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永州故事】追寻舜帝在蓝山的足迹
【讲述永州故事】追寻舜帝在蓝山的足迹
听说舜帝在蓝山的踪影,出于对舜文化的好奇,在蓝山文联副主席吴开嫦的引领下,去追寻舜帝在蓝山的足迹。
清晨我们出发走永连公路,来到第一站就是所城镇的黄泥铺村南端山脚下的望疑亭。说是亭,其实也是一座古老的风雨桥,桥板和桥栏均木制,亭身却是青砖青瓦;桥下水声潺潺,桥上青瓦飞挑,桥上为亭,亭中有桥。穿亭而出,二十米外的山坡上建有一祠,名陂阁庙,该祠小巧玲珑,出门朝北,正门却向西。舜水正好从门前淙淙流过,望嶷亭的妙处在于它的恰到好处的位置。“望疑亭”意思是“眺望九疑的亭子”。到过蓝山的人,大约都想一睹“九嶷山上白云飞”风采,可是因为有群山遮挡,蓝山境内第二高峰、著名的九嶷山主峰三分石总是难得一见,使人心中不免产生一丝遗憾。但如果你来到望嶷亭,不论是站在亭中还是寺门口,你向西一望,你会惊奇的发现,总被大山遮挡着的九嶷山主峰三分石,正亭亭玉立于万山之巅,穿过两座大山的空隙向你微笑。据说当年舜帝就是从这里走向九疑山。后来他的两个妃子,也在这里伫望九嶷,然后毅然从这里上九嶷山,寻觅舜帝的影踪。
望疑亭后面就是陂阁庙,又叫鸡脚庙,据说陂阁庙里的天井很神奇,天井沒有出水口,下再大的雨,水都不会溢出。陂阁庙主要有壁画和神像,菩萨有四尊,它们是;肖氏娘娘、黄金总管、都父爷爷、二郎菩萨。唐朝时,皇上、州府官员三年一大祭到鸡脚庙祭拜,于是,就在今所城学校旁边的红凉亭休息,后来改名接官亭又称瑶官亭(坪)。朝廷为什么要来祭拜,估计是与舜帝有关系。据说舜帝有两员爱将,一曰夔,一曰龙,在舜帝后,两人自惭护主无力,待舜帝安葬后,自决殉主,分别被人安葬在九嶷山脚下。后人为纪念他们之忠诚,在其葬地各建一庙。一曰“夔庙”,也许就是这里的陂阁庙。一曰“龙庙”,又叫“都龙庙”,地点在现在的塔峰镇,庙址尚在,而庙房已毁。两庙都曾塑有塑像,解放前香火一直都很盛,都龙庙还曾是县内佛事最兴盛的庙宇之一。两个庙合称为“夔龙古庙”,曾是蓝山“八景”之一。
走出破损严重的陂阁庙,驱车前往舜岩。舜岩位于所城镇岩口村。岩口村村后,有一座类似“睡美人”的石山,山脚围绕着一小片茂密丛林。远处看去,根本无法识别的一个岩洞,洞口是一株茂盛的桂花树遮盖的严严实实。据吴主席介绍,原先洞口并没有桂花树,洞口似一个虎口,虎口正对的那几户人家,男丁都不到三十岁就夭折,后来请一道士测算,说虎口成凶,必须栽一树,后来村民就栽下了桂花树,将洞口遮盖,果然灵验。一道小溪自山脚丛林中潺潺流出,滋润周围成片良田。沿溪而上,直到离山脚不过二十米的地方.才能发这个十分隐秘的舜岩的洞口。舜岩为一石灰岩溶洞。洞口树木葱笼,怪石纵横,十分隐蔽;洞内开阔,迎面可见一层层“仙人梯田”,拾级而下,可见一暗河自溶洞深处流出,水清流急,沿暗河直上,穿过几个窄小的通道,还有三层大“厅”,厅内天然生成石人石桌石椅,令人叹为惊奇。据说舜帝南巡时曾在这里休息打坐。洞口最高处有一椅状平石,光滑平坦,可坐可卧,就是舜帝坐过的地方,当地人称为“龙椅”,洞顶石壁上还残留着古时文人墨客一些诗文雕刻,其中最醒目的是“舜岩”两个斗大的字。
在离舜岩不到几公里的路程,我们来到了舜庙,庙前是宽阔的田野,右侧是龙眼井,据说这口井,无论天旱还是洪涝,水位始终一样,水清透底。舜庙位于所城镇良村白田江一片较为宽阔的田畴之中,古代的挑盐大道正好经过这里。舜帝庙始建于何年,还有争论,但从庙中的莲花枕石就能断定是在800年前,用莲花图案做枕石应该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之后莲花只用于佛教圣地。目前所见的清代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修的,座东朝西,面向九疑。庙虽不大,但从门窗、门框、屋檐以及部分条石的装饰来看,整个建筑的修建还是很精美的。庙前地上平放着一条石,上方刻有“舜庙”,内容全用甲骨文所刻,已经斑驳不清。据老辈人说,过去庙里香火旺盛着。庙前有块大石板,石面平整光滑,显然常常有人坐卧。据说当年舜帝南巡经过此地,天已全黑,又饿又累,找不到留宿人家(那时当然还没有良村),只好在这荒野中的石板上睡了一夜。由子这是帝王睡过的石板,所以一直干干净净,蚁虫不敢侵,即使是普通人,哪怕在蚊虫成堆的夏夜,人坐上这块石板,蚊虫也不敢咬。可惜现在的舜庙已衰落得差不多了,不但这部分房舍被村民居住,有的房屋还圈着牲口,就连那块“神石”也面目全非,无半点“神气”了。
相传舜帝南巡时在这一带活动,留下许多为民造福的故事,大多数人只知道宁远的“舜帝陵”和东安的舜皇山,而且都做成了旅游景点,但舜帝在蓝山的足迹却一直被冷遇,所到之处都处于破损不堪,未曾引起重视,是不是蓝山人底气不足、亦或是自卑心态?舜文化是永州重要的文化根基,作为蓝山的景点怎可以被遗忘和冷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