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渊与孙权的恩怨情仇 (下)——闲聊三国辽东公孙家族之四
(紧接上期)
逃跑途中奇遇
上期聊到秦旦、张群、杜德、黄疆四位中使图谋在玄菟郡起事杀敌,消息泄露,被追杀,四人逃往山中。
张群小腿生疽,创口延及膝盖,行走不便,杜德就扶着他走。在崎岖的山谷中行走六、七百里后,创伤越来越严重,已不能走路。
四人困卧草中,相守而泣。张群说:“我创伤严重离死不远,你们几个赶紧赶路,希望能找到安全的地方。白白地在这里守护我,大家一起死在山谷中,有什么好处呢?”杜德不忍心放弃张群,说:“万里流离,死生与共,怎能放下你不管?”
但大家都困在山中也不是办法,杜德就让秦旦、黄疆先走,自己留下来守护张群,靠采摘山中野菜野果来维持生命。
秦旦、黄疆奔走了几天后,意外地到达了高句丽。二人机智地假传孙权的旨意给高句丽王宫,说要赐予宫许多赏赐,但都被辽东太守公孙渊抢夺去了。
宫大喜,接受了假诏书,派人跟随秦旦去找回张群、杜德。四人团聚,宫派二十五名士兵护送秦旦等回东吴,还奉表称臣,进贡貂皮千枚,鹖鸡皮十具。
秦旦四人历尽艰辛回到东吴,见到孙权,悲喜交加,不能自已。孙权也很感动,封四人为校尉。
为感谢高句丽王宫对这四个中使的保护,一年后,孙权派使者谢宏、中书陈恂出使高句丽,封宫为单于,加赐衣物珍宝。
而此时宫又与魏国联系上了,并接受魏国幽州刺史的指示,要杀掉吴国使者。宫派主簿笮咨、带固等到安平口(今辽宁省丹东市九连城古城,鸭绿江入海口)来与谢宏相见。
谢宏抓捕三十余人为人质,宫没办法只好谢罪,并送上数百匹马。谢宏率军返吴。当时谢宏乘坐的船小,只装载了八十匹马回来(能装载八十匹马的船在东吴只能算小船,可见吴造船业之发达)。
这是吴国与高句丽交往的最早记录。虽然当年七月高句丽就倒向魏国,断绝了与吴国的交往,但这仍然是一段历史,从孙权再派人出使高句丽的举动,可看出孙权有保持与高句丽联系的意愿。
公孙渊委曲求全
公孙渊杀了张弥、许晏后,于当年底派人将孙权送来的节、印绶、符策、九锡、什物,包括被杀将领的首级送给曹睿,并上表为自己以前的行为辩护,说自己是引诱孙权,不敢背叛魏国,请求曹睿原谅他的过失,保全他在辽东的地位。
从公孙渊写给曹睿的表、书中看,公孙渊是个满嘴跑火车不知轻重的人,居然说自己这样会把孙权气死,还有许多颠倒是非的胡言乱语。
公孙渊为何出尔反尔呢?魏国大败吴国舰队后,及时发布公示,有效地阻止和遏制了辽东的投降之风,离间了公孙渊和辽东士民的关系。
公孙渊降吴的本意是希望吴国能牵制魏国对辽东的侵扰,顺便从吴国捞取一些物质利益,并不是真心实意地投降吴国。魏国的及时干预和强烈警告,使公孙渊心怀恐惧,又担心吴国太远难以依靠,因此,公孙渊觉得还是不要得罪近在咫尺的强邻为好。
曹睿采纳中领军夏侯献的建议,派使者傅容、聂夔出使辽东,安抚公孙渊,封公孙渊为大司马、乐浪公、持节。
傅容、聂夔抵达辽东时,恰好公孙渊派到朝廷去上交治理报告的计吏此时从洛阳返还,对公孙渊说:“这些选派来的使者都是魏国军队中的精锐,不是一般的人。”
公孙渊既怀疑又有些害怕。傅容、聂夔住在学馆中,公孙渊先指挥部队将学馆团团包围,觉得安全后才进去接受朝廷任命。同时布置了全副武装的将士列阵迎接使者,其实是想炫耀武力。出来接见使者时又多次对陪伴的国内宾客口出恶言,指桑骂槐。
傅容、聂夔在惶恐不安中完成了使命,回到洛阳后将这些情况一五一十地汇报给了曹睿。
吴国君臣和好
公孙渊杀掉吴使背叛吴国后,孙权意识到自己错怪张昭了,多次去安慰感谢张昭,张昭固执地称病不起。孙权在门外呼叫张昭,张昭就用病重来推辞。
孙权让人放火烧门,想吓唬张昭,逼其出来。张昭做得更绝,把窗户全部关上,让你烧。孙权赶紧又叫人灭火。在张昭门前站了很久,像个悔过的孩子。
张昭的几个儿子见势不妙,不能让父亲一直这样固执下去,强行把张昭扶出来见孙权。孙权用车载着张昭回到宫中,向张昭作了深刻的检讨。张昭迫不得已,只好继续上朝参政。
按说与公孙渊的事情到此就该了结了,但孙权咽不下那口气。公孙渊背信弃义的行为让孙权颜面尽失,恼羞成怒,发誓要亲征辽东,杀了公孙渊雪耻。一场开疆拓土的国家行为眼看就要演变成两个人的个人恩怨。
孙权发誓说:“我今年六十岁了,世上艰难和容易的事情都经历过了,现在却被公孙渊这个鼠子欺骗,令人气涌如山。我不亲自去杀掉这个鼠子把他的头扔进大海,就没脸见天下人。此行就算是颠沛艰辛,也不以为恨。”
六十岁的君王什么事情都经历过了,竟然被一个鼠辈戏弄,产生“气涌如山”的愤怒,并在这种愤怒情绪的支配下作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要亲征辽东,将公孙渊之头斩下来扔到海里去,颠沛艰辛,在所不惜。
孙权被怒火冲昏了头脑,幸亏大臣们还保持清醒。陆逊、薛琮、陆瑁等人竭力劝谏。在群臣的一致劝解下,孙权也逐渐清醒过来,打消了亲征的念头。
公孙渊叛魏称王
237年,此时诸葛亮已经去世三年,(蜀)汉蒋琬执政,牢记诸葛亮的遗令,不再北伐。吴国也只是偶尔出兵骚扰下魏国。三国之间无大的战事发生,曹睿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公孙渊了,派幽州刺史、度辽将军、使持节、护乌桓校尉毋丘俭率领幽州诸军东征公孙渊。
本号《淮南争霸赛第二场:毋丘俭PK司马师——闲聊淮南三叛之三》中已经聊过毌丘俭和这次征辽东,有兴趣的朋友可去参阅,此处从略。
公孙渊本来就不甘心臣服于魏国,得知魏国来袭,干脆反叛,率军出战,毋丘俭带领幽州兵与乌桓降兵迎战,失败。
毋丘俭征公孙渊遭遇了和于禁救襄樊时一样的恶劣天气,大雨不停,连下十天,辽河水位大涨。曹睿只好下诏让毋丘俭撤军,回住右北平。
公孙渊轻松击退毋丘俭,自信心爆棚,居然自立为燕王,设置百官,自定年号为绍汉,以当年为绍汉元年。绍是继承的意思,这是要承接汉朝了,口气不小。
司马懿平辽东
曹丕不听刘晔的劝告,封孙权为吴王,弄出了个吴国。现在公孙渊又称王,如果不及时铲除,说不定会弄出个燕国。曹睿不敢掉以轻心,于第二年命太尉司马懿率军四万讨伐公孙渊。
临行前,曹睿召见司马懿,问公孙渊会如何应对。司马懿说:“上计是事先弃城而逃;中计是凭借辽河抵抗;下计是坐守襄平,这样会成为我军俘虏。”曹睿又问公孙渊会采用哪一种,司马懿认为会先中后下。
最后曹睿问需要多少时间结束战事,司马懿说:“去一百天,回来一百天,攻战一百日,用六十天休息,一年足够。”
238年正月,司马懿以牛金、胡遵为将,率军东征。曹睿亲送出洛阳西明门。
司马懿以太尉之职领重兵出征,引起朝中一些大臣的异议。散骑常侍何曾(何夔之子)上表建议设立副帅,尽参谋之责,防安危之变。表面上是担心司马懿身体出现什么意外,需要有一个人及时替补,稳定军心,真实用意是担心司马懿拥兵自重。
其实何曾的担心有些多余,曹睿不是个糊涂帝王,早就做好了安排。在派出司马懿的同时,又派心腹将领毋丘俭从右北平出发东征,名义上是司马懿的副手,实际上是监视司马懿。
曹睿并不像曹丕那样完全相信司马懿,对司马懿一直有所警惕。他曾经问过尚书令陈矫:“司马懿忠贞,称得上是社稷之臣吗?”陈矫回答说:“司马懿是朝廷之望;但是否社稷之臣,还未可知。”曹睿这样问表明是有所担心,而陈矫的回答只会加重曹睿对司马懿的担心。这种担心最终体现在曹睿临死前并不想让司马懿为辅佐大臣的事情上。(可参阅本号《曹爽的无能和荒唐使司马懿顺利夺权》)
公孙渊的反应还真被司马懿说中了,果然凭借辽河拒守,以将军卑衍、杨祚等人率步骑数万,驻扎辽隧(今辽宁省鞍山市西、海城市西北),沿辽河布防,长达二十多里,坚壁高垒,阻击魏军。
司马懿避实就虚,做出要向南进攻的姿态,引诱卑衍率领主力南面布防。司马懿却悄悄北渡辽河,偷袭襄平。
司马懿渡过辽河直取襄平。卑衍等人见司马懿要袭击后方,赶来阻截。魏军众将出击,连续三战,打败公孙渊军,乘胜进围襄平。
城围住了,却暂时没办法攻城,还是因为雨水的原因,此时正值夏季,暴雨不停,辽河水位暴涨,平地积水数尺。
魏军不习水性,将士恐惧,都想将营地迁往高处。司马懿不准,下令有敢提迁移军营的,斩。第一个被斩的是都督令史张静,吓得其他将领都不敢吱声,军心才稳定下来。
公孙渊军是当地人组成,习惯了这种气候,反正魏军也不来打,就乘雨出城,打柴牧马,安然自若。魏军将领请求出击,司马懿也不准。
魏军成天泡在水里,想打仗也不许,这日子太难过了,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打啊?
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