的。评出西宁新六景后,王钺带头吟咏:

云窝落梵

一峰高处独参天,贮得闲云供老禅。

清磐有声空外发,寒灯无焰夜堂悬。

鹘栖古树经翻后,僧定乳岩花雨边。

却愧宦情输野衲,烟霞窝里住年年。

松阁飞涛

倚松奎阁郁岧峣,天籁虚吹万壑飚。

秦树枝头惊夜雨,胥山原上听春潮。

出楼百尺声何壮,入梦三公气欲骄。

待看龙鳞还错落,长吟终古影翛翛。

虹桥烟霭

紫嶂丹崖引化虹,疏烟暖树两溶溶。

近江野寺空濛里,出郭人家澹荡中。

是处有花歌夜月,长年携酒拂春风。

山城尽日多佳气,缥缈还归碧涧东。

锦石清波

山头锦石逼江横,砥柱狂澜终古清。

越吏奏书曾奉朔,大夫新语只留名。

潜蛟幽壑波同静,晚树春云岸共平。

独有远怀消不尽,潮来潮去总关情。

龙池秋月

此中澄澈龙眠稳,何处苍茫桂气清。

望去长天浑一色,印来止水不闻声。

通潮有信云还敛,泛斗无波雾又横。

欲挹千华吹铁笛,四山猿鸟一时惊。

丹鼎朝霞

往事传疑知有无,空余丹鼎照朝乌。

一天彩散山云净,十里川晴海气纡。

日影随潮通帝座,风声送橹过蓬壶。

如今剩有灵仙迹,谁向赤松问药垆。

王钺的诗一传出,县里的一班骚客诗人诗纷纷写诗唱和,西宁山河因此大为增色。王钺情商很高,他评出新“六景”之后,对前任的旧“八景”也不排斥,而是让它们并存。他在写诗吟咏新“六景”的同时,也写诗吟咏就“八景”。

康熙十一年(1672)农历7月,西宁大旱,田地龟裂。如此下去,秋后百姓将颗粒无收,又会遇到一个灾荒年。王钺内心非常焦急,决定举行求雨仪式。

7月初六晚,新月一弯,漫天星斗,大家都认为明天又将是一个烈日当空的日子。在这样的情况下求雨会成功吗?王钺的心很乱,但又很快平静。他对自己说:能不能成功不是自己掌握的,自己诚心求雨就行了。

戌时末,在县里一班官员和城里百姓的注视下,王钺穿着礼服,虔诚地走上三天前筑好的土坛。只见坛上插着两根竹竿,竹竿之间是一幅画着巨龙戏水的大幅绘画,土坛四周插着黑色的旗子。王钺跪拜苍天,口中念念有词,不过是说些祈求苍天施雨西宁,解救黎民的话。然后起身,提神运气,走起禹步……有知道禹步的老人说,这种步法是依北斗七星排列的位置而行步转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所以又称“步罡踏斗”。

一番仪式之后,50多岁的王钺已是气喘兮兮,毕竟年龄不饶人。说来神奇,当晚踏入子时不久,竟然起风下雨,而且下得很痛快,让干旱的土地一下子获得了生机。王钺自然欣喜若狂,立即赋《壬子七月之六日祈雨偶应志喜》一首抒怀:

凉风偶尔喜相从,驱得骄阳岁未凶。

旱逐汤年酬六事,雨从舜日慰三农。

含胎晚稻连云起,沛泽灵苗遍野浓。

漫有敬亭诗句在,谢家才调苦难踪。

诗歌的大意是:

很高兴凉风偶尔吹起在求雨之后,

驱走骄阳庄稼不会因干旱而失收。

六件事情没有做好才令商汤大旱,

舜帝时候风调雨顺农民喜上心头。

晚稻在孕穗水田无边与天际相连,

雨水滋润着禾稻如仙草般绿油油。

莫说流传有杂敬亭山求雨的诗句,

谢朓也难以形容我如今一扫忧愁。

王钺成功求雨在西宁县传开后,百姓把王钺当作神一般的人。

在王钺在经济建设继续发力的时候,康熙十一年(1672年),王钺接到了朝廷要求编修地方志的公文。看官,赵震阳在康熙6年才编成了《西宁县志》,如今才过去5年,有必要又编新的《西宁县志》吗?不管有没有必要,朝廷的命令必须执行。当然王钺也觉得赵震阳的《西宁县志》是有点简略。因此接到朝廷要求修志的公文,王钺没有半点抵触情绪,相反还有点高兴。

为尽快推进志书的编修工作,王钺立即召集县里的父老商量,然后设立修志局,对工作人员进行分工。该志的编修人员主要有沈凤、萧九皋、何其遇、萧士浚等,编目与康熙6年的《西宁县志》一样,但内容比康熙六年《西宁县志》增加了十分之三,修改的地方大约为十分之一。王钺情商确实高,他在志书的《序》说:本志的篇目还是按照康熙六年《西宁县志》的篇目,如果说有所创新和突破,都是在之前的志书基础上取得的,因此说,这本志书,其实还是原来的志书。遗憾的是,王钺主修的这本康熙十二年《西宁县志》失传了,这是西宁县唯一一本失传的明、清县志。

说王钺在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方面为西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看官大概不会觉得意外,但如果说,进士出身的王钺,以非凡的军事才能,避免西宁一场灾难,看官可能就有点意外了。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吴三桂首先于这年11月杀死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将矛头指向朝廷。康熙皇帝确定吴三桂作为打击对象,而对耿仲明、尚可喜实行安抚。听到朝廷安抚平南王、靖南王,吴三桂的使者日夜在平南王、靖南王的王府,怂恿他们作反。当时,靖南王耿仲明和儿子耿继茂已死去,孙子耿精忠继承王位,他背叛朝廷,响应吴三桂作乱。只有尚可喜坚守臣子的节操没有叛变,朝廷特别表扬了他,进一步增大的他的权力,加封他为亲王,两广督抚以下的人,都受他指挥。

康熙十三年(1674),广西孙延龄投降吴三桂。孙延龄本是汉军正红旗人,康熙四年(1665年)开始出镇广西,被清廷封为上柱国、光禄大夫,世袭一等阿思尼哈番,任广西将军。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举兵叛清,康熙帝命孙延龄为抚蛮将军,与广西巡抚马雄镇一起镇守广西并合谋剿灭吴三桂叛军。但孙延龄这时候却投向了吴三桂。根据吴三桂要求,是年6月,孙延龄派总兵缑成德攻占梧州城。梧州总兵班际盛当时驻兵在水口,想把部队转移到别处,以避开敌寇。王钺一向与班际盛善关系好,于是写信直言规劝他:

苍梧为粤咽喉,无梧是无粤东也。将军今日退一步,明日肇庆以东皆不守,长驱至会城,忧且及将军家室。……愚观西兵之来无持久计,不过以梧守杨某纳款,日运辎重入舟,恋栈之情已见,不日且西走。少需之,吾兵大集,梧城可复也。

意思是说:

苍梧是广东的咽喉,没有了梧州就等于没有了广东。将军今日退一步,明日肇庆以东都不能守住,敌寇就长驱到达省会,我担心会连累到将军在省城广州的家室。……我看西来的敌寇不会在梧州呆很久,不过是让梧州府知府杨某某给点钱。敌寇每天把物资搬到船上,已初步显示出他们对官禄的依恋。不久将离开梧州回到西面的云南去。你只要在这里稍待一些日子,我们的军队大规模集结后,梧州城就可以收复了。

班际盛认为王钺说得对。与敌寇相拒20多天后,敌寇果然像王钺所说撤退走了。在班际盛与敌寇相拒的20多天时间里,王钺也做好了西宁的防御准备工作,梧州刚被攻陷,他就组织军民整理好守卫西宁城池的武器,修筑好工事。贼寇陈四率领军队侵犯西宁,让间谍拿着伪造的书信入城,了解到王钺已做好了充分准备,估计攻城也是无果,陈四于是率军队撤退到30里外的月峒,等待机会,在月峒驻兵5日后,听到攻入梧州的贼兵已撤出梧州,知道攻城已完没有机会,只好率军离去。

未知陈四率军逃去后西宁县的情况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敬告读者

《西宁旧事》以章回体小说形式叙述郁南县从明朝万历五年(1577)到清朝宣统三年(1911)的一段历史。书中以今存的明万历二十年,清康熙六年、二十六年、五十七年,道光十年5本《西宁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所载事实为依据,坚持“七分史实,三分演义”的原则,力图为读者展现这334年波澜壮阔的郁南历史画卷。限于作者水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西宁旧事》欢迎读者转发。但如果在本公众号外的其他公众号和载体转载、使用,必须获得作者本人的书面授权,否则视为侵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