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旧事‖第四十回 ·振科举张知县三上请示丨求碑记常庆师首入县衙

第四十回

振科举张知县三上请示

求碑记常庆师首入县衙

文笔山(严景明摄)

话说张溶维修学宫、文昌桥,重建文昌阁,开通青云路,为了振兴西宁科举,在风水方面,张溶把所有该做的工作都做了。也算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吧,经过了种种努力,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庚午科,西宁终于有一位附籍人士——尹元吉考上了举人。这对于张溶来说,虽然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但总算有一点安慰。

张溶在科举方面所做的工作,当然不会仅仅是在风水补救方面。

西宁的科举问题一直令人揪心。本书前面说到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方大复知县向省里提出“土附并录”,康熙七年(1668年)赵震阳知县向省里提出“土附分录”,对附籍生员所占比例过高进行了限制。但附籍是冒籍的温床,到了张溶时期,冒籍问题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对西宁科举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农历10月15日,张溶不得不向省学政呈送《分别土附初详》:

为冒搀货卖坏例阨士,乞详禁截事。看得儒童考试由邑而郡,由郡而道,费芸窗几载之揣摩,历考场数次之艰辛,始得跻入泮之阶。然得售者寥寥,遗弃者比比,盖原许以本籍赴邑之试,惟西宁向因故明万历初年新开荒徼,土附兼收,分别取送。但所谓附者,有田产在此处而身居邻近他邑之儒童,旧例暂许其与试,从无并非宁邑纳粮之士民,实系外郡外邑棍徒、铜臭之辈。既县案无名,忽夤缘送道,神奸百出,冒进宁庠,即送学之际,甚多不到。一应祭丁、公务,亦足迹不至。按册则有其名,而实皆外处豪强势要之子弟,滥窃黉宫,上干功令,下夺士气,岂以圣世右文之际而可姑容若辈之逞奸射影耶?卑职近阅邸抄,有顺天学院董参革青县武令,宣府程同知,俱因冒籍儒童,现奉严纶惩究。

兹据儒童某某等连名合词,吁请卑县仰体宪台作兴人才之盛意,拟合详请,伏乞宪台俯鉴:

泷西历来积弊于科试,罗属童生时必需本县廪保,凡《县册》无名及无本县廪保而《州册》忽增入者,此皆外郡、外邑棍徒、铜臭暨武弁、宪役倚势钻营,妄冀倖售而阻夺孤寒之辈,许卑职亲身赴辕门送试,公同首县,一齐点名,遇有前项之徒,即时摈出,将保廪与父兄等严行查究,照新例拟罪,惩一儆百,庶寒儒有寸进之阶,不致士气阻夺,而奸棍杜倖进之弊,于以鼓舞人才,振兴学校,除宁邑百余年之陋习,储将来之菁莪、棫朴之风气,有关名教巨功匪细,岂卑职一人感颂?即宁邑孤寒众士俱沐洪慈于奕世矣。等因。于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十五日申请,

这篇详文的大意是:

冒籍造假交换利益的恶劣惯例,对西宁土著士子打击很大,为此请求知县向上级呈送详文,请求禁止、堵塞冒籍漏洞。我们认为儒童考试从县试到府试到道试,必须花费几年时间在书斋里反复思考推求,经历多次考场的艰辛,才能进入学宫,成为生员(秀才)。但成功的人毕竟极少数,被科举抛弃的人比比皆是。科举原有规定,准许以本地户籍参加县试,但西宁县因为明万历初年建县时,是荒远的边域,童试才实行土著、附籍子弟兼收,分开录取的政策。不过所谓的附籍,是指有田地在西宁却在邻县居住的儒童,从前是允许他们参加西宁县的童试的,从来没有不是西宁县的纳税人,实际是外地恶棍、无赖和唯利是图的人参加。如今发展到县试的档案没有他们的名字,却忽然通过拉拢关系,通过各种奸诈的手段,冒充附籍参加道试,进入西宁县学。即使在举行送学礼的时候,他们很多人也不会来到西宁县。在县里进行祭祀孔子典礼、公务活动的时候,他们也不会出现在西宁县。按照档案,他们是西宁县生员,实际上都是外地强横而有权势的人的子弟,严重危害西宁县学,冒犯法令,打击读书人士气,在崇尚文治的当今盛世,怎能姑息宽容这些人肆行奸邪,严重侵害西宁土著子弟利益呢?卑职最近阅读邸报,报道了青县武姓知县、宣化府程姓同知被顺天府董姓学政弹劾免职,都是因为冒籍儒童的问题。现正根据大清严肃的法令惩办追究。

现儒童某某等人的联名上书,呼吁并请求卑职体察上级领导促进人才培养的强烈愿望,拟成详文呈上,恳请上级领导体察:

西宁县历年积累的弊端都在科试。发动童生报名时,我们都明确:参加县试必须有同考的五人互结,并且有本县廪生作保。因此凡是《县册》里没有名字和没有本县廪生担保的,却在罗定州《州册》突然增加了名字的,都是外地恶棍、无赖和唯利是图的人,他们与罗定州的武官、衙役窜通一起,仗着势力钻营,妄图侥幸考中,侵夺贫寒土著子弟的利益。因此希望允许卑职亲自到到县署的外门送考生出发到罗定州参加府试,让他们共同向知县自首或被大家告发,一并对考生进行点名,发现有前面所说的外地恶棍、无赖和唯利是图的人,立即从队伍把他们抽出来,对作保的廪生和这些考生的父亲、哥哥等人进行严肃查究,按照新出台的法律条例进行定罪,通过惩罚少数人来警戒多数人,使众多的贫困儒童获得小小的进步台阶,不至于士气被打击,杜绝奸猾之徒侥幸进入西宁县学的弊端,这对于促进人才出现,振兴县学,革除西宁100多年来的科举冒籍陋习,在不久的将来形成培养人才的风气,加强名教建设,具有很大的作用。这就不是卑职一人对学政的感激颂扬了!西宁县世世代代众多的贫寒士子都将感受到学政您的这种大爱。

康熙康熙二十二年(1683)农历10月15日。

对张溶的详文,广东提学道于姓的佥事批复:

冒籍全书首禁,西宁既有土附兼收之例,须有田产入籍久住者,方准收考。该县留心人才,亦须极力澄清考试大典。该县原有提调之责,送考点名其职然也。俱如详行。缴。

这个批复的大意是:

《钦定学政全书》首先禁止的是冒籍,西宁县既然有土著、附籍兼收的先例,必须是在西宁县有田产、加入了西宁县户籍,并在西宁县长期居住的人,才准许参加童试。西宁县重视人才培养,也需尽力弄清楚国家考试的有关法规政策。至于送考时候点名,知县本来就有这样的职责。同意详文请示,请按此执行,并将批文交还省学政衙门。

详即详文,是清代常用的上行文种,即下级衙门用来向上级衙门申报、请示政务的重要文书。常以“为详请事”,“为详报事”,“为详覆事”开头,以“照详施行,须至详者”结尾。“为冒搀货卖坏例阨士,乞详禁截事”是公文的事由,用来叙明文件制发的原因。“看得”是清代公文用语,主官对下级报送公文中有关问题所作的批示、结论性文字,称为“看语”。为使看语眉目清楚、并引起受文者的注意,公文中常以“看得”作为看语的领述词。

张溶的这篇详文指出当前西宁县科举冒籍情况的严重性,强调冒籍对西宁县学的正常运作、对西宁士子的士气打击都非常严重,请求禁止冒籍。明确在西宁县购买了田产、加入了西宁县户籍,并在西宁县长期居住的人,才准许参加童试。省学政衙门当然批复同意。

张溶一边打击冒籍,一边控制附籍。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农历3月11日,他向省学政呈上《酌分土附次详》:

为冒搀货卖坏例厄士等事,覆看得西邑土附兼收一事,昨岁据儒童等公词吁恳卑职具详。既奉有田产入籍久住者方准收考之。宪批在案。此真泷西寒士得沾黍谷之生春,孰敢不奋励以图寸进?但查本州考取送宪名册共七十名,并未分别土附,致各儒童复有哀吁之公词,况宁邑额数八名,近自卑职莅任以来,仰体宪台鼓舞人才之意,多方作养,极力劝学,文风渐次稍振,非复军兴数载以前弦诵无闻者可比。今兹科试应否邀恩俯鉴如额取八名,或土五而附三,或土附均半,不致有客倍于主之叹,俾孤寒得以振拔,则宪台之造福泷西,永深焚顶矣。合将各童分别土附造册同缴,伏乞宪裁酌取。等因。

于康熙二十三年三月十一日申详。

这篇详文的大意是:

冒籍造假交换利益的恶劣惯例,对西宁土著士子打击很大。对此,我再次就西宁县土著和附籍子弟在童试中兼录的事情反映如下:去年根据童生某某等人的联名上书,吁请卑职向上级提出请示,要求明确在西宁县购买了田地并加入了西宁县户籍,长期居住在西宁县的人,才允许他参加童试。上级领导的批复还保存在档案里。这真的是让西宁贫寒读书人可以迎来科举春天的政策,谁还会不勤奋努力,希望获得一点进步呢?但经过查实,本届府试,罗定州考试后送省学政的名单共70名,并没有分开土著和附籍。致使西宁县参考的童生再一次给我联名上书,悲哀地呼吁我再次向省请示。西宁县的生员录取名额只有8名,卑职担任了西宁县知县后,十分明白学政大人大力培养人才的用意,因此取一系列措施,多方面培养人才,鼓励学习,使西宁县的文风逐渐有点振作,不再是从前罗旁大征后几年的情况,没有什么人读书。这一科院试,是否可以得到您的恩赏,体察我们的情况,在8名生员名额中,录取土著子弟5人,附籍子弟3人,或者是土著子弟和附籍子弟各半,这样就不至于让西宁土著子弟有外地附籍子弟比土著子弟多一倍的感叹了,使贫寒无依的西宁土著子弟得到提拔。如此,学政您造福西宁的行为,西宁人将永远铭记,对您焚香顶礼。罗定州应该把童生按土著、附籍造册,送交学政您。

希望学政裁定,考虑同意。

康熙二十三年(1684)农历3月11日

在这篇详文中,张溶重复了去年请示对附籍的定义,反映罗定州在报送本届府试通过者的名单时,没有按之前的批示意见,把70名西宁童生分开土著、附籍来报送的情况。按照学额,西宁县每届童试录取生员8名,现请求按照土著子弟5名、附籍子弟3名,或土著和附籍各半的比例录取,并分土著、附籍生员两栏公布。

对于张溶的这一请示,广东提学道于姓佥事批示:“如详,酌行。缴。”(同意详文请示,请考虑执行。在按照批示办理后,将批文交还省学政衙门。)

酌行的结果,是按“土附各半”录取本届生员。如此,即使冒籍依然猖獗,但冒籍人数绝对不可能占全部录取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可以说,在张溶任内,西宁县的冒籍情况确实得到了很大的遏制。

为了巩固打击冒籍,限制附籍,康熙二十四年农(1685年)历7月23日,张溶又向罗定州呈送《厘清童生冒籍详》:

为岁考呼天严攻冒籍等事,查得西邑县治乃明季万历初年新开荒徼,其土地人民俱系别属割拨,向来童生考试,土附兼收,分别取送,从前学台考取入泮,亦已土附分收,相传已久。旧案俱存,凡有田产并居住西宁者,为土著,其有田产在西宁,而身居别邑者,为附籍。至于无产无家,假借籍贯,不由县试,冒籍宁邑者,比年以来,不一而足,迨入泮之后,足迹不到宁邑,诚有如绅士区孟贤等、童生彭士魁等之所言者,若辈既不知其籍,又莫考其人,其间或有刑丧、顶替,与夫缘事黜革、更名重考,以及娼、优、隶、卒之徒,皆不可知,以致宁邑学宫按册而校,多济济之子衿,循名以求,实寥寥与黉序,无怪乎绅士、童生等激切呼吁也。

兹逢天台加意遴才,秉公作士,正力学食贫之子得以扬眉,而绳枢瓮牖之儒于焉吐气也,拟合详请台台,电鉴详内情节,俯查县考名册,严革冒籍诸弊。庶台台振兴文教之恩,广被泷西,而儒生沐浴作人之化,永镌肺腑矣。等因。于康熙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三日申详。

这篇详文的大意是:

关于请求上级领导在岁考中严厉打击冒籍现象的事情。据调查,西宁是明朝万历初年在荒远的地方新建立的县。这里的土地和人民都是从外县划拨过来。向来童生参加童试中的县试,既录取土著子弟也录取附籍子弟,但分开录取,也分开造册,然后报送罗定直隶州。从前省学政主持院试,录取生员进入县里的学宫,也是土著子弟和附籍子弟分别录取,相沿已久。从前的档案资料还在,清楚地表明:凡是在西宁县有田地,并且居住在西宁县的,是土著;在西宁县有田地,但人在外县居住的,为附籍。在西宁县没有田地,也没有家,假冒籍贯,不经过西宁的县试,却冒充西宁县户籍,在罗定州参加府试的,近年来非常多。等到录取进入学宫后,他们却根本不到西宁县来,确实如本县区孟贤等绅士、彭士魁等童生所说的那样,对于这些人,我们既不知道他们的籍贯,也不知道他们的个人的情况,其中可能有服刑的人和父母去世后还在守孝期的人,有冒名顶替的人,有因事被革除科举功名、改名后重新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是否还有妓女、戏子、衙门里办差的人的子弟,统统不知道。西宁县学宫,按名册来计算,生员很多,但按名字找人,学宫是空虚的,没有几个人。无怪乎绅士、童生等激切呼吁严厉打击冒籍。

现在正好遇上您这位上级领导重视选拔人才,秉持公正,培育人才,正在努力学习的贫穷儒童,因此应该可以扬眉吐气了。为此,我向您这位上级领导请示,请明察我反映的情况,查核县试的名册,彻底革除冒籍的各种弊端。希望您这位上级领导振兴文教的恩泽,能让西宁县的儒童普遍感受到,儒生沐浴了您培养人才的教化,将永远铭刻在心。康熙二十四年(1685)农历7月23日。

在这篇详文中,张溶介绍了西宁附籍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明确了附籍的条件,指出当前附籍演变为冒籍、禁考人员蒙混参考的情况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请求允许对参加县试的考生进行核查,发现有冒籍的,按照大清法律严惩,以杜绝冒籍。

罗定州知州刘元禄对请示批复如下:

郡县试拔儒童,原贵清厘冒滥,登进真才,讵容若辈百计钻营,侥幸窃取?甚而县册无名,滥入州案,致奸童售名顶替,种种等弊,以朝廷科士抡才之选,竟为若辈居奇货利之薮,殊足骇叹,本州念切孤寒,务绝诸弊,仰候转详。缴。

这批复的大意是:

府试、县试选拔儒童,本来就应该重视清理核查不合格而滥予录取的情况,选拔真正的土著和附籍子弟,岂容这些冒籍的人千方百计钻营,偷偷侥幸考入县学成为生员呢?甚至到了《县册》没有名字,随便就在州里的档案加入名字参考,致使奸诈的儒童收受好处后,让别人用他的名字参加考试,这种种弊端,让朝廷选拔人才的科举考试,最后成为了这些人囤积奇货等待高价出售牟利的渊薮,特别让人惊叹。本知州十分关心贫寒的读书人,务必杜绝上述各种弊端。请将案情呈报上级官府,并等候上级官府的批示。在按照本批示办理后,将批文交还本州。

根据罗定州的批示,张溶把请示呈送省学政衙门,姓裴的学政、按察使司佥事批复:

土附均收历有成例,清查冒籍应自该县始,如详行。缴。

这批复的大意是:

既录取土著子弟,也录取附籍子弟,西宁县历来有成例,清查冒籍情况,应从西宁县开始。同意按请示执行。在按照批示办理后,将批文交还省学政衙门。

张溶连续给州里、省里上了3份请示,州里和省里都批复同意照办。按理问题应该得到解决了。但附籍是冒籍的温床,不革除附籍,冒籍仍然会出现并泛滥。

张溶为西宁文化作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成绩。但科举和文化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积累,然后才可以迸发。不可能立竿见影,马上见效。

张溶任内,是西宁社会从清初的动乱走向康乾盛世的关键,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张溶对年久失修的县署进行了多处维修。官府文书的办公室在大堂前面月台的左右两边,因为年久失修,一半房子已经坍塌。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张溶对此进行了重修。东廊是吏房、户房、礼房和钱粮库负责人的办公室,西廊是胥吏、兵房、刑房、工房的办公室,县衙大堂的右面是典史的办公室,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张溶进行了重建。此外,正门外左右两边的旌善亭、申明亭,因为年久的原因,被百姓占为住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张溶清理了占居者后复建了两座亭子。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连日淫雨不断,城墙坍塌,张溶也立即进行了维修。

县署需要维修,城墙需要维修,佛教寺庵也需要维修。

龙禅庵在城南三里的文德山麓,建于明万历间,到了康熙初年,寺庵已出现坍塌。但直到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龙禅庵的住持常庆上人才筹集到资金,对龙蟠庵进行修复。工程完成后,住持常庆上人第一次来到县衙找张溶知县,请求他为修复后的龙禅庵写一篇碑记。

张溶欣然接受。他对常庆上人上人说:“从前宗炳、陶潜、雷次宗、周续之、并夙、含胜、慧结、志隆,与庐山慧远翻看用贝叶写的经文,唱颂佛教的要旨,古今都传为风雅之事。我从担任西宁知县以来,对境内的名山,虽然不能像谢灵运任永嘉郡太守那样,可以到处游玩,但如果偶尔经过和来到寺庵,都会流连忘返,休息观赏,使身心愉悦很长一段时间。龙禅庵近在咫尺,就在南郊,偏僻幽静,与尘世隔绝,正是好去处。所以我有时候在公务之余,就会坐上像陶渊明当年坐的那种竹轿子,穿上像阮孚上了蜡的木屐,到龙禅庵去。一路上,仰看树木之间苍茫的山岚,俯看曲折的山涧流水,竹子又高又茂密,灌木枝叶茂盛,山岚遮盖的山石若隐若现,这时候,我就好像登上了杭州灵隐寺前的飞来峰一样,也好像到了恒河访问一样。”

一番文采斐然的话语,令常庆上人对张溶这位进士出身的知县佩服不已。随即张溶说:“龙禅庵让我如此痴迷,哪里可以没有文字记录呢?请上人放心,我会抽空给修复后的龙禅庵写一篇碑记的。”

几天之后,张溶令仆人把他写好的《重修龙禅庵记》送到龙禅庵交给常庆上人。常庆上人连忙展开阅读:

岭表山水奇秀甲天下,凡名岩邃壑咸有招提,兰若踞其胜,以供临眺。顾他处梵刹之建立,或历千有余年,或经数百载,其名缁之驻锡,前贤之铭赞固已充栋,无俟揄扬颂记。惟西宁居东粤绝徼,界在万山,向为猺獞篝薮,即物土人民允沦于椎髻踝跣之蛮乡,更何有精蓝香宇之足称乎?自有明神宗之初,元戎大帅提师数万,始辟土成邑,一时梵刹与县城同建,而龙禅庵亦于斯时共创云。庵居文德山之阳,回龙山之阴,有水源发于回龙,潆流环绕于其庵,颇称清幽佳境。迨兵燹以后,村莽既遭蹂躏,庵亦因之圮废,四壁苔封,层檐蛛网,不但二三闻士悯此倾颓,即遐迩诸人恒悲其零落。由是住持常庆上人坚菩提心,发勇猛力,亟思修筑为己任,遂有须达长者誓布金愿,成祇园胜,伐木鸠工,编茅陶瓦,本仍旧基,以整其废坠,已若新创,而顿易故观。

昔宗炳、陶潜、雷次宗、周续之、并夙、含胜、慧结、志隆云,与庐山慧远翻贝叶经文,颂莲河奥旨。今古传为韵事。余自宰莅泷西,凡境内之名丘壑虽未能如谢灵运守郡永嘉到处遍历,倘偶尔经临,辄流连憩赏,娱心目者久之。况龙禅咫尺南郊,静僻绝尘,岂反恝然置之,为山灵笑乎?间者公余之暇,驾陶令笋舆,曳阮公蜡屐,仰观岚翠之苍茫,俯视涧流之纡折,修篁茂密,灌木扶疏,顾瞻前后上下阴森蔽亏景象,恍若凌鹫岭而问恒河,乌可无一言以志之?

适上人请记,爰述庵之形胜废兴所由来,非记庵也。记庵之结构艰辛,愿为居斯地者勖勉也。

乃因旧名而增,易之曰龙禅精舍,其山场税田二亩五分,在常静都六甲,又税拾亩,在保和都八甲,又税二十亩零六分三厘九毫,在兴宁都十甲,递年止输正供,免其杂徭以资三宝长明之需。

并为之铭曰:

泷城南郭,蔓古蛮荒。

杳无龙象,匝地猺狼。

诛茅凿石,顿成上方。

居然鹿苑,堪比雁堂。

晨钟暮鼓,顶礼法王。

应真飞锡,永泛慈航。

岩云空翠,现此慧光。

儴佉最胜,妙谛宣扬。

一尘不染,万虑浑忘。

勒诸珉石,奕祀偕臧。

康熙二十七年丁巳月,大梁张溶撰。

未知张溶这篇碑记的大意是什么,且听下回分解。

敬告读者

《西宁旧事》以章回体小说形式叙述从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建立西宁县起,到民国三年(1914)西宁县易名为郁南县止的一段历史。书中主要以今存的明万历二十年,清康熙六年、二十六年、五十七年,道光十年5本《西宁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所载事实为依据,参照今存的明清诗文、族谱等材料,坚持“七分史实,三分演义”的原则,力图为读者展现这337年波澜壮阔的郁南历史画卷。限于作者水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西宁旧事》欢迎读者转发。但如果在本公众号外的其他公众号和载体转载、使用,必须获得作者本人的书面授权,否则视为侵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