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县石窟:大力山下一米阳光
双亲大人原籍密县,与巩县相距不远。小时候经常听母亲说起巩县如何如何,长大后,数次路过,却不曾探访。后来,在云冈、在龙门沉醉于中国石窟艺术之中,终念想起巩县。
前后多次去往巩县,总是流连忘返,不知归途。因为这里太安静了,安静的让你不知今夕何夕,不知明朝何往……
巩县石窟寺位于距县城东北十三公里的南河渡乡寺湾村的大力山下。大力山前临伊洛河,后有黄河,由于两河挟持削切,山势陡峭,形势险要。这里“溪雾岩云”,风景秀丽,是佛像营建石窟的典型“幽栖胜地”。石窟寺现存最早的《后魏孝文帝故希玄寺碑》,刻于唐龙朔年间(公元661一663年),前距魏孝文帝(公元471一499年)不及二百年。该碑文记载:“……昔魏孝文帝发迹金山,途遥玉塞,弯拓弧而望月,控骥马以追风,电转伊瀍,云飞巩洛,爰止斯地,创建伽篮……”可见北魏孝文帝时就在这里创建寺院了。孝文帝统一北方后,于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秋天率军进驻洛阳,翌年正式迁都。
迁都后的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并开始在龙门伊水河两岸大规模营造石窟。巩县石窟是继洛阳龙门之后,北魏王室经营的又一处洞窟。据明弘治《重修石窟寺碑》记载:“自后魏宣帝景明之间(公元500一503年)凿石为窟,刻佛千万像,世无能烛其数者……”以后东魏、西魏、唐、宋各代相继在此凿完造像,形成现今巍然壮观的规模。
北魏雕塑艺术,以塑论,首推莫高窟、麦积山;以雕论,则以云冈、龙门为主。巩县石窟规模虽小,雕刻内容丰富、精美,并不亚于云冈、龙门,它们都是北魏一代集国家人力物力所开凿的石窟。起于大同云冈,继以龙门宾阳三洞,终于巩县石窟寺,三者年代蝉联,一脉相承。
巩县石窟五个洞内四壁均有造像龛。一、 二、三、四窟都有中心柱,中心柱四面各雕 一龛,造像规格比壁上列龛都大,是当主佛 来雕凿。各龛造像有一释伽主佛两胁侍弟子 和两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一佛二菩萨。石 窟雕刻的宗教神像题材局限性很大,屈指可 数的几个人物,几乎在每个洞窟里重复出现。 但是,古代匠师们苦心经营,“各骋奇思”, 塑造了丰富多样、神采如生的艺术形象。佛 是佛教的最高偶像,尽管有种种严格的造像范式,但工匠们仍然赋于不同佛像不同性格。
夕阳下的巩县石窟,这是绝无愧于雅典卫城,罗马大教堂的东方神庙。石窟内佛像异常精美,第一窟《帝后礼佛图》堪为无双国宝,第三窟中心柱上的飞天,灵动飘逸,是中国飞天艺术的无上珍品。巩县石窟洞窟的布局雄伟壮观,结构严谨,疏密有致,富于魅力色彩。一个洞窟就是一个佛教活动的世界,也是一幅瑰丽灿烂的画面。
………
斜阳默默,一米阳光透过千年,静静的散落在石窟里,穿越年华,不变的是永恒的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