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桌上的家风
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哪怕是帮忙拉煤的爸爸同事来家吃饭。我们姐弟三人都得眼巴巴地围在桌子外围,看着客人吃着让我们垂涎欲滴的好吃的,暗自咽着口水。那是家里的规矩,有客人在,小孩儿和女人是不让上桌吃饭的。也许是物质匮乏时期的无奈之举吧。后来,家里条件稍微好一点,妈妈招待客人的菜做的稍稍多一点点,用一个大一点的盘子装上所有的菜多出的那点,让我们三个围在锅台边,分享那份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
小时候,和爷爷、奶奶,叔叔婶婶一大家子不远不近地住在方圆一公里的范围内,逢年过节或是偶尔去奶奶家蹭饭,都会被叔叔当做学生,就整个吃饭的规矩教育一番:饭前洗手(检查合格才允许上桌),小孩只能上小桌,长辈不上桌,小孩不能上桌,筷子不能插饭中间,使筷子时食指和小指都不能伸出来,不能用筷子敲空饭碗,吃饭不能乱翻盘子,不能掉饭粒,不能剩饭……。有时候反感被人规矩来规矩去,索性回家吃饭。但是饭桌上的规矩却在骨子里扎根。直到遇到先生,近距离地了见识了别人家饭桌上的家风才意识到了小时候父辈们教会我们的不止是一种饮食文化,更是一种家风的传承。
第一次去先生家,感受他们一家人的随意,着实让人少了些拘谨。时间久了,才感到有些太过于无拘无束了。吃饭是那种做好了放在那,谁想吃就吃的那种,无长幼之序,无主次之分,就连年夜饭都是或站或立,一家人有的吃有的看,没有客套,没有祝福,吃饭只是充饥那么简单,你若想讲究个老幼尊卑,也很少有人配合,千呼万唤,躲躲闪闪,潜意识中把推让当成了一种高尚。于是,孩子们也就习惯了,毫无顾及地狼吞虎咽,一扫而光,把随意发挥得淋漓尽致。纵有再多的礼节和礼让,面对拘谨得到处躲闲的老人,也只能是勉为其难地先他入座,遂他所愿,顺他心安,在这个家里,吃饭就是吃饭,与礼节,与文化,与客套都无关。是父母发挥极致的宠爱,是家人以实为实的见面。没有推杯换盏,没有举杯祝愿。把所有亲情的表达都凝聚成你在乎我、我在乎你那么简单。
很庆幸孩接受了两个家庭的熏染,可以在不同的家风中有份自如的表现。礼节至上,她能口出良言,举杯祝愿,随意当前,她能张弛有度,释放个性,回归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