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棹歌】柱竿山范增庙

柱竿山范增庙

刘鑫

汪诗编号 88:

亚夫遗庙一偏崇,石像传闻毅魄雄。当日奇谋浑不用,封侯血食是何功。

原注 范增庙在苧竿山。宋·乡贡进士董纲记云:楚·范增庙,晋·天福间有石像呈异。故庙于此。水旱疾疫有祷之必应,其乡人最崇奉之。

笺注 亚夫:即亚父,范增。奇谋浑不用:楚汉争霸,范增设鸿门宴,找机会杀刘邦。 宴上,范增再三举玉玦,示意杀刘。项羽却犹豫不决,错过时机。随后范增就让项庄舞剑助兴,趁机除刘。被张良识破,招樊哙对舞,最终救出刘邦。

按评 范增(前 277~前 204 年),秦末居鄛(今安徽合肥市巢湖亚父乡人,一说安徽桐城市练潭)人。为项羽主要谋士,被尊“亚父”。公元前 206(汉元年)攻入关中,劝项羽灭刘邦,未被采纳。鸿门宴上多次意欲杀刘,终未成功。汉三年(前 204),刘邦被困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用陈平离间计,至范增遭猜忌辞官归里,病死途中。苧竿山:《金华先民传》载:在兰溪,山之阳。宋·范宏曾作“彩衣堂”以悦其親,金仁山先生为书。苧竿山为范氏祖地,设庙供其先祖,理所当然。可惜今庙废。

另见,汪诗编号 74 注

莫以成败论英雄,亚父韬谋史尊崇。有宋以降人辈出,景行仰止范氏公。

范姓是兰溪望族,它文脉留香 名家奕世。范姓在兰溪总人口约 8000 人。分为两支:“香溪范氏”和“龙门范氏”。“香溪范氏”祠厅有两副对联记录荣耀:“一门双柱国,十子九登科”,“朱子三访地,朝廷七聘家”。说的是范浚和他的祖父范锷、父亲范筠的轶事。“龙门范氏”祠厅对联更为显赫:“虎丘大学士,龙门宰相家”。说的是北宋大学士范仲淹和南宋理宗朝宰相范钟的故事。两支范姓,其实同宗。

范姓起源于尧帝所号陶唐氏的部落,地在太原晋阳。后来改称唐杜氏。周成王灭唐(唐在山西),它迁徙到杜(在今西安市东南部蓝田一带)。后杜伯之子隰叔奔于晋(山西),其曾孙士会(音桧)采食于范,即泽州高平(今山西晋城),以封地“范”为姓。是为范氏的发端。

后来有唐丞相范履冰一派转迁于汴(开封)。唐末,六世孙范隋为丽水县丞。时值中原离乱,遂留江南苏州。隋生二子,长子梦龄,居苏州,是为范文正公仲淹曾祖,称为“北宅”;次子均,均子怀,徙居闽,又自闽出浙,居于兰溪城南坞口,称为“南宅”。

范怀是香溪范氏迁兰溪的始祖。宋咸平元年(998),其孙范大録自城南坞口迁居香溪,为香溪始迁祖。“南宅”的范大録和“北宅”的范仲淹为堂兄弟。

范仲淹登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至参知政事。他的孙范正路在熙宁十年(1077)由苏州分迁兰溪,缘配于上竺坞(今兰溪黄店镇与建德大洋镇交界的塔坦岭下)的鲍氏,发祥范族。南宋理宗赐号“龙门”,冠于姓首,于是称“龙门范氏”。范正路是兰溪“龙门范氏”的始迁祖。兰溪范氏在宋代,尤其是南宋期间,真正称得上“科第蝉联,簪缨奕世”,“文风极盛,才俊如云”。

香溪范氏自第四世范锷开始,到第七世范端光止,四代之内共出进士 18 人。

范锷,皇祐五年(1053)进士,历官七州四漕,开封府尹,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 太府少卿,封长社郡公。范筠,锷子,元祐三年(1088)进士,历官浙江提举,累阶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开府仪同三司,少保,资政殿大学士,进封荣国公,谥文清。范筠十子中:溶、渭、浒、浩、泳、洵、澂、溉等八子全为进士。第八子范浚举贤良方正,辞不就。这就是“一门双柱国,十子九登科”的缘由所在。第七世的香溪范氏依然文脉强劲,又出了 7个进士。再说“龙门范氏”。南宋一朝,共出进士 5 名,他们是:

范嗣蠡、范处义、范镕、范钟(兰溪历史上第二位宰相)、范士表。另有举人 19 人。

宋、元、明、清四朝,龙门范氏为官入流者共 59 人。三品以上 3 人。

总计兰溪范姓共出进士 25 人,占兰溪全市进士总数十分之一强。历代入流官吏 157 人,其中三品以上 8 人,宰相 1 人。兰溪范氏之所以成为名门望族,更值得看重的在于出了著名的理学家范浚。

范浚范筠第八子。自幼嗜学,笃志求道,虽兄弟尽居高位,而他绝无仕进之意。凡六经、国史、诸子百家之书,无不研究精详。立论辨博峻整,所见多出人意表。绍兴二年(1132),范浚举贤良方正,朝官七次引荐,但他鄙视奸相秦桧弄权,朝纲混乱,坚辞不就。绍兴四年(1134),抒雄才大略,作《进策》二十五篇,所列皆当时经国之切务,凿凿可见诸施行。

惜推行议和,《进策》无法上进。此后,他在宝惠书院设帐授徒,播扬理学思想,关注国家大事,远近负笈而至者,至数百人,直到去世。朱熹 18 岁和 20 岁时两次拜访他,可惜均未见面。其中第二次拜访时,“因录屏书《心箴》而去”,几十年后原文载入《孟子集注》“心之官则思”语下。这一年,范浚逝世。其后,朱熹由范端臣陪同亲临凭吊,他写道:“余尝三谒未遇。厥后再至,而先生已逝。其从子右史蒙斋延余于先生讲学处,观其言论文章,悉本洙泗渊源(洙水 和 泗水。古时二水自今 山东 泗水县 北合流而下,至 曲阜。洙泗渊源意为孔学),而《心箴》一篇尤得千圣不传之秘。惜入其室而未获亲见其人。瞻仰门墙,留连不忍去”。这就是“朱子三访地,朝廷七聘家”的来历。

范浚生当南北宋之交的社会剧变时期,他的理学思想有明显特点:一是提倡修身,笃学,慎独,养性;二是关心民瘼,忧患国是;以史为鉴,指点时弊;建言献策,弘济时艰。范浚是第一位建立自己独特的理学体系的浙江人,他的理学思想对金华地区,乃至浙江全省的理学发展和演进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历时数百年。范浚死后,历代对他的人格和理学思想评价很高。宋代,朱熹于范浚死后 32 年亲作《香溪范子小传》。元代,金履祥题词:“忠贤名世,道统流芳”,把范浚纳人程、朱理学的“道统”。明代,嘉靖六年(1527),御注《心箴》与程子《四箴》注,颁布翰林院、国子监并天下学宫;嘉靖十九年(1540),敕建专祠于兰溪城南仓岭之侧,给帑春秋二祭,诏赐“崇儒”。清·乾隆十九年(1754),浙江督学使雷铉题“婺学开宗”四字额于祠,“以明婺之道学由于先生,婺学之开宗,浙学之托始也”。

兰溪范氏之所以成为望族,还因出了“无地起楼台丞相”范钟。范钟(1171~1248),字仲和,里范村人,嘉定二年(1209)进士。历官武学博士、太平州判,知徽州。召赴朝廷,迁刑部郎官,尚书右郎官兼崇政殿说书。一次朝见时,理宗皇帝说:“仁宗时甚多事。”对此,范钟回答说:“仁宗始虽多事,乃忧勤致治;徽宗始虽无事,余患至于今日。”宋徽宗赵佶在位 19 年,是一位书画高手,政治庸才,昏庸无能的北宋亡国之君。宋理宗听了范钟的回答,心中大悦,于嘉熙四年(1240)授他为参知政事,职同副宰相。范钟向皇帝进《时

政十疏》,提出 10 件兴国大事:“正君心,定国本,别人才,谨王言,节邦用,计军实,敦士习,清仕涂,结人心,应天命”,博得理宗采纳。淳祐五年(1245),任左丞相兼枢密院使(最高军事机关首领),正式拜相。南宗理宗时期,是一个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时期。金、夏继续侵扰于西北,蒙古族又迅速崛起,直接威胁华中和西南。而朝中一些权臣专事揣摩理宗心理,恶意迎逢,特别是奸臣贾似道的受宠、拔扈,更使为相的范钟日夜不安。于是一再请辞,直到第四次,淳祐六年 (1246)才以临安洞霄宫提举这一闲职准辞。之后,理宗忆及任内数十位宰相,独赠诗范钟:“隔水闻香远更幽,冰姿消瘦为谁愁。天教独向春前发,不与凡花混一流。”对他的品格操行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据《黄店乡文化志》及《女埠镇志》载:唐元璋,又名太初,字子焕,南宋末年三泉村人,为文思院(掌管金银犀玉工巧)官,曾就学与兰溪西乡桐山后金理学名师金履祥先生处。南宋末年,唐元璋以一介书生率侄唐良嗣高举抗元大旗,招募金、衢、严三府勇士,成立义军,带义军迎击元军于黄湓滩。后终因粮草不济,弹尽粮绝,寡难敌众,不幸于至元月十五年(1278年),唐壮烈牺牲于龙游白云寺前。唐元璋战死后,唐良嗣也牺牲于江山霞岭下,年仅34岁。兰溪女埠百姓感于唐元璋之忠烈可嘉,在留下右肢的山坡上建一祀庙,以便后人祭祀,取名“留肢殿”,(为掩盖元朝耳目,特将元璋塑像改称为“亚父侯王”范增)。女埠及兰溪城郊黄湓诸村则建“公鲁庙”,额书“英列大帝”以避嫌,因唐姓属东鲁郡,故取公代东,免遭元朝廷迫害,纪念香火绵延至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了。

南宋逃亡皇朝得知唐元璋为国捐躯,在文天祥等保奏下,帝宴下诏敕封唐元璋为将仕郎,唐将仕之英名流传后世。三泉村人更把建于宋淳熙八年(1181年)的世德堂改称为将仕厅。

其实,这里的范增,就是纪念的是唐元璋。

从上述史料来看,柱竿山,文中为苧竿山,柱竿山上在宋代有福佑庙,齐芳书院为宋代三泉村人唐良骥创办。唐良骥,字德子,是南宋抗元将领唐元璋之长子。博学能文,举明经,建齐芳书院于福佑庙。元初迁建现在庙址,改名为柱竿庙。咸丰末年(1861年)被太平军烧毁,至同治间(1864年左右)重修,由正殿、偏殿、脚屋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67平方米。正殿今存。

全诗的意思为:亚父范增的遗留下来的庙在那偏僻的柱竿山,显得多么崇高。晋代天福间有石像呈异的传闻,魂魄毅兮为鬼雄!公元前 206(汉元年)攻入关中,劝项羽灭刘邦,未被采纳。鸿门宴上多次意欲杀刘,终未成功。封侯尊“亚父”,刘邦用陈平离间计,至范增遭猜忌辞官归里,病死途中用食品祭祀,又有什么功劳呢!

(0)

相关推荐

  • 民国26[1937]年重修兰溪香溪范氏宗谱 [残卷]

    兰溪香溪范氏宗谱 [残卷] 书名别名:兰江香溪范氏宗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约民国26[1937]年重修. 存1册 : 谱序. 收藏者 : 金华市成蹊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注 : ...

  • 理学——兰溪的文化主脉

    理学--兰溪的文化主脉 南宋以来,整个金华地区文化兴盛,出现了以吕祖谦.唐仲友为代表的婺州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他们所倡导的经世致用.重史求实.多元并存.义利并举等思想主张,构成了金华这一区域 ...

  • 兰溪理学文化名人

    兰溪理学文化名人 在整个兰溪来看,可以称得上与理学有关的人物有: 范浚 范浚字茂明,浙江省兰溪市香溪镇人,世称香溪先生.范浚生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卒于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在北宋和南宋各 ...

  •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唐·戴叔伦《兰溪棹歌》、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3首写景的千古名作,各有一个千古名句,第一首曾被誉为七律压卷

    唐诗之中,一直不乏写景的名句,我们在感叹诗人巧妙构思的同时,也沉浸在他们所创造的绝美意境中,让人心灵变得放松.澄澈. 1.[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此处"漠漠"表示广阔 ...

  • 《兰溪棹歌》戴叔伦 |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 ⑴兰溪:即婺州(今浙江金华)境内的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 ...

  • 柱竿山的传说

    柱竿山的传说 元朝末年,朱元璋率军与元军交战,因兵力不济,撤退到了三泉村附近的一座山上,于是,朱元璋命士兵坚守山口,自己却四面巡查,勘察地形.   这山青松茂密,树木葱茏,朱元璋在半山腰处钻来钻去,不 ...

  • 《兰溪棹歌》之高眉

    近日翻阅<兰溪棹歌>,发现第25首: 木落高眉见远青,重阳早菊弄聘婷. 今年懒向登高去,且坐城南阁老亭. 原注 高眉山(地名)去县东北二十五里,一峰高耸,群岫回环,石蹬临空,松阴盖地,境最 ...

  • 古柏垣、能仁院-----兰溪棹歌第五十二首考证

    古柏垣中春已深,枝头姑恶逞鸮音. 东风零落能仁院,草没香台不可闻. 原注 杨溪桥东有徐用检所结瞻庵,中有古柏垣,相传为宋.元所植.明太祖取婺时, 曾驻师其下,有方姓老人拜伏曰:此圣天子也!喜而赐之诗, ...

  • 兰溪棹歌[ 唐 ] 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

    兰溪棹歌 [ 唐 ]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 【兰溪棹歌】汇潭边上椒石山

    汇潭边上椒石山 汪诗编号 64: 跳珠溅玉汇成潭,椒石山前水染蓝.漫道武夷峰九曲,侬家相较更多三. 原注 椒石潭在县西北,椒石山下十二曲.山去县三十里上有飞瀑布如帘,冬夏不竭. 笺注 椒石:即焦石,在 ...

  • 【兰溪棹歌】 大仙故里有仙踪 葛洪炼丹在三峰

    大仙故里有仙踪  葛洪炼丹在三峰 汪诗24 黄湓闻说有仙踪, 我亦年来学饵松. 休道飞升安可望, 稚川丹井在三峰. 解释:在兰溪市云山街道的黄湓村,听说有晋代黄大仙的仙踪.黄湓为晋代叱石成羊的黄初平( ...

  • 【兰溪棹歌】忠孝克全三孝子

    忠孝克全三孝子              刘鑫 汪诗编号78 乞云有应陈天隐,祷雨无需金景文.忠孝克全从古少,董君节操更超群. 在黄店镇一带,古代属兰溪望云乡,宋代有陈天隐.董少舒.金景文三孝子,事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