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阐真》之河图

   河图者,五行顺行,自然无为之道也。伏羲时,有龙马出孟河,其背有点,二七在前,一六在后,三 八在左,四九在右,五十在中。其位五象五行,一六在后,象北方壬癸水;二七在前,象南方丙丁火;三八在左,象东方甲乙木;四九在右,象西方庚辛金;五十在 中,象中央戊己土。中五点,又象太极含四象;中一点,又象太极含一气。虽五十五点,其实二五,二五其实一五,一五总是中一。因其有五行,故分五点,因其五 行有阴阳,故又积为十点,因其五行各有阴阳,故又积为五十五点。
    孔传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盖天地造化之道,不过一 个阳五行,一个阴五行,一生一成而已。虽分五行,而实一阴一阳运用之,虽阴阳运用,而实一气来往运用之。故其象,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 土,土又生金。从中而始,从中而终。始之终之,无非一气,无非一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即土居中和合四象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即四象在外一气流 行也。中者,和也,一气也,总是太极也。
     惟人也,秉天地阴阳五行之气而生身,身中即具此阴阳五行 之气。但此五行有先天有后天。先天五行 属阳,后天五行属阴。一三五七九,阳五行,先天也;二四六八十,阴五行,后天也。以先天而论,一为元精,属水,为壬水;三为元性,属木,为甲木;五为元 气,属土,为戊土;七为元神,属火,为丙火;九为元情,属金,为庚金。此五元也。五元既具,五德即于此而寓之。
    五德者,仁、义、礼、智、信也。元精者,不 精之精,其体纯粹,发而为智;无神者,不神之神,其体圆通,发而为礼;元性者,无性之性,其体柔慈,发而为仁;元情者,无情之情,其体刚烈,发而为义;元 气者,无气之气,其体纯一,发而为信。
     五元者,五行之气;五德者,五行之性。五元五德生于先天,藏于后天。当人在胞胎之中,混混沌沌,一气混沦,形迹未 见,其理已具,所谓未出生者,如图中五点攒于一处,太极之象,古人教人穷取父母未生以前面目者,即此也。以其事在未生身以前,故谓先天。
    以后天而论,二为识神,属火,为丁火;四为鬼魄,属金,为辛金;六为浊精,属水,为癸水;八为 游魂,属木,为乙木;十为妄意,属土,为己土。此五物也。
     五物既具,五贼即于此而寓之。五贼者,喜、怒、哀、乐、欲也。游魂主生,其性善,感则生喜;鬼魄 主死,其性恶,感则生怒;识神至灵,其性贪,感则生乐;浊精至浮,其性痴,感则生哀;妄意至动,其性乱,感则生欲。
    但后天五物五贼,虽是五行所化,其中犹 有分别。五物之中,精、神、意皆后起,虽魂、魄最先,魂更先于魄也。……
  有生之初,后天五行与先天五行,两而合一,五物为五元所统摄,五贼为五德所制伏,一举一动,皆 先天主宰,后天不过为役从耳。故婴儿无识无知之时,至善无恶,仁之至矣,仁即元性之见端也;人我两忘,义之至也,义即元情之见端也;声色不迷,智之至矣, 智即元精之见端也;心气和平,礼之至矣,礼即元神之见端也;诚一不二,信之至矣,信即元气之见端也。
     静之则为五元,动之则为五德,动静皆是先天用事,间有 喜、怒、哀、乐之迹,俱出无心。喜而不留,怒而不迁,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和也,是谓无欲。无 欲则精、神、魂、魄、意各安其位,听其先天主宰。先天后天,阴阳相交,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或先天动而后天成,或后天动而先天成,真不离假,假不离真,真 赖假以全,假赖真而存,浑然一体,无伤无损,圆成具足。
   如图之五行阴阳同居,一气流行之象。古人教人穷取娘生面者,即在此也。即其二八之年,先天气足,阳 极而阴潜生,交于后天,于是魂魄不定,识神起而精窍开,意乱心迷,五物并兴,五贼相戕,五元五德,渐次剥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阴气纯而阳气尽,不死岂 能乎?此顺则生人之道也。
    惟圣人有先天之学,能于先天未极之时而保阳,于后天将生之时而退阴,借后天养先天,以先天化后 天,行无为之道,直入圣基。无为之道,乃不外此河图妙理。河图自中而生阴阳五行,即生人顺生之道也。河图五行,阴阳相合,一气浑然,即生圣逆运之道也。逆 运非返还之谓,乃逆藏五行,归于中黄太极,复见父母未生以前面目耳。
     孟子曰:“仁、义、理、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现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 而喻。”盖心为一身之主,具有仁、义、理、智之德。以一心而运仁、义、礼、智,纯是天真,五物五贼,皆顺听其命。五行攒簇,四象和合,性即是命,命即是 性,性命一家,阴阳浑化,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根心生色,不言而喻,自然而然也。但此心非肉团之顽心,乃天地之心,五行不到,四大不着,所谓元牝之门者是 也。无方所,无定位,拟之则失,议之则非,不可以言传,不可以笔肖,开阖有时,动静自如,不偏不倚,至虚至灵。强而名之,太极是也;强而图之,这个“○” 是也,即河图中之一点。因其此心为天地之根,为性命之源,后之高明者,强图以连环样“性心命”使人自醒自悟,以神契之耳。
    是心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三 千大千容不得他,释氏五千四十八卷藏经说不像他,儒家六经四书论不及他,道家丹经子书千帙万卷形容不尽他。以言其无,则又活活泼泼,以言其有,则又杳杳冥 冥,有无不立,动静不拘。有此心,则出死入生,失此心,则出生入死,生之死之,只在此心得失之间耳。
      仁、义、礼、智根于心,根于此心也。此心内有五行之 气,而无五行之质,藏于五行之中,而不落于五行,本于父母未生以前,现于父母既生以后,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所以主宰乎仁、义、礼、智之德。仁、义、礼、 智,皆此心之变化也。因其能变化仁、义、礼、智,又有信之名。信非外而言语之信,乃阴阳合一,真实无妄之信。真实者,妙有也;无妄者,真空也。空而不空, 不空而空,仁、义、礼、智,皆在其中。无为之事者,以道全形之事。以道全形,即以信而统仁、义、礼、智也,即以仁、义、礼、智而归于一信也,即以仁、义、 礼、智而归于一心也,亦即仁、义、礼、智而归于一中也。信也,心也,中也,总一气也。一气流行,五元五德凝结不散,浑然太极,不渗不漏,后天五物五贼,亦 皆化而为阳。先天气,后天气,两而合一,了性即可了命,上德无为之道,河图之理毕露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