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膺当官

历史故事新编-62


李方膺当官

/墨吟 夏天

图:李方膺雕像

李方膺(1695-1755),字虬仲,号晴江,江苏南通人,清代诗画家,“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不是扬州人,亦未在扬州居住过,何以也被列入“扬州八怪”呢?原因有三:一是他的人品、画品与其他七人相当,其怪在于无论画梅、画竹,背景皆为狂风;二是南通古称通州,属于扬州管辖,也可算是广义的扬州人;三是他晚年经常到扬州摆摊卖画,与郑板桥、金农等结下深厚友谊,曾联手创作《花卉图》和《三友图》。

李方膺出身于官宦之家,排行第四,早年考中秀才,父亲李玉鋐(hóng)曾官至福建按察使,乃省部大员。

那年黄河泛滥,雍正命田文境前去抗灾,赋闲在家的李方膺在田文境幕中帮忙。田文境见他心系灾民,处事公允,便向雍正皇帝以“贤良方正”的名义举荐李方膺。

次年,李玉鋐赴京述职,晋见皇上,雍正想起举荐的事,问道:“你儿子可有和你一同前来?”

李玉鋐答道:“四子方膺同来。”

雍正又问:“你这个儿子科考及第否?让他做官能否胜任?”

李玉鋐答道:“犬子乃一个小小秀才,生性愚钝,不宜做官。”

雍正笑道:“你怎么知道他不宜做官呢?世上哪有女子先去学如何抚养孩子,而后再嫁人的道理?”

于是雍正召见李方膺,交谈甚欢,遂下旨任命李方膺为山东乐安(今山东广饶县)知县。

李方膺到任乐安不久,当地遭遇特大水灾,死难者无数,万千家庭流离失所,情势十分紧迫。李方膺顾不得向上一级官吏请示,即下令动用库存皇粮一千二百石,开仓赈灾。同时招募民工筑堤抗洪,以工代赈,缓解了灾情。

李方膺的上司青州知府大动肝火,以“私开官仓”罪名奏本弹劾。总督田文镜受命到乐安实地考察,弄清真相,回奏雍正道:“乐安水患确实严重,李方膺以皇上的名义开仓赈灾,所弘扬者,乃皇上体恤黎民百姓之隆恩也。”雍正遂压下奏本置之不理,李方膺算是躲过一劫。

公元1734年,李方膺调任山东兰山(今山东临沂市兰山区)知县,其时河东新任总督王文俊大搞所谓政绩工程,盲目下令全省开荒。地方官吏乘机勒索乡民,老百姓怨声载道。李方膺上书直陈弊端,为民请命,从而触怒王文俊,被罢官入狱,成为当时震惊朝野的“兰山冤案”。老百姓纷纷为李方膺鸣不平,都说:“李大人为民获罪,我等岂能坐视不管?”

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带着鸡鸭、高粱、米酒、衣物,分批前往监狱探视。狱吏不准他们进去,百姓们就将衣物、食品抛入高墙,齐声高呼:“李大人,你受苦了,我们都来看你了!”

酒坛子无法抛入高墙,只好堆放在外面,把监狱大门和甬道都堵死了。

此案一拖三年,直到乾隆即位后下旨彻查,才真相大白。王文俊被罢免,李方膺无罪释放。他奉命入都觐见乾隆,乾隆欲调他到安徽任职,他说:“老母在家病重,还望皇上准卑职告假还乡侍奉母亲。”

乾隆也是个孝子,不得已同意李方膺的请求。

公元1739年,李方膺的父母相继去世,他在家守孝六年,服制期满,奉命任安徽合肥知县。不料合肥又遭百年未遇的饥荒,饿殍遍野。李方膺开官仓赈灾,且不肯贿赂上峰。当时合肥属庐州管辖,庐州知府嫉恨于心,竟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李方膺“贪赃枉法”,上演了一出贪官把清官打成贪官的丑剧。李方膺无以辩驳,终被罢官。

二十年来,李方膺三次当官,三次均遭算计,从此看透了官场黑暗,发誓不再当官。他借居于南京项氏花园,题名借园,自号“借园主人”,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五个年头。其间,他多次前往扬州卖画,在每幅画中都盖上“换米糊口”之印章,毫不掩饰卖画以求衣食的窘境。

画中常以狂风烘托气氛,是李方膺作画的特色。他在《潇湘风竹图》上题诗云:

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于难处夺天工。

请看尺幅潇湘竹,满耳丁东万玉空。

在另一幅《风竹图》上,他照例题诗云:

波涛宦海几飘蓬,种竹关门学画工。

自笑一身浑是胆,挥毫依旧爱狂风。

李方膺酷爱画狂风,自有其用意。狂风既是对官场腐败的愤怒抨击,也是其不屈不挠秉性的自我写照。

夏天墨吟论古今

夏天:“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话也许正是李方膺这个小小知县所信奉的原则,故而屡次冒着风险开仓放粮,救民于水火。现今的官员们,号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面对“主人”,做得又如何呢?

墨吟:不搞关系学、不懂官场潜规则的李方膺确实如其父所说不宜做官,做了官只能到处碰壁。干了二十年,虽说受人民爱戴,却终究只是个知县。如果他能够从狂风变成微风,能够圆润处事,从而升迁做更大的官,岂不是可以造福更多的子民?不过话又说回来,官做大了,或许贪心也就滋生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