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笔记(11月5日)民乐地名的历史文化价值(之一)
一个地方的地名反映着一个地方的地理、历史、语言、民族、生产生活习俗等众多方面的内容,民乐自然地貌多样,是古丝绸之路南线上重要的驿站和互市,也是一个多民族交融的地区,山川河流、村庄地块是记录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地名是一个地方是最鲜活的历史记录和传承。
一、民乐一名的来历
民乐一名始于民国18年(1929年)。民国初年,东乐县县长沈公炳请以东乐县治移置洪水镇,因意见不一而未能如愿。民国17(1928年),县长荀希圣细勘地形,据实呈请省府迁移县治于洪水镇,以便居中推行庶政,也有利于防守扁都口、西水关各隘口。民众代表多人等先后代电请求,甘肃省政府遂派员实地勘查,召集山丹、东乐两县县长及民众代表二百余人在土关(复兴村)开会征求民意,一致要求移治。省政府认为“移县有理由,民意无抵触”,遂于1929年春,经省府第十三次省务会议决定,将东乐县政府移设洪水镇。同时决定:“其东乐旧城附近地方距山丹仅四十里,应划归山丹管辖。山丹童子、沐化两坝应划归东乐管辖。东乐县县长潘吉康于民国18年(1929年)3月迁县治于洪水城。县治既已迁到洪水,仍用旧县名就不合适了。甘肃省政府责令民政厅遵照决议案规定县名。省民政厅经过调查,认为“东乐地名本无考据,惟旧有东乐驿之称,前清张掖县丞分驻于此。至民国2年,改升县治,即以县名。今该县政府既已移设于洪水镇,旧县城又划归山丹管辖,应更定县名。”省民政厅根据中山学说及袭取古语“乐与观成”之意,拟定“民治”“乐成”两名。经甘肃省政府第九十四次省务会议决定,从拟定的两名称中各取一字,定县名为“民乐”,寓人民康乐之意。并于民国18年12月16日,发布甘肃省政府第一零三零号训令,“令东乐县县长遵照决议案改为民乐县”。
二、地名是地形地貌的反映
民乐境内陆貌复杂多样,由北向南近100公里海拔落差达到1000米,呈现出大漠戈壁、田园绿洲、阡陌村落、山地丘陵、森林峡谷、高山草原、雪山冰川等地理景象。
一些地名则以滩、沟、渠、河、湾、山、坡、咀、地等命名。比如六坝滩、北部滩、洋湖滩等,洪水河、玉带河、童子坝河、东干渠、西干渠、义德渠、鹿沟渠、南泥沟、石头沟、野人湾、郭家湾、张家沟湾、东山、西山、老君山、星星坡、朝坡、背坡、圈坡、破山咀、菊花地、官地、王家地、张家平地等。
水在人们和生产生活中极为重要,民乐人民对水的渴求和利用反映在地名中。民乐以河、沟、渠、坝、闸、水、桥命名的地名较多。
一些地名则以地理方位东南西北命名的,比如东山、东湖、东街、城东、西村子、西山、南丰、南古、城南、北部滩等。有些以上下命名的,比如上湾、下湾、上柴、下柴、上王庄、下王庄。
当然这些地名都是由地形地貌和方位合成,自然通俗,从地名就可知道大致的方位和地貌。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