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点儿再向生活妥协

今天这个时代,不少人都有一种对生活的无意义感——觉得没有意思,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

北京大学徐凯文老师根据多年的观察和临床经验,提出了“空心病”的概念。“空心”,指的是内心的空洞与精神的贫瘠。

他发现,北大新生有30%的学生有“空心病”。这些学生从小都是人群中的佼佼者,但他们自己却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其中最极端的,甚至会放弃自己的生命。

“空心”的症状,近些年似乎越来越普遍了。它从何而来,又能怎样应对呢?

前段时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王芳做客《理想青年》,从“空心病”谈起,聊了聊“意义感缺失”这个现象。

改变环境是困难的,当我们依然能够找到一些缝隙,平衡自己与外部。

讲述 | 王芳 x 夏夏(看理想音频编辑)

来源 | 看理想·理想青年

(文字经删减编辑)

1.

活成了别人期望中的“好”的样子,

却不知道它有什么意义

夏夏:我个人有蛮长时间的抑郁症病史,当我了解到“空心病”的这些表现时,会觉得自己有可能不是抑郁症,只是空心病。“空心病”和抑郁症二者的区别是什么呢?

王芳:“空心病”是北大徐凯文老师提出来的,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某种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任何一个精神疾病的分类诊断标准里,都没有它。

我自己的理解是,它更像是对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某一特定人群的,相对比较普遍的心理状态的概括和总结,是一种“时代病”

徐老师讲到,得“空心病”的那些人,似乎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天之骄子”,社会功能、人际关系也没有问题。他们的状态很难用传统的心理治疗或药物的方法去解决。

“空心病”可能会导向抑郁症,但并不是所有的抑郁症都是“空心病”。抑郁症的成因要更复杂一些,而且,它有症状、病程、时长、严重程度的标准。

抑郁症的诊断过程是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精神疾病诊断,而“空心病”更多还是一种现象的概括性描述。如果出现了相关症状,我还是建议大家去医院做诊断。

“空心病”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精神疾病,但它所描述的意义感、价值感缺失,精神世界空茫贫瘠的状态,在今天的社会是很普遍的。

夏夏:为什么会这么普遍呢?

王芳: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很复杂,我只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

首先,这可能跟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大家可能都听过。最底层的需求跟我们的身体和安全相关;再往上,是与爱、人际关系相关的需求;然后是与自我实现有关的需求。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社会已经到了很多人会开始去思考、关注、解答意义问题的阶段,所以这个问题就凸显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讲,它本身是一件好事,说明整个社会是在往前走的。但当这个问题没有答案的时候,就会遇到“空心”的情况。

同时,这也是时代的特征。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罗萨(Hartmut Rosa)提出了“社会加速理论”,是说科技的更迭速度太快,带动社会变迁也越来越快,于是人的生活步调随之加快,又倒逼科技继续向前。

最后,整个社会都在不可控地加速向前,每个人都必须越跑越快,才能够停在原地。当社会的核心特征是竞争、效率、忙碌的时候,就会出现所谓“人的异化”。

我觉得这个时代特别讽刺。我在做一些跟“非人化”有关的研究,在奴隶制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奴隶主并不把奴隶当人,而是当作生产工具。随着社会越来越文明和进步,把人当做工具的现象应该越来越少,但我感觉并不是这样。

一个很有意思的矛盾点是,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希望把机器做得越来越像人,但我们自己却好像越来越像机器了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社会设定的成功的目标是最凸显的,每个人都在追求那个目标,靠竞争获得更高的位置。在追求的过程中,人依靠的就是一种自我工具化的手段。“空心病”就是追求过程中的一个体现。

因为成功的目标单一明确,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会出现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提到的一个概念,“价值的条件化”。我觉得这个概念特别能解释“空心病”。

“价值的条件化”就是说,本来每个人生而有价值,但是慢慢我们的价值就会开始建立在他人的评价,或是外部的奖励上。通常是由父母开始的。

比如父母会跟孩子说,“如果你怎么怎么样,就怎么怎么样”(if...then...),“如果你今天听我的话,妈妈就会更爱你”,或者“你考试考得好,妈妈就会以你为荣”。

孩子天然想要获得父母的爱,所以他们就会为了去实现“then”,去做“if”。“if”后跟的,大数是父母希望孩子去做的事情,不见得考虑了孩子自己的意愿。做到了 “if”,才能交换爱,是以爱为名的控制。

这就导致,我们会越来越觉得“我的价值,是建立在别人爱我的基础上”。长大以后,我们也会习惯于使用“if...then...”的句式,比如“如果我不美,就没有人爱我”,“如果我没有办法成功,我不赚很多钱,我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接受了这样的规训之后,慢慢地,我们的价值感只建立在这些条件之上,内在的东西就会被架空。我们生活的目的,就变成了要不停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徐老师讲的那些“空心病”案例里,越是好孩子、乖孩子,因为习惯了要去满足一些父母给的条件,越会不停地去追求外部评价的“成功”,像上瘾一样,觉得只有外在的评价可以给自己荣誉、证明自己。

这是一种惯性,他们太习惯于活成别人期望中的“好”的样子。但是,追求到最后会发现,自己虽然得到了,但心里是空的,不知道它有什么意义。

宏观来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我们更关心这个问题了。从时代的特征来讲,它有互相把别人当工具,同时把自己当工具的趋势,父母接收到这些后,就会给孩子设定这样的目标,于是孩子的自我价值建立在外部指标上,最后就“空了”。

不一定对,也不一定完整,但我觉得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为什么现在“空心病”那么普遍。

2.

 一定要花时间,去体验自己是个“人”

夏夏:我记得您之前说过,您在教学中发现,现在的孩子,大学生像中学生,研究生像大学生,发展是迟滞的。是跟谁相比呢?

王芳:跟以前的学生比。

从心理学角度讲,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有不同的社会化的任务需要去完成。

比如,十二岁到二十岁,青春期,是一个躁动的,要向外探索世界、向内探索自我的阶段。但对标到现在的教育制度中,这段时间的孩子们通常在像坐牢一样地苦学。

我们有一些特别奇怪的观念。比如,中学生经常会被教育说,考上大学就是人生的一个重大拐点。我们会期待,一旦上了大学,所有的痛苦就会迎刃而解,所有没有解决的问题,都能解决。

但是,大学生是由中学生升上去的,不可能一夜之间发生质的改变。于是,那些在中学没有时间、机会去处理的问题,到了大学就会集中性地爆发。

大学是一个相对来讲更加自由的环境,更需要学生自主做各种决定。如果我们从来没有尝试过自己做决定,怎么为人生负责?不是上了大学,我们就会做这一切,而是需要练习的,但现在我们没有练习的机会。

“大学生像中学生”并不是指他们外表,他们的社会化程度也许也很好,但是在“自我认同”,也就是我到底是谁、我的兴趣在哪里、我可以做什么、我在这个世界上跟别人的关系是什么,我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上,他们是不清楚的。

但是他们势必会遇到这样的课题,所以要在大学花时间去探讨。而事实上,这个话题应该在中学的时候就已经被解决、或者至少被探索过。大学阶段也有本来要处理的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就再往后移。

所以也会出现“空心”的情况。从“having”的角度来讲,他们好像什么都有;但从“being”的角度来讲,他们一无所有,因为他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夏夏:在您的成长过程中,有经历过意义感缺失的阶段吗?

王芳:有的,我刚刚工作的两、三年,大概是那个状态。

我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是突然一下进入到一个极度忙碌的状态,没有任何自由时间去思考,甚至连完全放空的、属于自己的时间都没有。

当你极度忙碌,但是这个忙碌仅仅是在做事情,没有反思的时间,你就会觉得没有意义,即便你其实做了很多的事情。

我们一定要有喘息的时间。

今早开会时,有学生介绍一篇文献,研究忙碌和自由时间很多,到底哪个会让人觉得更幸福。结果发现,是个倒U字形,特别忙的时候,没有任何时间去做想做的事情,你的幸福感很低;有大把的时间,不知道该干什么的时候,幸福感也很低。

还有一点,就是前面提到的,我们会把自己当成工具。在工作状态,我们要去达成绩效目标,就会把自己作为手段。但一定要有另外的时间,去体验自己是个“人”。

这个时间很重要。如果我们总是没有这样的时间,长此以往肯定是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

夏夏:我记得我特别忙的那段时间,其实处在一个很没有觉知的状态。下了班回到家,也完全不想思考,不想看书,看剧也是走马观花的,“听一个响”的那种看。

王芳:所以我有一个理论,短视频特别符合这个时代特征。它们为什么会这么火?因为工作的人深更半夜回到家,刷视频就是他唯一的和最后的放松。

3.

不要那么快就让自己妥协

夏夏:我大学的环境很“卷”,大家都在努力提高绩点,争奖学金、出国交换机会或实习机会,我感觉压力非常大,也很焦虑。

那时我认为现在就是丛林社会,“要么生要么死”。带着这种认知进入社会,换了很多份工作。直到来看理想,我的很多看法都有所改观。

环境对人的影响好像真的非常重要,把人扔到一个恶的环境,或是恶的制度下,他就可能会相应做出一些有违自己一直以来(本心)的一些事情。

对于很多处在不良环境中的人来说,作为个体,可以做什么?

王芳:社会心理学特别强调,很多改变无法光从个人开始。即便一个环境是由很多个体构成的,但当这些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会形成社会心理,它跟个体的心理是不一样的。

我们有时候会高估在环境中,个体的能动性,会觉得人是可以完全地对抗、甚至是去改变环境的。其实,当环境力量很强大的时候,它就设定了一些在环境中的目标和行为规则。

每个个体就像是人生舞台的演员,在不同的舞台上,你的表演是不一样的。舞台不仅会设定背景音乐和道具,也会限定你的角色、你要达成的目标、你的对手演员。

这个舞台跟那个舞台上演的,可能是完全两出戏。这就是环境的力量。

当环境设定目标,那些更有可能实现目标的策略就会被选择。当有很多人都会用这种策略时,它就会变成一种社会规范。

反过来,如果你不用,就会被惩罚,这个惩罚可能是你的损失会更大,或者是你的心里会很痛苦。

所以,这种环境压力对每个个体来讲都是不容小视的,我们没有办法去苛责那个环境当中的人。但回到你的问题,已经在这样的环境里了,个体到底能做什么?

首先,即便被逼无奈,要按照环境设定的游戏规则走,在过程也还是可以保持自觉,不要走着走着,就开始为系统辩护。

心理学上有一个很微妙的一个心理现象,就是你挣脱不了一个让你痛苦的地方时,你可能会转而去爱上它,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安慰或平衡。

然后,就是找缝隙。对于一些本心并不想做的事,如果不得不做,那要在做的过程中,保有自己的兴趣和意义感。

不要那么早就放弃寻找这件事的内在回馈,把自己当做没有感情的机器,只去争那件事的外部收益。甚至有的时候,我们不但顺从压迫,还反过来自我压迫,好像这样自己就能舒服一点。

“我工作就是为了养家糊口”,“我去参加那个竞争就是为了绩点”,当你这么去想的时候,心理上可能会舒服一点,但这其实是一种自我压迫,而且会让整个系统变得更稳固。

所以,我们找的那个缝隙是,保证自己能在这个系统里生存,但在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到对自己来讲有意义的、愿意去投入的那个东西

所谓“外生涯”和“内生涯”,“外生涯”就是升职加薪这些,“内生涯”是在这个过程中人自我成长的那一面,不需要跟别人竞争,多看一些书、多听一些课,就可以实现。而这些东西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刻,会给你另外的机会和可能性。

所以我觉得,先不要这么快就让自己妥协

4.

专注于实现理想,

而不是过上一种“看起来有理想”的生活

夏夏:我在和一些朋友交流的时候,感觉他们在言语中经常会透露出对现状的焦虑。

我有一个朋友,在大学期间非常“理想青年”,现在还在北漂。他参加完高中同学聚会跟我说:“当你看到老朋友纷纷买了房买了车,结了婚生了娃,再看看现在自己,会觉得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你的进度落后了。”

但如果真的回了老家,好像也并没有非常对口的工作机会;如果继续留在北京的话,也的确看不到什么未来。对于这些朋友,您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吗?

王芳:我觉得要搞清楚,在坚持的那个东西是什么?

如果仅仅是 “我现在已经在北京,不混出个样子来,不好意思回去见江东父老” 这样,我倒不太觉得这跟理想本身有什么关系,他还是在用他人的标准,来定义自己当下的位置。

我给他们的建议反而会是,他需要去审视一下现在的工作。为什么选择进这个行业?期待在这个行业做出什么?

我们可能要专注于去实现理想,而不是过上一种“看起来有理想”的生活,才不会把自己陷入“拼命去跟别人比较、自己又很痛苦”的这种状态里。

如果,现在这份工作可以给他的精神上的满足,那他就会面临一个困境:是往这边走,还是往那边走?

在这种困境里的人,他在坚持理想,也觉得当下可以获得内在价值,但还是不可避免地会觉得焦虑,会觉得在世俗的那条跑道上自己落后了。这种情况挺多的。

各行各业都是这样,任何一个地方可能都有一些游戏规则,和一些比较快的方法。

我的学生有时候也会跟我讲他们的焦虑和困扰,比如,如果别人用了快的方法,自己用了慢的方法,那么自己就会落后,会觉得很不公平,很焦虑。我就会问他们:那你要不要换成那样的方式?他们每个人都跟我说:不换。

你坚守的那些东西,在你的价值排序里特别靠前,坚持它对你来讲很重要。虽然你还是会焦虑,但是你就想一想,愿不愿意付出把这个你特别重视的东西抛弃的代价?只要把这点想清楚了,就会发现自己该选择哪一个。

另外,我也会觉得,那些有理想的年轻人,他们其实是特别追求意义感的。但这个意义感,一定是达成了某一个结果才有吗?也许我们更需要坚守的,是做事情的方式,而不是在做什么事情。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找到和体会到它的意义感。那对于有理想的青年来讲,这就是一种可以用来对抗焦虑的东西。

还有一点也挺重要,就是好像现在大家的思维经常是两个极端,“有理想”跟“没理想”,是不是也是这样?我们会觉得,如果抛弃我的理想,就是从“一尘不染”一下到了“同流合污”。

但我觉得,两点之间其实有很多不同的状态。如果你觉得,坚持理想就要活不下去了,那你能不能往那边稍微走一点,但不一定要立马跑到那头去?我们可以在中间找那个平衡点。

这让我想到,现在大家讲“躺平”,其实也是类似。刘擎老师也讲过这个观点:“躺”和“不躺”中间有很多状态。

“躺”和“不躺”是相对的,没有奋斗的辛苦,哪会有“躺平”的渴望呢?不是站累了,谁会想躺着?天天躺着人才不会说“我想躺平”。

今年在毕业生的寄语里我也讲过,只要你躺得体面,你是有自觉的,有你自主设定的目标,过程是自我决定的,结果可以自己负责,那我觉得都是值得过的人生,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

所以,不管有理想还是没理想,我觉得我们还是需要去了解,自己的需要到底是什么,可不可以有一种方式,把各个需要平衡、满足。既能够坚守最看重的东西,同时也可以让自己过一个至少正常的生活。

我觉得应该是有这样的方法的。

(0)

相关推荐

  • 面临亲人离世,产后抑郁,工作不顺,有过极端想法?

    亲爱的老师: 2019年父亲突然离世现在仍然极其悲伤,难以走出. 2016年生育后一直产后抑郁,并且到现在无好转,觉得失去自我,迅速衰老,我自己的人生除了照顾他人已无其他意义. 极其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和 ...

  • 徐凯文博士在亚洲教育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价值观时代来临,青少年抑郁的文化疗愈

    编者按: 9月17日,2021亚洲教育论坛年会在成都开幕,大儒心理创始人.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老师受邀发表主题演讲-- 价值观时代来临:青少年抑郁的文化疗愈,以下内容为演讲实录. 谢谢主持人王旭明先生 ...

  • 在北大学霸中蔓延的“空心病”,究竟是什么病?

    在北大学霸中蔓延的“空心病”,究竟是什么病?

  • 每天学点心理学之180:北大学霸的“空心病”,危害性比抑郁症更甚!/挫折

                                    挫 折 挫折:个体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导致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 ...

  • “空心”的现代人,靠购买快乐续命

    今天的我们,处在一个快乐既泛滥,又缺乏的时代里. 泛滥是因为,快乐这件事似乎越来越重要了,到处都是"只想要快乐"的声音.在热爱消费主义的文化里,快乐正在被包装成各种样子出售,成为一 ...

  • 谁懂空心病的苦?|他们并非抑郁症

    「最招你喜欢的心灵加油站」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徐凯文从一个精神科医生的视角对北大校园进行了观察:他曾做过这样一个统计,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 ...

  • 先努力活着,再好好生活

    文/墨然 最近,我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了很多事情,也让我想明白了很多.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你无可奈何,你自己不够强大,就没法去让身边的人幸福,也给不了他们想要的生活. 我时常在怀疑自己 ...

  • 学会向生活妥协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每个人的人生都充满了坎坎坷坷,曲曲折折,生活也并不是如一泓清水般的清澈平静.也许会有飓风暴雨,也会有惊涛骇浪.每个人可能会经历不同的人生,但是相同的一点是所有的人都会经历命运苦难和 ...

  • 先学审美,再谈生活

    世界上有一种"隐形穷人",穷的不是物质,也不是文化,而是审美.   没有恰当审美的人,生活剥露出最务实的一面,越来越追求实用化的背后,生活也越来越单调.越来越无趣.   有一次,作 ...

  • 不向生活妥协的句子,简短洋气!

    一.亲爱的自己,别人对你好,你要加倍对别人好,别人对你不好,你还是应该对别人好,那样才说明你足够好. 二.美貌,智慧,金钱,很多事,都是天生注定的,别想用你那嫉妒心,改变什么. 三.世事岂能两全,我们 ...

  • 对的人晚一点再遇见吧。

    爱 民 谣 , 爱 生 活 每 天 一 民 谣 , 温 暖 你 内 心 2021年4月10日 天气晴   |   每天推荐一首民谣第1457期 ‍ 也许像星星也许是梦境 也许是你紧紧拥抱温暖和甜蜜 也 ...

  • 空闲时间做副业,才不会对生活妥协

    作为一个工作的人,很多人都是普通打工人,靠工资来养家糊口. 但还是只能维持生计,遇到紧迫不能耽误片刻的事情时,透支的不止是金钱,也是对生活的妥协. 利用空闲时间,使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兼职副业,成为越 ...

  • 得了癌症后,晚一月再治疗行不行?

    许多癌症被认为可以安全地延迟10到12周,并且对预后没有影响.但从诊断癌症到接受治疗的延误对死亡率的确切影响一直未得到彻底分析.加拿大和英国的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延迟治疗,无论是手术,全身治疗(例如化学 ...

  • “上午葬老爹,下午葬老婆”:看完他的故事,就别再抱怨生活

    你看过<活着>吗? 最近,2011年成都本土节目<谭谈交通>里的一位大爷,因为和<活着>的主角富贵极其相似的命运,在网上火了. 镜头拍到他时,他正骑着一辆三轮车在烈 ...

  • 晚安 | 疲倦的生活里总要有些温柔的梦想

    花瓣志 遇见你真好,想陪你到老! 122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我 <晚安>总第1634期 人的心力是有限的,你只能够确认你在乎哪些人,然后对他们好,把心力留给他们,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