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莫修依 (Vilhelm Hammershoi)
北欧的天气总是阴晴不定,尤其是初春的四月天,温煦的阳光普照与灰冷潮湿的绵绵阴雨可以在一两个小时里反复变化。这样的天气难免使人烦闷,而且带着一股焦躁。但是从美术馆走出来的观众都面露笑意,对照着外面的阴晴无常,这些人仿佛是从画里走出的主角,有着超然于俗世的静谧。
这就是丹麦画家哈莫修依(Vilhelm Hammershoi,1864~1916)作品的特殊之处。
诗人里尔克曾如此描述他对哈莫修依作品的感受:“哈莫修依不是一个应该急于草率介绍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往往在某一时空中转译为冗长而舒缓的步调,并且提供观赏者谈论艺术时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元素。”
哈莫修依作品中每一个静谧的空间就是艺术家的性格表现。1864年出生于丹麦一个小商店家庭,哈莫修依自小即展现了绘画的天赋,八岁开始参加绘画课程,然后进入美术学院就读,一步一步向专业画家的道路迈进,周游各国参观并举办画展,一切似乎是那么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他于1981年结婚,定居哥本哈根直至1916年去世。
一生并无太多戏剧化的转折或冲突,就如同他的画一般安静。但也正因为如此,自画家去世后,所有关于他的消息都销声匿迹。尤其他去情绪化的画风与当时欧洲如火如荼的艺术革命以及战后的气氛极不协调,“冷调”绘画被视为脱离艺术的流行风尚。
哈莫修依的名字再度被提起并受到重视不过是近三十几年的事,现在他不但是北欧斯堪的纳维亚极为重要的画家之一,同时也因97年在法国奥赛美术馆与美国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大型回顾展,让世人重新发觉一个被尘封忽略已久的重要艺术家。
画中的主题多半是艺术家哥本哈根家中的角落或艺术家妻子的背影,即使是户外的风景或建筑,一切仿佛都在空气中凝结为静物。在画中完全感觉不到任何声响,甚至当我们欣赏这些作品时都深怕一开口便将房间中的宁静打破,呼吸的声息都可能是一根刺破气球的尖针。
有趣的是,这些画虽然大部分是居家生活的片段或房间一隅,但却经过了精心的安排与重整,产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谜样气氛,每个房间的门都被刻意打开,画家的妻子背对画面,安静到极致的起居室,都让人感受到艺术家是刻意将画中的世界与现实分割开来,但眼前又确确实实就是真实的生活空间。我们眼前看到的是三维空间,哈莫修依却为我们创造了第四度的空间,即使我们都在同一屋檐下却有可能看不到也听不到对方,这个第四维空间是疏离的,无时间性和饱含情绪性的。
同时艺术家将作品的色调组合减到最低,就如同以黑白胶片冲洗彩色照片一般,几件作品以阴暗的极限穿透人类视觉的光感反应,哈莫修依的成就在此一览无遗。
哈莫修依的作品《白色的门/开启的门》(Offene Türen, 1905)就是其中一个范例。白色与黑色是画家创作时的基本色调,画家刻意将每扇门打开,制造出多重空间的效果,直透画面中央的门是另一个房间和另一道门,再往內窥探又是一个房间以及几乎被遮盖的户外阳光从仅存的缝隙照射进屋内。整间屋子静的出奇,明明感受到应该有人但却不见任何踪影。如果再仔细看,作品中门角、墙面的比例有些不协调不对称,甚至出现歪扭的状况,但却产生一丝神秘的氛围。用这幅画来解释艺术家的性格应该是极为贴切的,他在日常生活中的沉静就如同他的作品一般。里尔克在另一篇文章中写道:“昨天我与哈莫修依第一次见面......我肯定越是了解他就越能欣赏他自然的简单与沉默。我希望能再见到他,即使我们之间无法有太多的交谈。他给我的印象是他只致力于绘画一事,至于其他的俗事,他不会也不想去做。”
另一件受到高度评价的作品《室内,Strand街30号》(Interieur. Strandgade 30, 1903/04),画家的妻子Ida llstedt背对画布,左手握住托盘,右手横跨腰前停在托盘另一端,眼光向其前方缓视,一切都在瞬间凝结,画面中的人物成为了室内一景,所谓去情绪化画风在此获得印证。
1898~1909年艺术家与妻子住在位于丹麦哥本哈根Strand街的公寓里,这间公寓成了哈莫修依大部分画作的主题与灵感来源。这栋建造于17世纪砖砌的房屋至今仍留存在哥本哈根,丹麦正准备依据老照片与画作重新恢复当时艺术家居住的面貌。
当时巴黎印象派的画风或多或少影响了哈莫修依的创作,他如同莫奈一样,在同一个景点上画不同时间的光线与色彩变化。有趣的是,他的主题一直只是Strand街30号自己的公寓。这个主题也是他最成功且最精彩的系列作品。
喧哗之外,在哈莫修依的作品中,我们总能够找到一方静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