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秀谈民国太极拳的刚柔接劲,练拳与练器械须将内劲练到四肢

黄元秀

黄元秀(1884—1954),字文叔,中年以后改名元秀,浙江杭州人。辛亥革命元老,早年与黄兴、秋瑾、徐锡麟、蔡元培、章太炎等交游,为光复浙江作出过极大的贡献。为此,民国后,他在浙江军政诸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黄元秀一生修武修佛,造诣极高,对武学贡献极大,编著有《武当剑法大要》《太极要义》《杨家太极拳各艺要义》《武术丛谈续编》等书,其著作内容直接得之于民国初期李景林、杨澄甫等大师,融会自己不同阶段的收获和心得,含有其与当时许多真手名家的交流心得。


太极剑素材

无论练拳与练器械,总须将内劲练到四肢。如练器械,不论剑枪等艺,则须将内劲达到器械之尖。剑则剑尖,枪则枪尖。至于劲之大小,因先天秉赋之不同,不能苛论。

能到器械之尖,武艺功夫可算到家矣。练习程序不可躐等,先在徒手时,将身躯之劲贯通肩、臂、腿、脚四部,而后到手尖足尖。要此步功夫做到,亦须三四年。然后再用短器械,练到长器械,要使内劲贯到器械上甚难,非徒手工夫可比。

个中人谓透三关:第一关将劲贯到械上;第二关由械柄通过械中心;第三关达到械尖。此三关功夫,不在本身力之大小,而在平日水磨功夫如何。由科班出身者(从徒弟出来)下过苦功,大半能透三关,一般票友中所能者无几矣。练劲之经过即如上述。

今将“太极拳劲”之种类分述如下:

太极推手素材

一、柔劲

又名“粘劲”,此太极门最初之练劲法。

拳谱上所谓“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要贯串,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初练拳架时全用“柔劲”,否则不能贯串,必有缺陷与凹凸断续之病。王宗岳先师论曰:“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此系与人交手之柔劲功夫,推手时便可用之)《十三势行功心解》云:“极柔软而后极坚刚。”又曰:“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杨镜湖先生约言:“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等语,即将柔劲之理,说得极其明显。

其效用在能粘能吸,与敌粘住,总不使其离;将其吸住,使其为我制。初学者,均须从此入手。

若初学之人不注意于此,便离太极门径,决难成就。

太极素材

二、刚劲

又名“断劲”,有称“冷劲”,称“挒劲”。其名不同,其法则一。其性激烈,发时如炮弹爆炸。

谱上云:“动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等语,皆指示刚劲之法。

其效用,是将敌人扫荡无余。练此劲时,注意在猛而长。若发劲短促,虽刚烈,亦无多效用也。

推手素材

三、接劲

又名“借劲”,其劲中包含“听劲”“化劲”“刚劲”“柔劲”诸法。此劲最难练,是为最后功夫。敌劲到,我劲亦到。谱上云:“彼微动,我先动。”换言之,敌劲之到我身,我即化其劲而发之。有时敌劲所到时,我已先敌而发之。

总之我接敌之劲,借敌之劲而发之,其方向是在一个圆圈。敌劲触身时,起一极小圆圈而发之,此圆圈非自力所能见,非初学所能知,非到微妙程度不能领会。语云: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也。谱云:“得机得势”。又云:“将物掀起,加以挫之,其根自断。”歌曰“引进落空合即出”“牵动四两拨千斤”“妙处全凭能借力,无穷变化洵非夸”等,省言接劲要领,此中方法全须面授,又须熟练,非笔墨所能尽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