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需要一些宏大的记述(《悲壮三门峡》读后)

靳怀堾先生的《悲壮三门峡》,我是好久前就想读了,一直念念不忘。某姊曾说过要帮我找一本,却一直没能践诺,我记了她黑账。偶遇这本书,是在一个极巧合的时候,竟然是一本未拆封的新书,我自然是如获至宝,立马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装进了包里。
带回来之后,立马开读,挑读了最迫不及待的,再补读其余,然后,国庆长假的万里辗转中,又作为包里的唯一一本书,时时取出,再次读。现在已然是第二遍了,部分章节大约已经三遍了。开读未几,我就觉得,关于这本书,我要写点东西,然后便一直构思着。
三门峡水库,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上马建设的重大水利工程,堪称“万里黄河第一坝”。而同时,三门峡水库,在当时,又是一项失败的水利工程,后来,经过两次改建和三次调整运行方式,纠正了当年的错误,补上了许多欠账,但是,依然为许多人所诟病。所以,它被称为“雷区”“火药桶”,许多人唯恐避之不及,但是,靳怀堾先生却迎了上去,“三上三门峡,三访母亲河”,查阅挖掘了无数资料,采访拜会了许多人,经历了许多个白昼与夜晚,终于完成了这部十几万字的作品,刻画了三门峡水库在“泥沙中崛起,风雨中担纲”的历史脉络,为后来人全方位了解这项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老中国的水利史,是与这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相始终的。过往的历史里,我们有过许多壮举,有过许多伟大成绩,当然,也有过失误、失败的惨痛教训,然而,我们记住了壮举和成绩,却忘记了失败与失误。可是,三门峡水库,这个距现在不太远的工程,其惨痛的失败,却深深地刻进了这个民族的记忆里,让我们刻骨铭心。也是这惨痛的教训,让我们的国人,特别是水利人得以真正地放低姿态,以十足的敬畏之心,看待祖国土地上的这些江河湖海,还能正视这些错误与失败,不断改进,不断弥补,最终,让这个失败的工程,变成了成功的工程,虽然它依然在遭受诟病,依然背负着委屈,却依然在默默无声地发挥着作用,守护着大河安澜、国泰民安。
因为那曲折坎坷的经历,三门峡水库积淀了许多历史的钩沉,无比丰富,无比珍贵。因为有失败在前,才使得后人们可以虚心地去看待它,真心实意的去反思它,以一面无比阔大的镜子的形式,去激励后来者反思历史,以走好今天的路,做好今天的事。比如,三门峡之后,我国的水利大军里,诞生了许多泥沙研究方面的大师大家,通过他们孜孜不倦的努力,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泥沙,认识黄河,认识这片国土上的许多河流湖泊,用心守护它们,让它们持续不断地造福。
所有的历史,都是人的历史,每一个前人,都是后人前行路途中的镜子和阶梯,通过对三门峡建设史和纠错史的了解,特别是了解了这一历史过程中许多当事人的所作所为,让我们更加清晰的知道应该怎样弥补错误,怎样做好自己。感谢这本书,让我了解了那些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的芸芸众生,实心用事的他们,不惧艰难的他们,真心悔过的他们,过而能改的他们。
这本书的阅读,我还会继续一段时间,此后的认识或许会更成熟深入。但是,这本书对于那段历史的真情重现,确定是值得我敬仰的,因为只有正视过去,特别是正视过去错误的集体或者个人,才是真正有希望的。关于水利的记述,没有比三门峡更宏大和厚重的,哪怕是三峡、小浪底等等,都比不上,面对“地雷”“火药桶”而能迎头直上的书写者,值得毫不吝惜地表达崇敬。而这本书的书写,功德无量。
最后,引一段在书中看到的潘家铮院士的话,因为我觉得足够好。曰:“三门峡工程像一座纪念碑,在这座纪念碑上,刻下了中国人民治理黄河的迫切愿望和坚定信念,刻下了为探索治黄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刻下了为挽救败局所进行的艰苦斗争,也刻下了留给人民的宝贵经验和光明前景。”而这些,这本书里都生动呈现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