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三章 原文

《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三章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哉!

此章曰:施道可畏。

这是老子在他的《道德经》里,第二次述“我”,这个我,应该是老子本身。第二十章里,老子说“我”:“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是老子第一次描述自己。与众人相比,这里的众人,其实就是世人。老子说自己若昏,闷闷,独顽似鄙,异于人,而这一切归根于“贵食母”。贵食母,是一句特别有意思的话,从字面看,老子说自己与众人相比,就像一个吃奶的婴儿一样,尘世的一切,懵懂无知,只知道吃母乳。老子时常把道比喻为母亲,贵食母,实际上是守母(道)不敢离道。所谓的若昏,闷闷,独顽似鄙,是在世人眼里,老子被看成这样。

老子写自己若昏,闷闷,独顽似鄙,其实是在描写守道之人的朴实憨厚之态。

第五十三章,老子再一次写自己,把自己写成一个行道者。老子在第二十章里,写作为一个守道者的自己,是实写,就是说,他自己就是他所写的那个样子,但这一章,老子写自己,却是虚写,他只是在想象如果自己是一个大道的施行者,会是什么样的。

老子这样写:“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这句话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如果,有一天,我手握大权,掌管着一个国家,我就会推行大道,以道治天下,只是我有一个害怕的地方,那就是施行大道。如果我无为而施行,能实现我的大治愿望吗,如果我不能无为而行,那么,我的施行合乎道吗?

老子的这段话,提出了一个在人世间施行大道的本质问题。

道赋予天地万物以德,这个德是自德。所谓自德,就是“莫之命而常自然”,然而,人的自德在人类的文化和世俗的世界里,成了一种漠然的潜在。正如,老子所看到的那样,“大道废,有仁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在这样的世情之下,老子明白,自己即使拥有施行大道的权力,掌管着一个国家,但面对如此天下,用无为行大道,只能是空有的美好愿望。

在老子的一部《道德经》里,老子在这一章,流露出他对无为的一种无奈情感。这不是老子的不幸,而是天下的可悲。

看看老子何以会有如此无奈吧: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

大道甚夷,大道是多么平易啊!这是老子对道的感叹。我们从这句话,可以想象到老子当年说这句话的时候,面对长天,发出了怎样的悲鸣。

然而,那些不走正道的君主们,全都好于邪道。宫庭华丽,田地荒芜,粮仓空虚。却穿着华服,佩带着锋利的长剑,多贪嗜欲,财货有余。

这就是不行大道的现实,人在这样的现实里,“尚贤,贵能得之货,见可欲,”纷争,为盗,心乱。这是老子面对的那个时代的现实,看看历史,再看看今天,老子的描绘失实吗?

老子看到了这样的现实,所以,才发声回归大道,向天下召告,守道,行道,无为而静善。

对于老子所看到的现实,他给予深刻的评说:

是谓盗夸,非道哉!

对于“朝除,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余”,老子说,这是公开的炫耀盗贼行为,哪里是道啊!

一个人,面对广漠之天下,为道呼告,对无言以对的世道,发出如此长叹,他凭的只是胆识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