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一部真正的成功学
卢克文的公号主要讲国际政治、经济、历史,主要就是骂外国,说外国不好,然后编故事,表达爱国之情,是和司马南一个类型的。
有人让我聊聊卢克文,我前几月聊过,也是网友让聊的,今天就不聊了,我把链接和音频放下面,大家自己看、自己听。
《从卢克文说起……》(原文)下面音频
1
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听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过不好呢?很多物质和精神上都很丰富的人为什么也有这样的感慨呢?
昨天我说,我们习惯于向外用力,而不知道向内用力。
就是把改变外部条件看得太重,而不注重个人的自我修养。
人如此、集体如此、国家民族亦如此。
不过,这方面古人却做得比我们好,因为是古代读书人考试的必考题目。
就是《大学》里讲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们一般只讲后面四项“修、齐、治、平”,修身是对内用力,其实前面的四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更是对内用力,特别是“诚意、正心”。
那么“意”怎么“诚”,“心”怎么“正”?
中国古人非常注意“心意”,我们也明白,干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
这个“心意”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呢?
这要从《西游记》说起,才能说的比较明白。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我们现在看,那无外乎是一本降妖打怪的玄幻小说,现在也有无数网络写手写。要知道,当年(明中期)写这类小说的也不比现在少,为什么都没有《西游记》出名呢?
表面看《西游记》是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到了现代被解释了一部充满反抗精神和革命性的小说。
有人说《西游记》是一部佛教小说,就是大唐玄奘到印度取经的民间娱乐版。可我们看到的是,这里面不但有佛教的思想,里面还有大量道教的理论。
也有人说,小说是贬道扬佛;更有人说,里面讲的是王阳明的心学、知行合一。
其实,《西游记》是一本讲人个成功的书,告诉人们如何战胜心魔的成功学。
2
每个人都有心魔,也就是永远有两个“我”一直在心里斗。一个是人本性的我,一个是人性的我。
要知道人本性的和人性的是完全相反的两面,像是一片叶子。
人本性的就是兽性的,懒惰、自私、贪婪、无情;人性的就是经过人类文明熏陶出来的,勤勉、利他、克制、共情。
这两个我天天在我们心里斗,就形成了心魔,让我们无所事从。
你比如,早上起床,一个说要早点起,一个说要多睡会;你比如,一个说太胖了,不能多吃了,要减肥、多运动,可另一个说,好吃的还很多,运动也太累;你比如,一个说能多帮助别人就多帮助别人,而另一个说关你屁事;你比如说,一个说要做一个正直、真实的我,而另一个说,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好像更容易成功。对于孩子来说,一个说要学习,一个是想玩游戏,更是天天斗个不停。
这就是人心,我们都有二心,但又必须回到一心,这就很难。
靠什么让我们的二心变一心呢?那就是意志力,也就是心中的意念。
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小时候天天听大人说,正如稻盛和夫所说,做事的原则只有一个,小时候父母教的。
“心”和“意”反映在《西游记》里叫心猿意马。《西游记》一百回,有十七个回目名里有“心猿”,有三个回目名里有“意马”。
这里的心猿就是猴子孙悟空,意马就是白龙马。
《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师徒五个只是一个人。真正的唐僧取经也就玄奘一个人,另外这四个人都是民间一点点编出来的,小说也一样一个个收的。但都不是人,都是兽。唐僧这一路,也就是人性与兽性的斗争,是自我的磨练。
这里的唐僧只是人身,孙悟空是人的心,猪八戒是人的情欲,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龙马是人的意志力。
《西游记》开篇诗里就说“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释厄的意思是诠释人生苦难,把苦和难都解决的方法就叫真谛。不是有无数人写“人生的真谛”、“成功的真谛”这类的书吗?西游记就是这样一本书。
西天取经,那么难,去不去,路上九九八一难,唐僧的内心里的两个我一直是斗争的,一个要去,一个要回。这和我们正常人都是一样的。
3
而这里面挣扎的所有表现就是孙悟空。就是你能不能悟到空,空也就内心里自私的东西都没有了,也就能放下世间万物了,也就是包容之心、宽容之心。
而做到这一点就是一念之差,一念是多远呢?十万八千里。
孙悟空是斜月三星洞中菩提祖师的弟子,“斜月三星”就是个心字。斜月就是那一弯勾,三星就是那三点,所以孙悟空是心的弟子,也是心。
这一颗骚动不安的心,于天堂、地狱、善、恶之间自由穿梭。孙悟空和菩提老祖学了七十二变,《楞严经》上说心有七十二相,悟空也就有七十二变。
世上什么变得最快呢?人心。
人的心非常善变,瞬息间七十二变,善恶只在一念之间,却是十万八千里。一念就可成佛,一念也可成魔。
孙悟空和菩提老祖学的筋斗云,一跳十万八千里,也就是人心的一念。
孙悟空的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在《黄帝八十一难经》中有这样的说法,人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所以金箍棒是气。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大能通天,小之则如绣花针,只有气能做到。孙悟空就是唐僧的心气,没有孙悟空他的心气也就没了。
并且这个心气是永远斗争的,小说里最典型的就是真假美猴王。两个猴子其实都是唐僧的心,是他内心中的两面,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
唐僧取经要去的地方是印度的灵山,相传释迦牟尼曾在此说法,离东土大唐多远呢?
刚好是十万八千里,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到。
那么,为什么不让孙悟空一个筋斗去了就把经书取回来算了呢?
因为孙悟空只是心,没有身。心想了之后还要行动,行动的是身。
按心想的去行动,全心全意,一心一意,不三心二意,就是王阳明的心学“心行合一”“知行合一”。
《西游记》本书于明朝中期,深受王阳明的心学的影响。
所以,《西游记》师徒五人在西天取经的过程,其实指的就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去除心魔的过程。
其实,唐僧刚开始踏上取经路时,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 》中,乌巢禅师传授唐僧一部《心经》,并且也对他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可当时,唐僧没听懂,直到最后到了灵山取了空白的经书,他才懂得,平时孙悟空常常对叨叨那句话:“只要你见性志成,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真正的灵山,就在我们的心中。灵台本无物,何处惹尘埃。
莫言之前,法国华裔作家高行健就获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他也是中文写做的也是中国故事。他最有名的一部小说就叫《灵山》。
小说中的“我”被误诊为肺癌,偶然在火车上听说有一个能治疗癌症的灵山,于是“我”便启程去寻找灵山。在一万多公里的旅游中,见证到了大西南和长江流域的多种民俗,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各种性灵感受和禅悟。主人公看似在寻找灵山,实则描述了一个人内心追求的心路历程。小说的主题思想是:真实就在“空灵的远方”。
心怎样才能空灵呢?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我们讲的心底无私天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