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利山:徽州应复名 文化遗产要保护
艰辛的角力
学习中办国办《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之体会
回想起这些年来做徽州文化科研时,在徽州之域城乡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中,和许多徽州学同道一起参与的保护承传徽州历史文化遗产、守护徽州文化生态空间的一些经历,有成功、有遗憾、有故事,稀奇怪诞,实在让人感慨系之。
从2004年歙县呈村降毁“双烈桥”说起。
呈村降边“孝女村”,因唐代章顶二孝女奋身“虎口救母”、终身不嫁侍母而闻名(见《唐史》)。
村中有宋代名臣范仲淹题名的节孝祠遗存和“双烈桥”等徽州历史文化文物。
那年扩修徽杭公路改线,施工队竟将“双烈桥”铲平填埋,那么漂亮的篆文“双烈桥”石碑不翼而飞。
大家搜寻无果,心疼不已:现代化“建设”重要,徽州历史文化文物保护也很重要啊。
此前,听说开发商已盘下屯溪柏树街地块,正在轰轰烈烈地拆房平地。
柏树街可是古屯溪有历史的一条名街,程灵洗行祠等等徽州历史文化遗存文物、许多极有特色的徽派古民居都还完好。
我和十八位市政协委员联名提案,要求在城市改造开发“建设”中妥善保护柏树老街。
当时规划者开“座谈会”应付提案,开发商则一面大谈在这里建所谓“无梦坊”的美妙图景,一面加速拆毁古街的步伐,“座谈会”不欢而散。
柏树街消亡,房地产、“大润发”,“旧貌变新颜”。
紧接着,屯溪最有名的历史老街黎阳街,也成了房地产开发商“旧城改造”的地块。
黎阳街一方面文化蕴含丰厚,汪公庙广场、徽商大码头、徽派古建等等徽州历史文化遗存文物不少;
另一方面,街巷狭窄,建筑杂乱,越来越不适应市民现代生活需求。
在“保护”和“建设”的两难中,讨论来讨论去,主张保护者无法、无奈,没有相关制衡,古街保护让位于房地产开发,汪公庙广场盖上了商品楼,徽商大码头被搬到“黎阳故邸”,然后不知所综。
“先有黎阳县,后有屯溪街”的黎阳老街基本消灭,改建成了了一小段不中不西、莫明其妙的“黎阳in巷”。
屯溪柏树街 、黎阳街的消亡,加上多年前“旧城改造”中屯溪河街的被拆毁,让屯溪仅剩下一条“屯溪老街”稍微支撑着它的不凡历史,使屯溪这座国家级别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文脉文魂、城市街区历史肌理方面,惨遭重创,实在不堪回首!
2016年,屯溪隆阜戴震故居所在学校竟将校内的“省保”戴震故居遗址“戴东原先生读书处”毫不顾惜全部铲平,建成了彩色跑道。
戴震故居遗址保护,那可是连国学大家梁启超都特别关心的“国保”级徽州历史文化啊!
这样的无知和胆大妄为,怎能容忍?我愤而致信市委书记。
而有关方面则寻词推责,至今我市戴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还有不少遗憾。
至于前些年潜口上叶古村落在“乡村整治”中被“整村推倒”;
上叶徽州历史文化最重要遗存“高庙”,虽然上下各方面不断呼吁要求保护,地方却熟视无睹,畏首畏尾,听之任之,任其塌倒消亡;
还有芭塘那座明代的精美古祠堂、新四军革命历史文物“六房厅”,竟然就在上下各方面人士辛苦奔波呼喊保护的过程中,被野蛮拆毁,颠沛流离,身首异处,朽烂肢解。
演出了所谓“异地拆迁保护”的拙劣一幕;而位处城区的徽州著名古村落南溪南,也差一点被“开发”项目扫平毁灭。
2018年在“旧城改造”中,屯溪滨江路中段成为开发商的文旅项目地块。
在铲拆清场过程中,人们发现其中徽州行署文教楼以及相关遗存,是屯溪古城侥幸留存的有多方面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徽州记忆”。
虽未定为需保留的历史建筑,但位处国家级历史名街“屯溪老街”的保护范围内,许多民间徽州文化保护人士网络呼吁,民主党派提案请求。
但因是政府领导项目,有关方面屡令“闭嘴”,约谈施压。
在时任省长李国英批示之后,有人还在奔忙试图获得拆毁合法性,同时动手开始拆解文教楼。
当时凤凰网、省台等许多媒体纷纷介入关注,光明日报直指当事者“颟顸”得可以。
我和“新安眼”等人坚持认为拆毁城市历史建筑要慎之又慎,国家级文保老街街区核心保护区内的文教楼就是不能拆,抗着压力,持续呈情,据理力争。
我先后撰写了《推土机你慢些走》、《历史建筑应保留 手下留情》、《请保护屯溪老街特色历史文化建筑——再说这幢大楼不能拆》、《谨请敦促保留此徽州老青砖楼》、《国家历史文化街区屯溪老街在商业文旅开发中正在拆毁特色历史建筑!》、《情况紧急:屯溪老街保护核心区历史建筑惨遭损毁!》、《紧急反映:安徽省黄山市屯溪老街开发,拆核心保护区的历史建筑!》、《从法理看屯溪老街“徽州行署文教局”大楼能不能拆》、《徽州保护在路上》等文章,上呈有关方面,并在一些网站发表。
在上级领导高度关注、社会舆论、媒体的关心之中,当事者只得放弃拆毁计划,修复“徽州行署文教局”原貌。
2020年,我们发现屯溪中心城区程大位历史街区“旧城改造”规划,未能充分考虑两个“国保”对屯溪古城未来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设计上有大欠缺。
建平、中勇等不懈奔走呼吁,在省电视台和网络舆情的关注支持下,引起政府领导高度关注,
市社科联积极协调,几经沟通磨合,大家认为在徽州屯溪这样的历史名城,历史街区城市肌理的保护应是第一位的,
给世界级非遗程大位珠算文化的未来展示利用应该留足空间,立足屯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全盘筹划做改造地块的设计,在当下尤为必要。
民间社会人士,不是吃饱了撑的无端对“旧城改造”“城市开发”规划找茬,而是对徽州历史文化保护承传的一腔痴情!
回顾这些保护徽州历史文化遗产的艰辛角力,不是要责怪什么人,而是想结合我地实际,体会中央文件的强烈现实针对性。
中央文件要求:“着力解决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屡遭破坏、拆除等突出问题”。我们徽州之域,多年来是不是在“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屡遭破坏、拆除”,至今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
我们怎么做到“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这难道不是我们徽州的地方当事者和全民都要惊醒的么?
徽州应复名
学习中办国办《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之体会
中办国办《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发布,对于我们徽州之域的徽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我认为其中有一处特别有紧迫的现实指导意义:
《意见》在强调必须把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基本内涵时,明确指出“地名文化遗产”属保护传承体系中十二类“保护对象”之一,强调“不随意更改老地名”。
这给了几十年来要求“徽州复名”的民众舆情以最新的最有力的法理支撑。
“徽州”是最典型的“地名文化遗产”
人所共知,得名900年之久的地级“徽州”,它绝不仅仅是一个普通地名、一个单纯的地级行政区划之名,而是世所公认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内涵厚重、韵味幽雅、极具魅力、誉隆内外的重要中华文化符号。
正是这样一个“一府六县(歙、黟、绩、婺、休、祁)”的“徽州”,上承下启,孕育、产生、兴盛、辉煌了举世瞩目、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
没有“徽州”,哪来被称为新时代新学术潮流、和“中国敦煌学”、“中国藏学”并列的“中国徽州学”?
有学者早就声言:“徽州”是安徽在全国全世界最靓丽最引人入胜的文化品牌。
民间有谚“生在苏州,玩在杭州、吃在扬州,葬在徽州”,作为中华著名古州的“徽州”,因其名含“美善”,“风水”绝佳,地灵人杰,说它是特色“中华文化符号”,实在是当之无愧。
既然中央要求建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而这一“保护传承体系”基本内涵明确规定“地名文化遗产”是体系中十二类“保护对象”之一,那么,地级“徽州”之名这一最典型的“地名文化遗产”,当然就是我地徽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首要的保护内容。
我们这里是顶层设计的“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它依托“徽州”整体空间而存在。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没有“徽州”,哪来“徽州文化”?
哪来“徽州文化生态”?
如果地级“徽州”之名都保护不了,还谈什么徽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
“徽州”复名是依法纠偏
三十多年前,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地级“徽州”被蛮横改名,稀珍厚重的“地名文化遗产”“徽州”被消失。
这种改名和消失,漠视“徽州”是一个璀灿辉煌的历史文化存在,无视民意民心。
国务院 《关于行政管理的规定》(国发(1985)8号文件)规定:“行政区划应保持稳定,……制定变更方案,逐级上报审批”,国务院 《地名管理条例的规定》(国发(1986)11号文件)规定:“地名的更名应遵守下列规定”“可改可不改的和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
当年“徽州”更名“黄山”的操作,有关长官视法理如无物。
而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民行发(1996)17号,2010年修订)明确规定:“(五)人民政府不驻在同一城镇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其专名不应相同。”
“(六)不以著名的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作行政区域专名;”
“(七)县、市、市辖区不以本辖区内人民政府非驻地村镇专名命名。”
———不以著名的山脉作行政区域专名;
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不应重名;
县、市不以非驻地村镇专名命名;
对照中央文件,“徽州”更名“黄山”,第一违反“不以著名的山脉作行政区域专名”的规定,第二形成“黄山市”“黄山区”的重名,第三、黄山区以非驻地村镇专名命名:三重违规,有错在先,理当依法纠偏。
因此,人们要求“徽州”复名,将“黄山”专属地名还归黄山,这是讲规矩、护法规,正当,正义。
这就难怪几十年来民间社会、上下各方面呼唤“徽州复名”之声不绝,2016年“徽州复名潮”影响全国,《人民日报》刊文呼吁“徽州这样重要的历史地名,不妨考虑恢复”,当时人民网71.4%的受访网民一致支持“徽州复名”,网络舆情波涛汹涌,各主流媒体积极呼应。
2016年5月3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东方时空”栏目,我还应邀专门阐述了“徽州复名”对保护传承徽州文化的重要意义。
为“徽州复名”,多年来我追随许多专家、学者一道,努力思索、调研、撰文、演讲,编印《复徽文存》,不懈呼喊,只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弘扬、为可爱的故乡“徽州”、命运多舛的“徽州”,尽一点守护根魂的微力。
当然,“徽州”复名,不仅是依法纠偏,它直接关系我地民生,人们急迫地盼着早点结束随意乱来、地名错位重名的混乱,名正言顺地整体保护传承徽州历史文化。
现在两办《意见》明确:要保护传承好“地名文化遗产”,强调“不随意更改老地名”。
复名“徽州”有了“尚方宝剑”。
复名“徽州”是我地贯彻落实两办《意见》最紧迫的实际行动。
民间社会对复名“徽州”,“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
“徽州”之名,到底有多大的地理历史文化意义?
“徽州”复名对于我地的破局发展到底有多大的紧迫重要?
复名“徽州”当下该怎么做?做些什么?
愿景若何?主要靠谁来依法纠偏?
我们的省、市当事者对“徽州”复名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应该是心知肚明,相信当事者们在贯彻落实两办《意见》时,能高瞻远瞩,正视要求“徽州”复名的民心民意,正面给社会民间以负责的回应。
作者:方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