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要“顺木之天,致其性焉”,他们才能健康成长,成功成才

【平湖一柱 第1062期】

唐朝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他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棵棵长得高大茂盛。有人问他种树的诀窍,他回答说,没有什么秘诀,只不过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也就是说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如何“顺木成天”,就是栽树时,要让它的树根舒展,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培匀、培实,然后,就不要再管他了。有的人栽树不是这样,栽树时,树根卷曲着,全用生土不说,不是培得太紧就是培得太松,栽完后不放心,每天早晨去看看,上午去摸摸,晚上再摇摇,甚至抓破树皮查验一下它是否已成活,这些做法虽然是关心它,但实际却害了它,让树木远离了天性,自然难以成活,即便成活了,也难以成茂盛树有两种,一种是参天的栋梁之材,一种是纤细的盆中之景。

种树如此,孩子教育更是如此!

教育是什么?在拉丁文里,教育一词是“educate”。其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孩子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来说,西文的“教育”强调的是“内发”,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这也就是说,教育首先应是让孩子健康成长!这个成长,不应是把孩子养在温室里,扣在大棚里,而是让孩子自然地成长!西方的教育的本义与郭橐驼讲的种树道理是是相通的。

可是,我们现在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却是违背了这个自然规律,相信了某些人炮制的所谓的“起跑线”,为了让孩子 赢在起跑线上,小孩子刚生下来就不惜重金,抱着他们到所谓的“剑桥”“哈佛”大学去接受英语的熏陶,相信了这就是“母语教育”,天真地以为,孩子长大了就自然会说英语,孩子刚牙牙学语,就开始教他们背唐诗,学数数,幼儿园里就开始学拼音,学识字,学速算,是的,家长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孩子看起来很聪明,上一年级的时候,课本上的内容全学会了,孩子一考就是双百,但是,令家长们意想不到的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差,三年级开始学英语,孩子刚出生“母语教育”也没有发挥出其“母”的优势,孩子学起来照样也困难……而我们家长还不承认这是自己拔苗助长的结果,又陷入让孩子疯狂的补课、培训的漩涡中不能自拔,直至中考、高考,孩子成绩一塌糊涂,家长仍是如梦不醒,不反思自己的教育的失误,反过来抱怨孩子的愚笨……

就算那些如家长期望没有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怎么样?因为孩子学习成绩好,家长就希望他们更好,于是不惜重金,想尽千方百计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初中,最好的高中……可是,孩子这一路学到了什么呢?考试,就是学会了考试的内容。为了让他们考出一个好成绩,凡与考试无关的内容统统统删去,将他们整天圈囿在校园,蜷缩于教室,埋头于书本,什么音乐、体育,美术都成了课表上的一个名词!整日不见阳光的孩子,要么肥胖无比,要么面黄体疾,小小的孩子,本应是双眸炯亮,现在却成了眯眼的近视……早晨天不亮就要起床,晚上十一二点还不能睡觉,没有了双休,没有了节假,更没了有时间去玩耍……

教育的含义被异化成了“应试”,压得孩子抬不起头,喘不过气,生理心理都出了问题……一个个孩子不堪作业、考试、分数的重压从高楼上跳了下去……

终于,也有一部孩子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了,却是找不到工作,单位说,他们情商太低;勉强找到工作的幸运者,却又不懂得珍惜,舍不得流汗出力,一言不合就辞职,跳槽当作家常便饭吃,不愿工作了,就呆在家里,打打游戏、啃啃老……

我们现在的家长,现在的教育,真的是到了应该反思的时候了。教育孩子不是“机械制造”,而是“顺木之天”,要把孩子培养成才,那就应象唐朝的郭橐驼一样,“致其性焉”,即顺应树的天性去培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