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学堂暑期课程 | 圣人不仁——健康不需“药”
写在前面的话:
今年暑假,江南学堂将针对初三、高一程度的学生推出一个有关“先秦思想文化”的课程, 由贾老师、傅老师主讲。别看我们一个是“假”的,一个是“副”的,但我们的课堂力求传递“真”的声音,“正”的能量。
在世界图书日前后,我们将陆续推出这一课程的部分文字版内容,希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只有你们的关心与帮助,我们的暑假课程才能开展得更好。
圣人不仁 ——健康不需“药”
提到圣人,很多人会想到孔子。孔子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大成至圣”。但是,如果看一看《道德经》,会发现,老子心中的圣人,比孔子更加高远。
孔子是提倡“仁”的,而老子主张的是“道”。到了仁的境界,就是儒家的圣人境界了;但是这个境界,距离“道”,还很远。
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以约略看出道家与儒家的差别。
从前,楚共王打猎之时,丢失了一把弓。随从都说要去将这把弓找到,楚共王制止说:“不必去找了,这把弓,‘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何必去找呢?”众人听了,无不赞叹。
孔子听说了此事,说:“楚王心胸还不够宽广,若把‘楚’字去掉,变成‘人失之,人得之’那才更好啊。”
孔子对此事的评价传到老子那里,老子说:“去掉人字就可以了。”
楚王说的:“楚人得之,楚人失之。”将其爱局限在国家层面。
孔子从仁者爱人的角度看待此事,惋惜楚共王只是局限在爱国的层面,而没有做到去爱人民。
老子的话,超越了“仁者爱人”的层面,他不谈“仁”,而只谈道。从“道”的层面来讲,有无相生,得失相成,有失必有得,这是宇宙运行的规律,也是人间的法则。
宇宙对人来说,是无情的。老子从来不倡导仁义,就是将仁义看得很透彻。在他看来,仁义只是人为的创造,而不是天地原有的“道”。
老子是这样谈论“仁”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所谓刍狗,就是草狗。古人用来祭祀的一种物品。在祭祀的时候,这个刍狗被人们小心翼翼地拿着,生怕弄坏了。等到祭祀完成之后,这刍狗就被人弃置一旁。没有人再将它当回事了。
于是,很多人看了老子的这句话,十分反感,觉得老子说得太无情了,太残忍了。
在老子的心中,仁义不是不好。仁义好比是医生,是良药,而人只有在生病了之后,才会寻医问药。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第十八章
看来,忠臣不是不好,但是国家出了问题以后,才会出忠臣。岳飞的事迹是可歌可泣的,但是如果宋朝很强大,一切都在轨道上,那么金人就不敢南下,金人不入侵,自然就没有岳飞什么事情了。忠臣往往是在国家出了问题以后,给国家的一剂药,而且也未必管用的。
孝慈不是不好,但是往往在家庭出了问题以后,才体现出一个人的孝慈来。比如《闵损芦衣》的故事中,闵损的后妈给闵损穿芦花做的假绵衣,给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穿真正的绵衣。闵父知道以后,大怒,要休掉妻子。闵损跪下进谏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意思是说,后母在家,只有我一个人受冻,后母离开了,我们三兄弟都没有母亲了。闵损的父亲听了,打消了休妻的念头。闵损是大孝子,但是,如果他的家庭很幸福,他的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相亲相爱的话,闵损的孝需要以这种方式显示出来吗?
智慧不是不好的。诸葛亮是有智慧的。诸葛亮的智慧出现在一个动乱的年代,国家、社会都出现了问题,这才显示出诸葛亮的智慧。苏秦张仪众横捭阖,多么有智慧,但是,这个智慧出现在一个尔虞我诈的战国时代。
同样的道理,仁义不是不好,孔子称许管仲是“仁”,孔子说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微管仲,吾其左衽矣!”又说:“如其仁,如其仁!”在管仲生活的年代,周朝的统治已经接近崩溃。而北方的戎狄正强盛之时,在管仲的辅佐之下,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联合华夏各路诸侯,一同抵御来自戎狄部落的侵略。如果没有管仲,中华文明将会遭受灭顶之灾,中原的衣冠会变成北方草原民族的“左衽”。所以孔子认为管仲不以兵车武力就能团结天下诸侯,共同抵御外族侵略,这是“仁者”的表现。
可是,如果不是周朝礼崩乐坏,如果不是周天子成了傀儡和摆设,管仲和齐桓公他们需要“九合诸侯”吗?所以,老子说得太好了——大道废,有仁义。
既然大道废,才有仁义,那么我们是宁愿要大道呢,还是要仁义呢?
如果你仍然觉得这个问题难以取舍,那么我们再问一个问题:
既然是人生了病以后,才需要医药,那么,我们是宁愿要健康呢,还是要医药呢?
这就容易回答了。
我们当然要健康,不要医药。哪怕再好的医药,对健康的人来说,都是没有用处的。
所以,在有道的国家里,我们不需要仁义。
在有道的社会里,我们不需要智慧。
在有道的年代里,我们不需要忠臣。
在幸福的家庭里,我们不觉得父母很慈爱,孩子很孝顺。
由此可见,“道”,比仁义更重要,就像健康比医药更重要一样的。再好的医药比不了健康本身。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老子的这些话呢?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对这段话,我是这样理解的:天地对万物是从来不讲仁义的,但是,天地之间没有仁义却有道。天地万物依道而生,依道而长。依道而残,依道而灭。天地不会偏私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物。天地从来不因为河水会淹死一头小羊而令河水为小羊让出一条通道。天地也不会怜悯任何一个人。人都有生老病死,天地不会因为你祭拜过它,它就对你网开一面。成吉思汗曾经问长春子丘处机:“神仙远道而来,可曾带了长生之药?”丘处机回答说:“长生之药没有,却有卫生之法。”成吉思汗听了,莞尔一笑,钦佩丘处机的诚实。
圣人以天地为法则,处处学习天地。既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那么圣人自然也不用仁,要以百姓为刍狗了。
天地之所以不仁,是因为天地有道。
圣人之所以不仁,也是因为圣人注重的是道。
如果人类社会有道了,何必要仁呢?
仁,是病态社会的良药,既然社会没有病,何必要良药呢?
在大道运行的社会,百姓自然会繁衍,自然会养生送死,自然会发展,既然如此,还需要倡导仁义吗?
《道德经》里面还有这样的一段话: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这段话可以这样理解:
第一等国君治理天下,社会依“道”而行,百姓不知道国君是谁。第二等国君治理天下,百姓热爱他,交口称赞他是“圣天子”。第三等国君治理天下,百姓畏惧他。第四等国君治理天下,百姓辱骂他是暴君。圣人将国家治理好了,百姓不觉得是他的功劳,都说:“我自然就这样了。”
让百姓自然而然地过日子,这就是对“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最好解释。
用心、用意、用好料;有胆、有趣、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