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时慧:提升管理能力,高手与小白有何区别?
高手则洞察到了精髓,掌握了管理的反常识。而小白很努力地去管理,结果也不尽如人意。
而不那么努力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知易行难,怎么说都有道理,但怎么做都做不好。
我们需要有大量场景去实践,但每次遇到的问题千差万别,难以一通百通。
比如很简单的事情,说了100遍了,员工还是搞不定;你自己忙得累死,天天加班,其他人却一下班就跑了;
管理者与团队之间,期待投桃报李,然后相互感恩一起奋斗,这个常识是错的。
团队只有一个人能为管理负责,就是管理者自己。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对的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可是错的人来了,问题才刚刚开始。
所以无论多么紧急的岗位,宁可把业务停了,人也不能找错。日常就得做好人才的“灾难备份”。
人是资产,不是成本。
为什么中国企业把人看作负债而不是资源,可为什么我们又经常说“人力成本”呢?
这是因为我们在历史上沿用的是另一种思路:“人是负担、负债、成本,以及需要严格管理的对象。”
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和政府机关是不会开除职工的,整个社会人才流动也少。
员工在企业干到退休,还得由企业养老送终。
所以对于企业来说,这是一种一旦开始就没有结束的关系。
与其说员工是创造价值的资源,从长期看,不如说员工更像是甩不脱的负债和成本,所以需要更好地管理他们,以使其更具性价比。
而今天的年轻员工不需要“鸡汤”,他们很多甚至不要短期的高工资,他们有更长远的胸怀和视野,
他们要尊重、要成长,他们希望能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前浪”狠狠地拍在岸上,他们要开心地站着把事办了,他们要你告诉他们如何努力,未来能赚到多少大钱。
了解了如何正确认知团队的思考逻辑,就知道了如何提高团队的管理效率。
打造高人才密度团队的方法只有一个:亲自花最大的力气在人才招聘和培养上。
与谁共事对于人才来说是天大的事情,人才喜欢跟一群跟他同等甚至级别高于他的人才一起奋斗。
你除了要扮演一个能持续帮他们突破的好老板,以及给他们一个彼此欣赏的团队,坚持打造一个持续吸引人的团队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能力或拥有的资源远大于挑战时,人的能力就容易退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不过三代”都是这个道理。
身处在资源丰富的环境中,人是很难再更进一步的,生存的危难才能锻炼人。
当我们的能力超过需求时,就会进入舒适区,当能力弱于需求的时候,就进入挑战区。
这个边界是能力。
随着团队越大、业务越熟,我们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有个非常强劲的竞争对手虎视眈眈,更多地处于挑战区,可能会更好。
很多人才宁愿待在专业岗位上发光发热也不愿做个管理者,因为当个好的管理者真的是操心费力,而且往金字塔尖攀登的过程往往磕磕绊绊。
带大家打“比赛”,带大家去挑战那些强队,打硬仗,让团队不停地优胜劣汰。
相信你就可以具备提升团队管理效率的完整思路了。
学习思维 关注时慧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