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四中往事:1975秋天的那场劳动
【东平四中《母校情怀》征文精选】
1975秋天的那场劳动
文/ 徐香兰
【精彩看点】打好炮眼后,装上炸药,按上雷管引线,一按电钮,轰的一声巨响,炸开了五、六方碎石。男生们抬着近二百斤的石块,飞快的来往于料场和路基之间……
1975年,我在东平四中读高中,那年秋天,我们参加了一场难忘的劳动。
那年的秋天格外热,东平四中接到了修建泰东公路的任务,技术含量低需要人工完成的土石方路基工程由四中师生去做。
学校领导经过现场勘察,把任务分配到各个班级。然而学校把地形最复杂,任务最繁重,最难啃的硬骨头地段分给了六级一班。因为我们班有杨永慎老师培养带领的敢打硬仗的全班同学。
我们班分到的工程路段为大井山口东面接近上崖处。当时我作为班里的团支部书记,组织班干部在班主任杨永慎老师的带领下,到工地现场了解情况。
回来之后,老师首先和班干部一起研究施工方案,如何分工,需要筹措的工具,施工安全以及需要注意的其他问题。并连夜召开全班动员会,使每个同学都认识到了这次劳动的重要意义,鼓足了干劲,充分做好了思想准备。
第二天一早,全校筑路大军浩浩荡荡开进了施工现场,并迅速摆开了长蛇阵,气势高昂地投入了战斗。整条战线人山人海,红旗飘扬,歌声响彻云霄。
我们班的施工地段,沟壑纵横,高低不平,施工难度大。根据修我们班的施工地段,沟壑纵横,高低不平,施工难度大。
根据修路基所需材料,主要是土和石,于是全班分成了两个组,一个是石料组,由班长李士水负责,主要由来自山区的男生组成;另一个是土方组,由我负责,主要由女生组成。
石料组的同学们开山、凿石、打眼、放炮,有的手握钢钎,身正手稳,有的抡起十几斤重的油锤,威力无比,看起来他们就像一伙有经验的老石匠。打好炮眼后,装上炸药,按上雷管引线,一按电钮,轰的一声巨响,炸开了五、六方碎石。男生们抬着近二百斤的石块,飞快的来往于料场和路基之间。
他们肩膀压肿了,手掌磨破了,但没人叫苦,没人下火线。女生们抬着一百多斤盛满土的抬筐,来回快如穿梭,她们的汗水湿透了衣服,流满了面颊,尘土和汗水这种特殊的化妆品,把美女们画成了“丑小鸭”。
在路基修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根据工程要求,要对其进行夯实,于是,我们又抽调了十来名身强力壮的男生,组成了打夯队。
打夯的时候,一人掌舵,其他人用力拉绳,只见几十斤重的石夯,在空中有节奏的上下舞动,他们喊着劳动号子,唱着打夯歌,俨然像一首优美动听的协奏曲,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他们的影响下,大家的疲劳一扫而光,享受着劳动的快乐。
休息的时候,大家的情绪非常高涨,有的唱歌,有的说快板,有的讲笑话,有的表演口技,没有多少文艺细胞的同学,也不放过展示才华的机会,简直成了一台别具风味的文艺晚会,起到了进一步鼓舞斗志的作用。
随着路基越来越高,抬石抬土更加艰难费劲,大家就憋着一口气,像跑百米冲线一样,迅速冲上基顶。
在当时那个年代,同学们吃着从家里背来的地瓜面煎饼,就着胡萝卜咸菜,喝着 白开水,豪无怨言的进行着高强度的劳动,这种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
经过一个星期的艰苦劳动,全校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修路任务。一条十几华里的路基,像一条巨龙一样横卧在东平大地上。受到了上级的高度赞扬。在学校的总结表彰大会上,六级一班被授予“筑路先锋”光荣称号。
通过这次艰巨的修路劳动,我们有很大的收获。一是进一步提高了劳动观念,深深体会到劳动创造世界的深刻含义和价值;二是培养了吃苦耐劳的优良品德,为后来勤奋扎实的做好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三是增强了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为在漫长的工作历程中,能与同事们合作共事,协同完成工作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回忆筑路,是一段美好的青春记忆,号子声声,夯实了我们人生的路基!炮声隆隆,开辟了通往我们远大理想的道路!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我们已是花甲之年,每当驱车去县城,途经大井村东的那一段公路时,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四十多年前东平四中的筑路大军的情景,这里有我们师生共同洒下的汗水,同时,一种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作者:徐香兰,1976年东平四中高中毕业,六级一班团支部书记,同年入党。2012年3月在东平县人民医院退休,现居济南市。
本文由作者和东平四中《母校情怀》编写组独家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特别感谢段振业先生的热心收征与精心编撰。祝东平四中——现东平县接山镇中学新老校友康安吉祥,工作顺利,生活幸福,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