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画”在自己脑中的思维导图才有用

【家教智慧 第733期】

寒假过后,高三同学进入了一级备考状态。

这个时候,大部分学校和同学都已完成了第一轮回归课本、夯实基础的复习构建知识网络,进入了构建知识网络,学会系统应用的第二轮复习阶段。

这轮复习,就是打破课本学习顺序,用知识的内在联系重新构建知识体系,通俗地说就是主题性复习。

比如函数,必修一有函数,必修三有三角函数,必修五有解三角形和不等式等分散在不同册的不同章节里,但它们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通,有着内在联系的。所谓学会应用,就是不但要掌握他们各自的概念、性质、公式,更要弄通他们之间的钩联,将他们融会贯通,无论题目融合多少知识,都可以很快找到突破点,撕开一个做题的口子……

构建知识体系的最好办法是做思维导图,将复杂的知识关系浓缩到一张纸上,形象、简单、明了,易看、易记、易寻。

但是,每位同学要切记,不要去读他人现成的图,要自己做。要用自已习惯的方法,把自己的思维路线画出来。比如,可以用树形,也可以用大括号,还可以用你喜欢任何方式。他人的思维导图再好,也是他人的思维,仅是看懂就要“浪费”很多时间,况且,人家“左手做”的,你“右手读”,是极不顺手的。

做思维导图不是一个简单提纲,做的时候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一遍又一遍反复重复才有效。一开始要尽量做详细些,复杂些,要将知识点标注全,甚至连其概念、定理、公式、都标注上。

这个过程就像做导航的地图,每一点都要有,都要准,并将其网格化。然后随着不断地熟练,逐渐简化,也就是脉络化,直至最后只剩下一个“最大名词”,比如一提到函数,所有与函数有关联的知识都可在这个思维导图上顺藤摸到。

做题的时候,就是寻着这个思维导图,找到开启试题答案的方向和钥匙。

这就像我们开车时的导航,就是寻着做好的思维导图按图索骥。比如要从上海到北京天安门,我们打开导航,调出导图,先看从上海到北京的大方向;走到北京后,地图放大,出现北京市区街道;一直到北京天安门广场,再放大,直到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每个点详情都一清而楚了……

所以,思维导图要自己做,因为这个思维导图不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画在纸上就完事了,也不仅是为了记住这些知识,而是要画在脑子中,做题时才能够按图索骥,起到切实思维导航作用。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