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低嫁的女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微博上有这么一个热门话题:
“和对象家庭条件相差太大,怎么办?”
来求助的姑娘显得颇为纠结,男友人好,对她也好,但两人的家庭背景悬殊,对方家庭的经济条件差到拿不出钱结婚,甚至还欠着外债。
女孩儿要是嫁给这样的男方,现实一点的讲,叫“低嫁”。
相比求助者的摇摆不定,评论里的过来人却显得很果断:“这样的男人不能嫁。”
有人说:没有物质基础的爱情就是一盘沙,风一吹就散了。
也有人说:有钱没钱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个人的生活方式,三观是否一致。如果结婚后的生活质量不升反降,那还是不要结了。
而那些对此不服气,并相信爱情能战胜现实的姑娘,大多一看,都还没结婚。
在《新结婚时代》中,北京姑娘顾小西爱上了农村来的大学生何建国,义无反顾的要嫁给他。但一个出生于高知家庭,是家中的独生女,一个出生于贫困的农村,家里的亲戚杂七杂八,顾小西的母亲很是反对:“婚姻自始至终都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结合,甚至是两个人所有社会关系的结合,即便你不这样认为,他们的家人却肯定这么认为。”
果然,婚后不久,何家不断有人上门,不仅吃住在他们家,还时不时找顾小西当医生的母亲看病,仿佛她的家,就是何建国整个家族和整个何家村的家。
也许一开始,顾小西可以凭着爱,容忍着何建国家人的所作所为,但她忍得了一时,能忍得了一世吗?
每个家庭的背后,代表的是不同的生活、观念和处事方式。两个相差过大的家庭,可以格格不入到如同两个世界。
正如贫穷的人想象不到,世界首富谈笑间完成动辄上亿的投资,拥有私人飞机、私人定制,一件高奢只穿一次的日子是什么样的,富人也无法理解穷人浪费时间在挤地铁,刷沙雕视频上是图些什么。
表姐小菲,第一次跟着老公回他的家乡就被吓了一跳:
没有了装修整洁的公共厕所,只有门都没装好的草棚子;
没有了各种便利的智能电器,只有落满灰尘的旧式家具;
没有了大鱼大肉和水灵灵的蔬菜,只有干巴巴的野菜和玉米梆子……
更没想到的是,老公的妹妹怀着孕,还要给家里的大老爷们洗菜做饭,下地干活。
百般的不适应,在回了大城市后烟消云散,直到小菲也怀了孕。
孕期里,她变得挑食,这也不吃那也不吃,老公却嘟囔“你事儿也太多了”;
心情起伏不定,怀孕的小菲发脾气,老公不仅不安慰,反而也梗着脖子埋怨:“作够了没,有哪个怀孕的像你这么娇气”。
小菲没有想到,老公会变成这个模样,但我并不感到意外,原生家庭的影子藏在他的身上,他为什么觉得表姐作,拿的就是自己耳濡目染了二十多年的家乡风俗,自己的妹妹做参照。
小菲以为自己奋不顾身的低嫁,换来的应该是老公加倍的“对自己好”,但每个人对好的定义不同,你想要的,不一定就是他能给的。
婚姻可以是两个人的事情,但每个人的身上又不可避免的折射着两个家庭的影子。一段婚姻的开始可以取决于差异,但走下去不崩盘,靠的却是相同。
当两个人成了一家子,不仅义务共同承担,也代表着权利共享。
婚前ta无权干涉你是否花三四个月的工资去买一个上万的名包、名鞋,但婚后,为家庭,为孩子,ta可以找到一万个理由,这时候,哪怕再势均力敌的夫妻都需要磨合,更何况那些一开始步调就不一致的夫妻。
门当户对的婚姻不一定永远幸福,低嫁的女人也有越过越好的,但选择嫁给差不多条件的对象,却可以帮助我们最大限度的减少分歧,节省彼此的能量。
一句门当户对,不是成见,而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