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陈寿,说好的为传主讳呢?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从《三国演义》到《三国志》,很多人的事迹出现了反转,本来根深蒂固的标签也随之改变,比如夏侯惇,字元让。
夏侯氏与曹氏关系紧密,夏侯惇也深得曹操看重。案《晋阳秋》,司马炎就曾夸夏侯惇“惇,魏之元功,勋书竹帛”,不是罄竹难书,而是功勋卓著。但陈寿落笔夏侯惇本传时,并没有给夏侯惇留多少面子,说好的为传主讳呢?这也使得《三国志·夏侯惇传》看起来画风不太一样。
汉末复仇之风盛行,夏侯惇可以作为一个典型例子,在他14岁时,有人辱及他的老师,夏侯惇一怒之下就出手杀人了,最终结果是夏侯惇名声远扬,并没有受到法律的责罚。有意思的是,年轻时以勇烈闻名的夏侯惇,居然没发展成为一名开疆裂土的名将,想来罗贯中读到此处也有类似的遗憾,索性在《三国演义》让他走了另一条路。
从夏侯惇本传短短的记载来看,吕布算是夏侯惇的苦主。与曹操关系极佳的张邈发动了叛乱,迎接吕布进入兖州,而夏侯惇率军前去抵御吕布,交战一番过后,吕布袭取了夏侯惇军的辎重。接下来就是用去本传大段篇幅的劫持事件,夏侯惇被吕布派来诈降的人劫持了......
夏侯惇的部将韩浩先要求士卒不要乱动,安抚完军心才去找劫持者,呵斥他们“不要以为劫持了将军就能放你们走!”韩浩是下定了决心要奉公执法,哪怕夏侯惇的性命还在他人手中,韩浩依然下令士兵进攻劫持者。结果是皆大欢喜的,劫持者幡然悔悟被韩浩砍了,夏侯惇重获自由,曹操为韩浩点赞“以后有劫持人质事件就这么处理”。
这种黑历史更应该放在韩浩本传里写,而不是放在本传里让夏侯惇当绿叶衬托。说起来曹操确实挺重视韩浩的,后来决定留镇汉中人选时,曹操就不愿意把韩浩留下,说了句“吾安可以无护军”,整整齐齐的多好。
接下来,夏侯惇随曹操攻打吕布,被流矢射中眼睛,本来是要报之前的仇怨,结果收获一个“盲夏侯”称号。在《三国志·刘备传》中还提到夏侯惇曾去支援过刘备,只不过在路上就被高顺劝退了。
此外,案《三国志·荀彧传》,张邈叛乱时,夏侯惇响应荀彧的召唤,迅速诛杀了数十位谋叛者,这样的闪光点却不见于夏侯惇本传。顺便,官渡之战就是发生在河南境内的,而当时的河南尹夏侯惇却没有相关记载,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夏侯惇又怎么会划水,夏侯惇最终的谥号可是“忠”,危身奉上,险不辞难。
夏侯惇屯田安民做得挺好,这只是作为太守的本职工作,不代表夏侯惇只擅长种田,后来还有都督二十六军的时候。曹操给夏侯惇的待遇一直极高,曹操刚出任奋武将军,夏侯惇就作为他的司马,官职要高于夏侯渊、曹仁的别部司马。
后来曹操阵营诸将都被授予魏国官号,唯独夏侯惇还是汉官,因为曹操想让他和自己一起做汉臣,不能委屈夏侯惇。夏侯惇逝世也没有明确原因,也许寿终正寝,也许旧伤缠身。
只能说,夏侯惇的后人在西晋时期不争气。
曹髦之死:陈寿为什么对曹髦之死如此遮掩?
甄氏之死:郭女王:文昭甄皇后的逝世与我无关
韩馥之死:韩馥:作为前任冀州牧,我的离场方式很特别
蔡邕之死:蔡邕:宦海沉浮,唉声叹气都要注意
荀彧之死:荀彧:欲解愁肠,减尽荀衣昨日香
看官如感兴趣,关注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