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
上世纪九十年代,跟随着小浪底工程开工的春风,济源市移民局在黄河沿岸的村庄,招收了一批工人,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被分到济源西的陶瓷厂上班。一九九三年,刚过完春节,我背着行囊第一次和济源城来个近距离接触,知道城里有个宣化街,街上有个电影院,从此开始和宣化电影院结下了深深的缘。电影院就在西关工区楼的东隔墙,在宣化街的路南。那时的电影院有专人管理,走了十来个台阶,就走到了电影院的大门口。西边有黑钢管焊的护栏围着,中间留着一个进口,一个出口。也许是常年不刷漆的缘故,门口西边的钢管看上去又黑又灰,只有中间过人的两个口上的钢管看上去还可以,灰白溜光溜光的。白天电影院不营业,但门口也是人头攒动,有的人是来看海报的,有的人是来提前买票的,有的人是来看热闹的。一到晚上,电影院门前是最热闹的地方。门口有五六个人在把门,有人验票,有人收票,有人维持秩序,最忙的要数门口东边的卖票口。有时候遇到好看的电影,卖票口前面挤的人就更多了。一部分人提前买过票了,可以直接进了,还有一部分人在等着电影快开演前三十分钟,在票口前和卖票员讨价还价。看场电影为了能省下两块钱,和卖票员争个十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卖票的口太小了,如果开的再大一点,有的人真想把头钻进去。这边后面排队的人有了怨气,叫喊声和骂声响成一片……记忆最深的事,是和我的好伙计郑天理去看电影。人家比我早来几年,在城里认识的人多一点,去看电影有门路,可以免费看电影。一个星期天的晚上,我们两个人骑了一辆自行车,自行车是济源五三一兵工厂出的剑鱼牌,特结实,又赶路,在路上就交代我去看电影的细节。原来在电影院南边的围墙下,有一堆码的很整齐的一垛砖头,我们先上到砖垛上,再扒上电影院的围墙,当时黑灯瞎火的,啥也看不清楚,郑天理在前,我跟在后面。围墙大概有四米高,“咚”地一声,他先跳下去,事先说好的,这一段围墙离电影院的厕所很近,跳下去后直接跑向厕所,可以避开看管电影院的人员。因为是第一次,光线又不好,站在这么高的围墙上,心里是真害怕,但又一想,能免费看场电影,跳吧!我就下去了,由于太紧张,屁股狠狠蹲在了脚后跟上,那个疼啊,到现在还心有余悸。看见有人拿着手电筒朝着这边走来,“谁跳院墙?”我赶紧跑进了厕所,顺势蹲下,装着解大手,听着看管的人脚步声向西面走去,我们俩猫着腰,快步跑向电影院的放映大厅。只要进了大厅就没事了。因为当时那个年代,走后门套关系的人太多了,光门口查票的人放进来的人也有几十个人,不在乎多我们两个人。进了放映厅就没人管了,可以安心地坐下看电影了。电影院光线不好,借着电影屏幕反射回来的光线,看到一排一排整齐的人头。我们是从后门进去的,最后两排还有座位。摸着赶快坐下去,四周和屋顶都是黑糊糊的,啥也看不见,里面怎样布局,到现在还是一个谜。这时电影已经开演了十几分钟,虽然没有看到开头,但是剧中情节还是很吸引人的,为了省三块钱看一场免费的电影,现在想起来真刺激惊险。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每当我骑车从宣化街路过时,当时跳墙看免费电影的情景又出现在我的脑海,像放电影一样,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如今的宣化街电影院,也经历了数次轮换装修,开过服装店,鞋店,商场,超市。无论岁月怎样变换,都抹不去我们那一代人对宣化街,对电影院的眷恋。那里有我们的青春,那里有我们的热情,那里有我们的梦想……
作者简介:代国强,河南济源坡头镇泰山村人。性格敦厚善良,乐于助人。爱好书法,喜欢练字,喜欢写文章。字体有自己独特风格,获得村里人一致好评。
审核:赵公文 | 责编:王芳 | 编辑:陈丽 | 图片:网络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顾问:河南北法律师事务所杨胜利律师;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