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无为”的“无”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在文始道版本的《道德经》里,“无为”的“无”字通“亡”。亡羊补牢的亡,意思是丢掉。丢掉什么?文始道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周行妥善”,就是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因势相机而为,不要被什么固化观念束缚了思维,平常时期就要用平常手段,非常时期就要用非常策略。由此,我们说“无为”的“无”字要丢掉的是不该有的“为”、不妥善的“为”、不合事势的“为”。
一般人都误解老子是教我们要无为、不争、无私、弗居等等的。但是大家都忽略了无为、不争、无私、弗居等词汇后面还有半句话,那就是“无不治”、“莫能与之争”、“故能成其私”、“是以不去”。什么意思?无为、无私、不争、弗居等等做法,那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无不治”、“莫能与之争”、“故能成其私”、“是以不去”了!那么,这种目的性特别强的做事理念,符合老子思想的本义吗?我们说,这是非常符合老子本义的。文始道版本的第八十一章,也就是最后一章,老子对自己的通篇《道德经》做了一下总结:“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什么意思?
大概意思就是说:我的话其实很简单,也很容易操作。但是很多人却听不懂,更是做不到。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不懂“言有君、事有宗”——通俗地说就是,盐打哪头咸、醋打哪头酸——说话和办事都是有原因、有意图和有目的的。他们“无知”是因为“不我知”——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干嘛、到底是干什么吃的、到底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所以做事说话就会浑浑噩噩。真正能够做到“知我”——明白自己言行目的和意图的人,非常少。而能够知道自己言行目的和意图后,按照一定方法和策略的“则”去实现他(“则我”不是“则”老子,而是说要“则”自己,用自己力所能及的、用自己最最妥善的方法、手段和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就更难能可贵了!“圣人被褐而怀玉”,通俗地说就是“闷声发大财”。曹操为何会被世人所不齿,就是因为曹操太“耿直”了,说了世人都不喜欢的话——宁我负天下人、勿宁天下人负我。而刘备呢?他的行为虽然也有很多令人不齿之处,但他伪装得很好。但如果从本质上来说,他们用的都是一种“术”。刘备在三国演义原文里曾经明言,有些手段他不是不会用,而是他要达到与曹操“反其道而行之”的目的而不能用。可以说刘备深得老子“圣人被褐而怀玉”之精髓。
那位说,老子是要我们都成为心机婊吗?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怎么认为那是您个人的事儿了。但是文始道文化告诉我们的却是:老子希望我们都要做个“明白人”。你连最最基本的“明白人”都做不到,谈何“悟道”呢?别人的套路我们可能做不到,但我们却不能看不透。我们做不到,那可能是我们的善良和慈悲;如果我们看不透,那就不是善良和慈悲问题了,而是愚蠢!要不就是被人洗脑和忽悠了。老子的“言有君,事有宗”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要有独立思考能力”,就是老子的“我知”。“我知”进一步是“知我”。只有“知我”,才能够“天人合一”,才能最终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