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五一”电影院(三) ...
2021·10·12
我一直认为“五一”电影院和二宫只是一个笼统的称呼,在我们模糊的认识中二宫与二医院也没有什么内在的关联,其实在90年代之前以二宫和二医院为主体,它们服务八大厂为骨干的西郊工业区的作用被人为的忽视了。
在向阳路和东风路两侧布局的第二工人文化宫,市二医院,东风路邮局,“五一”宾馆,工人体育场,工人新村,十四中……这在90年代前是一个多功能的成熟服务区。在这个服务区的定位,布局和形成过程中,我们还是能看到苏联规划专家,中国城市建设部顾问沙里舍夫在1956年~1959年制定的保定西郊工业区,在八大厂南北部片区,设立马厂工人镇和苑七里店工人镇计划的影子的,其原则就是“大分散,小集中”,以利于集约化解决各厂的后勤保障服务工作。
“工人镇”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都知道在行政体系中村庄的上一级是乡镇,简单的说各个厂的生活区,我们如果称之为工人新村的话,那么工人镇就是把各个厂的新村累加在一起,当然这不会是1+1的算法,而是一种最大集约化的建设布局。如果这一计划在当时能够实施的话,那么西郊八大厂就不会是各厂都有自己的幼儿园,学校,医院,商店,粮店等等那种小而全的服务保障体系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会有极大的提高。
工人新村整合为工人镇,具体到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那就更大了,小朋友们的眼界会更开阔,也可以打破封闭大院文化,对将来的升学,就业,婚姻都有促进作用,最起码会极大减少子承父业,全家一厂的弊端。还有如果当年真的建设了马厂和苑七里店工人镇,这两个村的那一代村民的命运又会有什么改变?
五一电影院的西边,现在的银行,当年是邮政局,那时邮局的作用比银行大的多,寄信,汇款,接打电报,订阅杂志,收发包裹都要去邮局的。那时大多数家庭都是三个孩子有的甚至更多,父母即使是双职工,每个月刨去寄回老家赡养各自父母的钱,差不多家家都是月光族,我上小学时我们宿舍那个小银行代办点,每周只开一次门,上高中时她们才开两次门了。
五一电影院的西北边紧邻着五四路有工人体育场,我上初中时常和同学们去滑旱冰打篮球的,现在变成了体育局的宿舍和证券大厅。
我第一次去二医院是六岁时在姥家玩链条枪被炸破了手指缝,我舅和姨送我到公社卫生院,卫生院没有麻药缝不了针,舅和姨一合计去满城医院和保定医院距离相同,就骑车带我到二医院缝了三针。
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一说话就多,还是哲人说的好: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所有发生的都是最好的,这样想想,许多事情也就释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