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祖先和姓氏出处,周朝至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三)
接上期
五档国家《二》
55、柏国—也叫柏子国,是上古时期华夏族,在今河南西平柏亭一带建立的诸侯国。开国君王是黄帝的臣子柏高。柏国于春秋时期被楚国所灭。
56、牟国—牟国,周朝时分封的子爵国,牟国故址在今山东省莱芜市城东10公里的辛庄镇赵家泉村,春秋时期是鲁国的附属国,春秋末期亡。
57、赖国—中国周代分封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子爵。周文王之子姬颖被封在赖地(今河南省禹州市),后迁都于今河南息县,故又称赖叔颖。《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公元前538年赖国亡于楚国楚灵王。
58、谷国—上古时期由华夏族,在湖北建立的一个嬴姓诸侯国,故地在今天的湖北谷城,后被楚国所灭。
59、凡国—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凡地,周成王封周公三子伯瞵于凡,建立凡国,爵位为伯爵,建都在今河南省辉县市北云门镇凡城村。(灭于楚)
60、向国—向国,姜姓。向国故城遗址应位于今安徽怀远县淝南乡境。(灭于莒)
61、梁国—春秋时期诸侯国之一,国都少梁(今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公元前821年,周宣王封秦仲(嬴仲)的少子嬴康(史称:少子康)为梁伯,建立了梁国(又称:东梁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再次赐封嬴康为梁伯(又称:少梁国)有梁伯嬴康世系表。公元前640年,秦穆公二十年,秦穆公率大军、灭亡了梁国。自建国、至亡国,历时130年,共历经七任国君。
62、郕国—史书亦作“成”、“盛”,为周朝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伯爵。 始封君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郕叔武。公元前408年被齐国所灭。
63、弦国—弦国国君是古老的炎帝部族的后裔,西周时在豫南建国,爵位为子爵。公元655年楚国北上开疆拓土时顺手灭弦。弦国都城遗址在汉代轪县和西阳两县之间,即今天光山县西北部。
64、郜国—周代诸侯国,国君姬姓,伯爵。周武王姬发灭商,周文王第十一子郜叔封于郜国,都城郜城,在今山东省成武县。春秋初期,郜国成为宋国附庸。公元前713年,齐、郑、鲁联合讨伐宋国。郑国军队攻入郜邑,把郜邑土地让予鲁国,鲁国放回郜君,帮助郜国复国(待考),郜国成为子爵小国。公元前640年,郜君向鲁国朝贡。春秋时期,郜国被宋国所灭,存国约400年,传世器有郜史硕父鼎及郜仲尊。郜国亡国,其后裔以国名为姓氏,成为郜姓的最早起源,郜国始封之君郜叔为郜姓始祖。
65、须句国—又作须朐,故址在今山东省东平县、梁山县一带,其国治须句城位于今梁山县小安山镇东张庄一带。须句国为风姓,太昊之后。春秋前期,作为小国的须句屡遭邾国的侵犯。前639年,邾国灭亡须句国。
66、邿国—又名寺国、诗国,出土青铜器铭文作“寺”,《公羊传》作“诗”,是周代东方一个附庸小国,国君为妊姓,位于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县一带。公元前560年夏,邿国发生内乱,分裂为三,鲁国出兵救援邿国,并乘机吞并了邿国。
诗国古墓
67、郧国—亦作鄢国,西周时期封胃的南方近楚小国之一。统治地域,在今湖北省安陆市一带地区。春秋前期,参加过楚武王熊通的“沈鹿会盟”的郧国,最终绞国(前700年楚伐绞)灭亡之后,郧也为楚所灭,时间应该在前700年到前675年左右。
68、皖国—春秋之前就已经出现,今潜山市为主以及周边一部的所在地,首都就是现今潜山市。皖公,安徽之祖、春秋时期皖国的仁慈君主、皖山皖水皖地皖人皖城、安徽简称“皖”的由来。
69、邘国—即于国,周朝姬姓封国之一(位于今河南沁阳西北十五公里的西万镇邘邰村),后来被郑国所灭。受封国君为姬发次子姬诞。
70、杨国—周代的诸侯国,姬姓,爵位为侯爵。为防止猃狁的进攻,周宣王封其子尚父为杨侯,建立杨国(在今山西省洪洞县一带),前786年至前7世纪晋献公时灭于晋。
71、缙国—西周给缙云氏的封地,缙云氏一支迁到鲁西,今山东济宁县西南有缙云山,一名晋阴山,缙云氏于此建立缙(鄑)国(山东济宁西北),春秋初被鲁所灭。
72、井国—据《广韵》,井是姜姓之国。关中一带周代有井国。据现代学者考证,这个井国的始祖是姜尚。姜尚,他完成大业后,被姬发封到齐国。但他特别怀念他起家的垂钓故地—宝鸡渭河边,就把他后代的一支留在那里。过去那里有过井国,他的后代就用此名重建起井国了。这个井国名气很大,最后按分野还升格上天,成了二十八宿之一。
73、共国—古代有两个共国,商代共国、周代共国,地址不同。商代共国故址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后为周文王所灭;西周封王室成员共伯于共国(今河南辉县),伯爵。春秋时,共国被卫国所灭。
74、诸国—早在夏代,今山东省诸城市境内就建立了氏族方国,初为姒姓国,到春秋时改为彭姓统治,成为诸国。诸国初为姒姓国,到春秋时改为彭姓统治。诸国的统治区域在诸城、安丘一带。春秋时期依附于鲁国,诸国灭亡于何时,史料、典籍记载缺失,有待进一步考证。
75、冀国—姬姓,山西省河津市冀亭遗址,被晋国所灭。
76、苏国—商朝诸侯国,名有苏国,苏姓起源地。故址在今河南焦作市温县,前身为夏朝时建立的温国。商末,有苏氏助周伐纣,因受赐十二邑建苏国,都城温邑(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前396年后的春秋末期,苏国被狄族所灭,末代君苏明自尽,族人逃往卫国(今河南鹤壁 濮阳 滑县等地)。
77、耿国—商代末年有耿国,商朝的附庸国。古耿国是商代建立的一个侯国,是商王朝的一支,规模相当于现今的一个县。这个诸侯国经历了32位国君,延续了700多年,在历史上曾创造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周朝建立后灭掉了耿国,后来周王室封王族中人于耿,建立耿国,春秋时它又被晋国灭掉。
78、肥国—是春秋时期今石家庄地区的主要方国之一,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被晋国所灭。
79、鄀国—春秋时期一个弱小的诸侯国,国君为允姓,位于秦国和楚国之间,最终为楚国吞并。春秋时迁到河南淅川南边内乡县,称为下鄀。是秦楚界上的小国,曾被秦攻取鄀国都城商密,迁徙后灭于楚,以国为氏的为鄀氏。
80、蓼(liǎo)国—夏朝远支宗室在中原地区建立的一个国家,系中华正统王朝之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以南40里的湖阳镇,东北依蓼山,山下有蓼王叔安疏洪治水开凿的人工河蓼阳河、蓼阴河,是世界廖氏发祥地。蓼国国姓为廖,黄帝后裔。廖叔安为西蓼国开国国君,其后人以国为姓,称廖氏。公元前639年亡于强楚,蓼国宗室举族外迁,在安丰、固始等地建立多个蓼国,史称东蓼。汉置湖阳县,属南阳郡。郡该地后世有湖阳城。古蓼国,在今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其中心区域在今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境内,都城在今固始县东北的蓼城岗。
81、随国—西周初在湖北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故地在今湖北省随州等地区,曾为国姓,曾侯始祖为周朝开国大将军南宫适(括),随国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镇守南方的重要邦国。立国之初的随国,是周王朝在江汉地域控制铜资源运输的重要据点和遏制楚国等南蛮扩张的重要诸侯。按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随国在楚国兴起的过程中沦为盟国和楚国的保护国,吴王阖闾伐楚,攻破占领楚都城郢后,楚昭王逃到随国,吴军追来,楚昭王被曾侯保护。约在周显王三十年(公元前339年)被楚国灭亡。
82、黄国—春秋时期嬴姓诸侯国,黄姓发源地。周时存留的黄国位于河南东南部、湖北东北部一带。黄国故城位于河南省潢川县城西北6公里隆古乡境内,遗址至今保存完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竹书纪年》文献载,黄国源于黄帝公孙姓轩辕氏,崛起于中国南方,是古代淮河流域的霸主。早期称为黄夷,是东夷集团的后代,九夷的一支。春秋时期,楚国称霸,黄国不服,借地域优势,近与江、道、柏、弦乃至随国结盟,远与齐、宋、郑、卫、鲁等修好,曾一度与楚抗衡,至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
83、刘国—春秋时期的姬姓诸侯国,故城位于河南偃师市缑氏镇西南。刘国开国君主刘康公为周顷王的小儿子,是周匡王和周定王的同母兄弟,食采于刘,于公元前599年建立刘国,贞定王时期亡国。
84、唐国—周成王灭古唐国后,分封其弟叔虞于古唐国的故土。唐叔虞是西周周武王姬发和王后邑姜(姜太公的女儿)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对于唐叔虞来说,因受封于故唐尧故地,所以其被分封的诸侯国,一开始的国号也是“唐”,其亦号唐叔虞。西周时期,唐国在黄河、汾河的东边,子燮父继位徙治晋水,乃更国号为晋,是为晋国。
85、绞国—绞国,春秋时期位于湖北西北的汉水中上游地区的一个小诸侯国,中心在今丹江口市习家店一带(一说在今郧县西北)。古绞国之都。在今湖北郧县西。绞为偃姓国,皋陶的后裔。周时居此。春秋时期灭于楚。
86、罗国—是夏商时代芈部落穴熊的一个分支,和楚国同祖。大约在殷高宗武丁时,芈族系诸部落遭到殷的征伐,罗便随楚由罗山(河南罗山县)迁避到甘肃正宁县。之后又被周王朝讨伐,随楚国迁于湖北房县和宜城。到了春秋初期,被楚所灭,其遗民迁于枝江,后来又被迁至湖南汨罗江畔的平江县。
87、鄅国—鄅国古城在今山东临沂城北之鄅古城村,国为妘姓国,妘姓是祝融八姓之一。鄅国在西周时立国,爵位为子爵。 鄅国曾为邾国的附庸。公元前524年(春秋鲁昭公十八年)一度被邾国袭破,尽俘其人。翌年,宋国伐邾国,邾国被迫归还鄅俘,鄅复存。后又被鲁国吞并。
88、毕国—是中国周朝分封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公爵。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封十五弟姬高于毕(今陕西省咸阳北),故称为毕公高,毕公高在王室担任要职。不知何时何故,断了封赐,子孙散居各地,晋国的魏氏即其一支系。
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