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靖雷:黄梅戏中的“二月二”习俗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也只有王三女性情倔强,二月二龙抬头抛球选郎。见王侯富公子她不把球放,彩球单抛平贵花郎。夫妻自把相府住,相爷一见怒满腔。前门赶出薛平贵,后门赶出三姑娘。他二人出相府无家可往,破瓦窑内暂把身藏。到后来薛平贵投军上战场,平番有功封了侯王。我张郎比平贵虽不妥当,但海水决不能用斗来量……”这是黄梅戏传统剧目《双合镜》中剧中人张德义的一段经典唱词。

《双合镜》,又名《破镜圆》、《破镜重圆》、《月墙破镜》、《半边镜出家》,黄梅戏传统正本戏36大本之一。该剧反映了穷书生张德义赴考无资,向在朝为官的岳父秦玉龙借银,秦嫌贫爱富,笑里藏刀,借给铜银20两,企图陷害张德义。此事为老家院得知,报与小姐秦秀英。秦秀英即命老家院将张追回,暗约张月墙相会,用白银调换铜银,并破玉镜各执一边,以明其志:“明镜团圆人相会,只认明镜不认人。”当秦玉龙逼秦秀英另配时,她宁死不从,用唐朝王三姐二月二龙抬头抛彩球选平贵为婿事,回击势利的父亲。从此,她与父亲击掌盟誓,出家落庵,受尽折磨,非张不嫁。后在母亲的支持下,随老院公远走天涯,至白云庵带发出家。张德义中状元后,衣锦还乡途经白云庵,夫妻相会,破镜重圆。张恨秦玉龙不义,借过府参拜之机,故意找秦玉龙索婚,限三日内送亲上门。秦玉龙无法可想,老家院道破真情,三天后送亲上门,有情人终成佳偶。

以上唱词中所提到的二月二,即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习称“龙抬头”日,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预示春天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一年的农事活动从此开始。相传这一天有黄龙或青龙降雨人间,赐福黎民,平安健康,五谷丰登,为新的一年讨个好彩头。旧时,黄梅民俗有这天向江湖河港、潭岩溪塘等有水的地方,投放粮食祭品,祭拜龙王,以感谢龙抬头降雨之德。有吃龙鳞饼、食龙须面、剃龙头、妇女忌动针线等习俗。建国后这些习俗日渐淡化。

明末文人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蛋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言:“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清代北京岁时风俗杂记《燕京岁时记》亦称:“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清人孙雄《燕京岁时杂记》记:“刺绣防将龙目伤,龙抬头日绣针藏。神龙见首不见尾,到眼棋游五色场。” 唐代有些地方,以二月二日为踏青节。唐著名诗人李商隐《二月二日》诗说:“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具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误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黄梅城乡有民谚说:“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在龙头节这天为孩子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大人理发,叫“剃龙头”,希望时来运转、鸿运高照。

黄梅戏传统正本戏《罗帕记》中的剧中人丑举人,选择二月二上京赶考,寄希望“抬头”做官:“二月二日龙抬头,天下举子把名求。谁人不想经魁首,读书人都想独占鳌头。”黄梅戏传统小戏《秧大麦》中的剧中人用民书民歌形式,也唱了二月二日抛彩球的故事:“二月二龙抬头(依嗬呀),王三姐楼台抛彩球,就把彩球抛(呀荷依)。”还有黄梅戏传统小戏《罗凤英检柴》、《王瞎子捉奸》、《打豆腐》等戏从不同的角度,应用了“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

作者: 桂靖雷 湖北黄梅县人;出生于“知己一生惟有雪,香清冷艳自相亲”的时节,起网名寒梅;从事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和黄梅戏艺术研究工作35年,偶有消息通讯、文史资料、人物传记、黄梅戏史论、报告文学等文字作品在报刊出现;因在黄梅戏源流和传统剧目研究上有所积累,8年前,被湖北省高等院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特聘为研究员。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魏鲜红

主编

唐亚红

执行主编

曹锦军围炉继2016年出版《穿越时空赏黄梅》一书后,再推力作《大美黄梅》一书,已对2015.7——2017.6期间的围炉优秀作品进行编辑成册。主要内容是湖北黄梅的厚重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美丽风光。体裁有散文、游记、摄影、美术、书法、诗词、楹联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