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郃:将军百战死 马革裹尸还 ——闲聊五子良将之四
五子良将中,张郃是个异数,和其他四人有明显的不同。
首先,张郃跟随曹操的时间最晚,军职却最高。五人跟随的秩序依次为乐进、于禁、徐晃、张辽、张郃。前四位的最高军职依次为右、左、右、前将军。张郃为征西、车骑将军。
前后左右将军在朝廷三公之下,车骑将军和三公相等。诸侯为王时,就可以封前后左右将军,称帝后,才能封车骑将军(还包括排名在前的大将军、骠骑将军)。
有趣的是,这五人里没有后将军,却有两个右将军,两个左将军。
两个右将军是乐进和徐晃。曹操为魏王时封乐进为右将军。曹丕继位为魏王时,乐进已经去世,遂封徐晃为右将军。
两个左将军是于禁和张郃。与上二人相同的是,于禁为曹操为魏王时所封,张郃为曹丕为魏王时所封。不同的是,徐晃任右将军是在乐进去世之后,张郃任左将军时,于禁还没去世,被孙权囚禁在东吴。
也因此才出现上一篇所说的曹丕在于禁回归后,任其为安远将军一事。既保住了张郃的左将军之位,又体现了对于禁的降职处罚。
张郃的征西、车骑将军是魏明帝曹睿所封。前几期里曾经提到过,征西将军是曹操年轻时梦寐以求的职务,因此这个职务在魏国里有着特殊的地位。曹操自己做过,然后给了夏侯渊。魏明帝又给了张郃。
其次,张郃是五人中唯一一位在曹操、曹丕、曹睿时期都立下卓越战功的三朝武将。魏明帝时,五人中就剩下张郃、徐晃二人。徐晃仅仅是在襄阳阻击了东吴诸葛瑾的侵扰,不久就因病去世。张郃则在与吴国、蜀汉,特别是与蜀汉的交战中,屡立战功。
最后,张郃是五人中唯一一位战死沙场的人,其他四人都是因病正常死亡。
一将功成万骨枯。战场上冲锋陷阵,战死沙场的主要是士兵。特别是冷兵器时代,就是拿士兵的生命去拼杀。主将则在阵后指挥,需要亲自上阵时,也有亲兵在前后左右拼死护卫,想死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三国演义》里描述的那种,士兵列阵排开,双方将军阵前大战三百回合的场景是假的,这样讲评书才闹热。这样就能解决战斗,还要那么多士兵干啥?
汉末各地大小战斗成千上万,只出现过一次双方主将单挑对决的场面,发生在吕布、郭汜这两个嗜血好斗的武人之间。
那时吕布被一群激怒了的凉州小军阀打出长安,迎头撞上带兵拦截的郭汜。吕布要和郭汜单挑,郭汜是盗马贼出身,从来没怕过谁,毫不示弱地答应了,结果被吕布刺伤。郭汜也不食言,真就放吕布逃走了。要是遇到个死缠烂打的,估计吕布那时就没命了。
大丈夫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还。这种话更多的是用来鼓舞士气,说给士兵听的,没有多少主将真的是在战场上血战身亡的。而张郃做到了,无愧于一个军人,无愧于一个将军。
张郃原为袁绍部将,怎么投降曹操了呢?
张郃,字儁乂,河间鄚(今河北省任丘市东北)人。黄巾民变时响应朝廷招募从军,后任冀州牧韩馥的军司马。袁绍逼走韩馥夺取冀州后,张郃归顺袁绍为校尉。因破公孙瓒有功,升为宁国中郎将。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爆发。曹操带着个子矮,胆子大的乐进趁夜偷袭袁绍屯粮的乌巢。袁绍得知消息后,一面派一支轻骑去救援乌巢,一面派张郃、高览带重兵攻打曹操在官渡的大本营,希图围魏救赵。
结果乐进擒拿了袁绍驻守乌巢的将军淳于琼。此人曾是汉灵帝时著名的西园八校尉之一。曹操为吓唬震慑袁军,做了件很残忍的事情,把淳于琼和被俘袁军士兵的鼻子割了。
曹操当年也是西园八校尉之一,念旧情想放他一马。大嘴巴许攸说:“他明早起来照镜子,就不会忘记今天的耻辱和仇恨。”这句话让淳于琼丢掉了性命。
曹操火烧乌巢后,快马回官渡救援留守的曹洪。正在全力攻打曹洪的张郃、高览得知乌巢兵败,粮草被烧,顿时气馁。围魏救赵的战略目标没办法实现了,张郃和袁绍倚重的谋士郭图不和,回去后担心受到郭图的诬陷,引来袁绍的责怪和处罚。再加上这二人都是行伍出身,深知失去粮草带来的严重后果,干脆投降算了。
这二人到曹营投降时,曹操还没赶回来。曹洪唯恐有失,不敢接受二人的投降。在荀攸的劝说下才接受了。曹操回营后看到张郃非常高兴,称张郃此举犹如韩信归汉。
曹操给予张郃这么高的评价,应该是张郃此时已经小有名气。
袁绍兵败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说,是败在张郃、高览投降曹操上,而是败在失去粮草上。没有张郃、高览及其所部,袁绍的实力仍然强过曹操,可没吃的了,再多的人马也没用。
张郃从此为曹家三代南征北战。北征乌桓(与张辽同为先锋),东攻管承(就是于禁杀昌豨之时),南阻孙权(曹睿时期),西击马超,中讨梅成、陈兰(臧霸、于禁攻梅成,张辽、张郃攻陈兰,张郃归张辽指挥。最终张辽杀梅成、陈兰),处处建功立业。
特别是在西部,建功无数。自从随曹操入关中征马超、韩遂等关中群豪后,张郃基本就是在夏侯渊的统率下转战西部各地,功劳来自于两个方面:
第一,讨伐剿灭汉人割据势力。降杨秋(关中群豪之一),讨梁兴(同上),破马超,平宋建(此人于184年在枹罕,今甘肃临夏县东北建国,自称河首平汉王,是汉末第一个割据王国)。
第二,平定氐人、羌人的不断反叛。夏侯渊在西部氐人、羌人中因杀人如麻而威名显赫,其实主要是张郃之功。
张郃的后半生主要是和刘备、诸葛亮的蜀汉交战,其中有胜有负。
其在巴郡宕渠(今四川省渠县)败于张飞,定军山败于刘备的事情前几篇里曾经讲过,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阅本号《张飞:是黑脸大汉,还是白面郎君?——闲聊(蜀)汉五虎上将之六》和《刘备不是哭大的》等文。
下面聊聊张郃死拒诸葛亮,死于诸葛亮,以及有关其死亡的阴谋论等。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出祁山首次北伐,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魏国震惊,魏明帝赶紧跑到长安,坐镇指挥。
在北伐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诸葛亮违众拔马谡,让马谡去守战略咽喉要道街亭(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马谡愚蠢地驻扎在没有水源的山上。
大将军曹真以张郃为先锋,率五万步骑将马谡围困在山上,断绝其取水通道,轻松击败马谡。然后收复反叛的三郡。
诸葛亮首次北伐因此而功亏一篑,挥泪斩马谡,带着西县的一千多户人家强行迁到汉中,算是战利品。
同年底,诸葛亮出散关(宝鸡市南郊)围陈仓,二次北伐。
驻守陈仓的是威震河西的郝昭。他以前是张辽的部将,曾经跟随张辽大战合肥,阵斩东吴名将陈武。
诸葛亮到陈仓才知道守将是郝昭,大为吃惊(情报工作太差),赶紧找了个在军中的郝昭的发小靳详去劝降郝昭,结果不成功,只得不分昼夜想方设法地强攻。
郝昭的守军只有一千多人,奋力抵抗。诸葛亮几万人打了二十多天竟然没打下来。刘备知道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生前从不让其掌兵,真没看错。
郝昭是个看透了人生的奇人,临终前告诫儿子郝凯说:“我为将,深知将不可做(简单一句话,沉淀了太多对战争、对人生的感悟)。我多次挖坟取棺木来做攻战的器械,知道厚葬无益。你只用时服薄葬我。人活着时有处所在,死后又何在呢?如今离家族墓地那么远,东西南北,随便你选个地方就行。”
此次反击蜀汉进攻时,魏明帝首先想到的还是张郃。此时张郃驻扎在方城(今河南叶县南)。此前司马懿想攻打东吴,在荆州训练水军,魏明帝让张郃带领关中诸将到荆州归司马懿管辖。因冬天江水太浅,大型战船无法航行,张郃就在方城驻扎等待。
诸葛亮攻陈仓,魏明帝急召张郃进京,西进,还亲自到河南城(在洛阳城西)安排酒宴为张郃送行。
送行宴上,魏明帝问张郃:“要是将军晚到的话,诸葛亮是不是已经得到陈仓?”张郃回答说:“估计不等臣赶到,诸葛亮已经退兵了。诸葛亮的粮草维持不了十天。”
后来果然如此。诸葛亮退兵后,魏明帝诏张郃回京,升任其为征西、车骑将军。张郃的鄚侯(家乡侯)是魏文帝曹丕封的,可见曹丕也看重他。
此次北伐,诸葛亮没取得什么战果,但却在退兵途中杀了前来追击的魏国名将王双。
公元229年春,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二郡。魏国防御主将为雍州刺史郭淮(以前夏侯渊的司马)。
丢失二郡,魏国自然善罢甘休。八月,曹真、张郃、司马懿、郭淮、费曜等多路合围伐蜀汉。一场大战却被连绵不断下了三十多天的秋雨阻断,多路人马无功而返。
诸葛亮本来应该安稳下来,潜心治理二郡,使其完全归化为(蜀)汉领土,以此为桥头堡向周边地区扩张。诸葛亮军事能力不行,但行政治理和处理族群关系的能力特别强,完全有可能治理得井井有条。
诸葛亮却舍长用短,不到一年,又出祁山开始了第四次北伐。
恰巧此时主持西部军务的大司马曹真病重不起,魏明帝召大将军、大都督、假黄钺司马懿率领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陵、雍州刺史郭淮等部阻击诸葛亮。
这是司马懿第一次进入与蜀汉交战的战事之中,由于不知道诸葛亮的底细,司马懿处处小心谨慎,一面熟悉了解诸葛亮的作战方式和规律,一面尝试与诸葛亮的交战之道。
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与张郃、郭淮等一帮与诸葛亮交过手的武将的误解和分歧。这帮人以前跟曹真作战时,都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大砍大杀惯了,现在却畏蜀如虎,很不习惯,颇有怨言。
正是因为这些误解和分歧,张郃才死于非命,也才有死于阴谋论的说法。
一开始,张郃就与司马懿的作战安排发生分歧。司马懿留下上邽守兵后,要余下部队全体合兵出击祁山,张郃则建议分兵驻防。
到最后,诸葛亮撤兵,二人又在追与不追之间发生分歧。张郃以兵法上说的“归军勿追”为依据,主张不追,司马懿则坚持要击。
张郃奉命带兵追赶。追到木门谷(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时,被高处的蜀汉军射伤(一说中右膝,一说中髀骨),不治身亡。
《汉末传》里将张郃之死演绎成了一部文学小说,说诸葛亮撤退至木门时,预先将一棵大树皮剥掉,上书“张郃死此树下”。然后埋伏下数千名弓弩手,张郃果然来此树下观看,千弩俱发,射郃而死。《三国演义》几乎照抄了这个描述。(故事热闹倒是热闹,可却很弱智)
因为后来司马懿父子把持朝政,孙子司马炎篡魏建立晋朝,现在就有人说张郃是死于司马懿之手,是司马懿故意让张郃去追,好借刀杀人,去掉张郃这个忠于曹魏的人,为自己今后篡政扫除障碍。
还有更奇葩的,什么司马懿、诸葛亮心照不宣合谋害死了张郃啦,什么张郃一死,诸葛亮就后悔了,觉得是上了司马懿的当啦,等等。
这些都是博眼球挣流量的打胡乱说。
首先,意见不一是任何团队里都会出现的正常现象,总是高度合一反而不正常。司马懿初次与蜀汉交战,张郃作为了解蜀汉、了解诸葛亮的人,给司马懿提建议是在尽职尽责,并不是要反对。一旦指挥官司马懿做出决定,张郃也坚决执行,并没有看到张郃不执行命令的反抗行为。
其次,司马懿让张郃追击,和张郃在追击中身亡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怎么追,追到什么程度不是由司马懿决定,而是由现场指挥官张郃自己来决定。明知诸葛亮用兵谨慎,特别善于撤退,曾经在二次北伐撤退时杀过王双,张郃就应该加倍小心,避免重蹈覆辙。
张郃之死,是自己疏忽大意,缺乏警惕造成的。追击只是存在死亡的可能,但不是必然会死。
最后,司马懿此时并没有篡政的想法和行为。张郃死于231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是在249年,是在魏明帝曹睿死后,八岁小孩曹芳继位,曹爽把持朝政的形势下为自保而发动的。
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司马懿在十八年前就开始谋划篡权行动,所有的这类指责都是犯了以结果倒推的基本逻辑错误。
如果司马懿十八年前就开始策划篡权,一定会受到魏明帝的打压和忠于曹魏的文臣武将的反对。司马懿高平陵事变篡权后,朝野不服者大有人在,司马懿是靠严酷的特务(校事)统治来监视镇压朝野维持权力。
就这样,都还有人造反。司马懿篡权两年后,就接二连三地发生了淮南三叛。何况在十八年前魏明帝曹睿还健在的时期,司马懿敢有谋反之心?
现在的人为什么那么热衷于阴谋论呢?心理太阴暗了吧。古往今来,没有靠阴谋论治国的,治国从来是靠阳谋。阴谋只是在争权夺利的权谋中有些用处,不能用来治国。
张郃死后,被追谥为壮侯,与徐晃同一个谥号。陈寿在《三国志》里评价张郃说:“郃识变数,善处营阵,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能够让诸葛亮忌惮三分,可见张郃不是浪得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