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抗日战争的中国来说,德制毛瑟步枪的中国改良版性能如何?
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支制式步枪。
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来说,作为德制毛瑟步枪的中国改良版——中正式步枪的性能是出色而合用的。
“中正式”名称的由来。
1932年,国民政府军事委会召开了全国制式武器会议,决定仿制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以作为制式步枪全面取代当时还在大量装备的汉阳造等老式枪械。
该枪本来定名为24式。
但蒋介石对此枪的生产制造非常关注,并亲自顾问了生产与设计改良事宜。
于是,1935年8月,国民政府以蒋介石的表字为之重新命名,称之为“中正式”步骑枪。
这个命名,拍马屁的成分,就不言而喻了。
老蒋这人,很喜欢用自己的字去给刀枪命名,除了步枪,还有一把“中正剑”。
为何又称步骑枪?
“骑”就是骑兵,大概意思就是步骑通用,那肯定就要长短适宜,不能太长。
为什么说该枪不是纯仿制而是毛瑟步枪的中国改良版。
是因为蒋介石认为:
根据欧洲人身体设计的毛瑟步枪,对中国人身材而言,尺寸过长,携行不便。
所以,便建议要根据中国士兵平均身高,重新设计长度,将枪托、枪身等适度缩短,以符合中国人体形;
又由于当时的对手,日军装备的三八式步枪,长度长、刺刀又长。
故而又从白刃战的需求出发,为了拼刺刀不吃亏,加长了原型毛瑟步枪上的刺刀,使得刺刀长度达到了0.57米多,以増加拼刺效率。
这样改良之后的中正式步枪,在保持了毛瑟步枪射击性能的同时,作了二处改良:
(1)枪身缩短,更适合中国人体形,比德制毛瑟枪更便于携带,
(2)加长版的刺刀,使得虽然枪身缩短,总体长度基本不变,与三八式步枪拼刺时,也完全有一搏之力,不落下风。
至于中正式步枪的射击性能,基本与它的原型毛瑟步枪一样。
口径:7.92毫米;
枪身全长;1.11米;
全重:4公斤。
使用5发桥夹装弹,枪口初速810米/秒;
表尺射程2000米;实际有效射程1000米。
中正式步枪在抗日战场上的表现。
作为标准化制式步枪的中正式,定型投产后,肯定首先装备国民党中央央军嫡系,就是所谓的“德械师”。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
中央军德械师投入战场,与侵华日军展开了连番血战。
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对比当年中日两军实力。
淞沪战场上,日军在海陆空重型火力体系上无疑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但是在步机枪等步兵班排火力上,中央军的枪械性能,是不落后的,甚至在某些性能上还是占优的。
例如捷克式机枪与马克沁等轻重机枪,性能明显优于日军同型机枪。
中央军装备着为数不少的冲锋枪,这是日军的空白,步兵近战,日军在武器上占不到便宜。
而首次投入大战的中正式步枪,它所使用的7.92毫米尖头弹,以初速高,弹道特性好,杀伤威力大,以及1000米有效射程,在步兵对战中,表现优异,给予了日军士兵重大杀伤。
在200~600米交战距离上,中正式步枪的尖头弹如果击中人体重要部位,那么非死即残。
相比之下,日军三八式步枪在这个常见步兵交战距离上的杀伤威力,是远逊于中正式步枪的。
“让三八步枪击中,只要不是要害,一弹两洞贯穿,消消毒,养几天,就可伤愈继续战斗。”——这句话虽有夸张,但也不是完全空穴来风。
战场的实际检验,证明了中正式步枪的优点,比如操作简单、结实耐用、火力强大、战术机动性好等等。
淞沪会战后,经过与中正式步枪的对射,日本军工立即对三八式步枪进行了改良研制,开发了新型九九式步枪,改用7.7毫米口径的尖头弹。
但是据说,这种弹药在弹道性能与杀伤威力上,仍然稍逊于中正式步枪使用的子弹。
中正式步枪的缺点。
(1)射击精度不如日军三八式。
中正式强调了中近距离杀伤威力超过三八式,但精度却有不及。正是有利必有弊。
但是,中正式的总体射击精度,也足够用了。因为三八式本来就是日军对精度有着近乎苛刻要求下催生出来的。
所以,这不是致命毛病。
(2)中正式步骑枪枪身较短,即使装上很长达半米多的刺刀,仍然比加装刺刀的三八式步枪短一截,因此中国士兵在白刃格斗时,往往很吃力,容易吃亏。
白刃格斗,一寸长,一寸强,但是白刃战虽然在抗战时常有发生,但最主要的战斗方式,终归还是射击。
况且,白刃战胜败,除了兵器长度,还要取决于士兵的刺杀训练水平。
所以,长度稍短,也不是大缺点。
(3)中正式步枪最大的缺点,就是枪机拉动起来较为费力。
如果连续射击后,枪匣与枪机因受热膨胀而紧贴在一起,这样,枪机就更难拉动。
据说,这也是毛瑟步枪的设计上的缺点。而当年中国受限于精工冶炼加工落后,使中正式进一步放大了这个缺点。
关于中正式步枪枪机难拉,笔者在不久前,还听一位曾在六十年代参加过民兵的长辈聊起过。
五六十年代,诸如中正式、三八式等海量的战争年代缴获武器,统统成了民兵装备。
长辈们说:
中正式这支老枪,有时候放了几响,枪机就拉不开了,退不出弹,那怎么办?竖地上,用脚一蹬,就踩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