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麻黄为君药,为患者治疗高血压后,我对...

我以麻黄为君药,为患者治疗高血压后,我对自己说、也对所有患者说:别用你个人的清醒去触碰群体的浑浊,否则你就会被一群人攻击的体无完肤。

在看《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的时候,我记得有这样一个场景,丁元英和韩楚风一起喝酒的时候,韩楚风告诉丁元英:

“兄弟,我用一位哲人的话给你画个圈,你就在里面好生呆着吧,你一出圈就会被另一种声音活埋了。”

丁元英不懂,问他:“是个什么圈?”

韩楚风并没有回答。但是他知道,丁元英应该在自己的圈子中独立,不要为了融入集体而被他人主导了价值观。

现在,我们想想,或者说回想一下,走出你现在这个圈子,背道而驰,随波逐流你敢吗?

就拿高血压来说,如果究其原因,那这就是一个非常复杂、宏大的问题了。但是,今天这位患者,却在我的医案中起到的作用,让我深思良久。

这个人年55岁,患有高血压,经常脑袋眩晕,迷糊,已经持续三年多了。而我们常见的六味地黄丸、天麻片已经不知道吃了几抽屉,但是效果都不好。

在他就诊之际,测量血压的时候高压170、低压110,苦不堪言啊。

不过呢,人家和其他人有所不同的是,别人都是面红脖子粗、性情急躁又易怒。但是他呢,精神萎靡不振,大便溏,夜尿多,浑身乏力也怕冷,根本就打不起精神。

并且,每到傍晚时分,他就开始畏寒,怕冷,四肢发凉,脑袋眩晕也会加重。

看他的苔脉,更不是像一般高血压患者那么弦数有力,反而是相对沉细,舌质淡,舌苔薄白而滑。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深思了很久,后来拟方:

麻黄、制附子、细辛、山茱萸、白术。一共是三剂药。

患者当时看了非常不解,就这么五味药,能把我之前屡治无效的高血压摆平吗?

但是,他细看之后,似懂非懂地说,曾经我也想过自己是不是因寒而起,但是在诸多医生的治疗后,我想可能是我错了吧。

然而,服用的结果,却令他非常满意大为感激。这三剂后,他的肢体开始觉得暖和,畏寒减轻,精神振作起来了,食欲也有所增加。那时高压150,低压90。

效不更方,再投用三剂。此后,我用苓桂术甘汤加减为其巩固治疗。

到最后,患者的血压正常,眩晕等一系列不适之感均已完全消失。随访一年,未曾复发。

这个患者需要我们记住的是什么?不管是他的舌脉特点还是全身的症候,这都是阳虚无疑了。

非同于一般高血压的苔脉和表现,都在向我们表示这是典型的阳虚。

阳气亏虚,脉道不充,因此脉沉细。阳气不能养舌,所以舌淡。不能运化水湿,所以舌苔滑。肾阳不足,膀胱开阖失常,夜尿也就多了。

脾阳亏虚,运化失常,后门就关不住,因此他便溏。阳虚,身体肯定热量少,所以他畏寒怕冷。

并且,他不单单是里头虚,外头也被寒气包围着。傍晚时分他就开始了畏寒怕冷,这个时候人体阳气亏虚,肌表没有了与寒气抗衡的依托,所以患者就会感到分外的不适。

但是,这也没见和高血压有什么关系啊?

很好理解,患者现在是里寒加外寒,患者算是被寒气缠上了。而血,遇寒则凝。在这样一个内外寒邪交加的状态下,血液还要不断地被送达身体各处,那肯定只能加把劲儿往前涌啊。

不然,寒邪阻滞,它根本过不去。这一用力往前涌,血管壁就承受了较大的力道,于是就形成了高血压。

所以,眼下我们就要把内外的寒邪化去。寒邪没了,血液运行通畅了,它就不需要加大动力使劲了。这样,血压自然就恢复正常了。

麻黄可以散外寒,附子可以温真阳,细辛既能辅助麻黄解表散寒,又能辅助附子温固肾阳。而这,也是我在临床治疗阳虚外感的常用配伍,帮助患者改善里面阳虚,外感风寒的局面。

在此基础上,加以山萸肉和白术用于补益肾精,健脾燥湿。就这样,患者一身内外的寒气都被化解了,血压自然也就恢复了。

不过,因为患者素体阳虚,津液失布,故而身体里肯定还有湿邪存在。因此在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后,改用苓桂术甘汤,温化水湿达到巩固的作用。这样才能让这片土地达到不干不湿的状态。

其实,不管是患者也好,还是医者也罢,我们都知道,高血压只是症状,不是病,如果在治疗上面你非要把它看做是一种病去治的话,那无异于鸡同鸭讲。

就像医案的患者,他自己也曾想过和寒是否有关系呢,但在遭到反复的质疑之后,他便低头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这样呢?

大部分人的人生扮演得就像墙头草一样,浑浊而又飘忽不定,所以融入人群的人就只剩下了两个选择:第一个就是是让自己的三观随波逐流,跟着群体走,第二个就是成为被群体攻击的二对象。

所以面对着这些世俗混浊的时候,我不会用清醒去纠正,因为浑浊是常态,在浑浊的世界里面,清醒反而是一种错。

但好在,这个世界是无私的,可以包容所有不同的观念和声音,因此,我不会用自认为的清醒去攻击任何的群体,做好自己,留住自己的底线,能为一些想要救治的人,提供一个方向,一条路就足够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