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笔下的“水”

孔子曰:“智者乐水”。

老子曰:“上善若水”。

儒道二家的鼻祖都对水极大地赞赏。水在他们看来蕴藏着无限的智慧,因此在中国的绘画之中,颂赞水的作品比比皆是!

比如马远的水图,画尽水的百态。

《水图》卷,南宋,马远绘,绢本,淡设色,共十二段,每段纵26.8厘米,横41.6厘米。
  
《水图》共有十二段。除第一段因残缺半幅而无图名外,其余图名分别是:“洞庭风细”、“层波叠浪”、“寒塘清浅”、“长江万顷”、“黄河逆流”、“秋水回波”、“云生沧海”、“湖光潋滟”、“云舒浪卷”、“晓日烘山”、“细浪漂漂”。这十二段作品,专门画水,除个别幅有极少岩岸之外,其它没有任何别的景色,完全通过对水的不同姿态的描写,表现了不同的意境。古人说:“写天地万物陶咏乎我”。以“我”为本体理解世间万物,感知世界的阴晴雨雪。这种以艺术来辅助“内圣外王”理想的艺术风貌在中国绘画中常常出现。
当然马远所画的水很有境界,而这境界多少是文人的一些迁想妙得。如果你问在海边生活每年经历点台风的水手,水就不那么客气了。这时我们又应当向他学习什么呢?
上面这幅著名的版画是日本人的国宝。面对风浪,他们好像在仰望高山。
上面这些惊心动魄的图景是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年4月23日-1851年12月19日)画的,他是19世纪上半叶英国学院派画家的代表,在透纳以善于描绘光与空气的微妙关系而闻名于世,尤其对水气弥漫的掌握有独到之处。我们发现马远看水更像一个旁观者或智者的角色,而透纳看水更像是一位参与其中的人。上面的画我们可以发现风暴中的人们,在这种激烈的风暴前的紧张氛围的背后,一方面或许将产生对自然的敬畏,另一方面这种风暴中的图像也容易叫人产生寻找“他者--(上帝或者神明)”的述求。当然,由于油画在写实方面的突出能力,因此在反映社会问题上,也更容易些。
以上这幅画描绘了暴风雨前奴隶船上被抛弃的尸体的景象。这是反击当时奴隶制的一幅重要作品。它的原名叫做 《奴隶船:奴隶贩子把死者和垂死之人丢入海洋——台风袭来了》。这幅现存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作品可以算是作者的一幅代表作。赤裸裸地展现了人性之恶与之带来的痛苦。这种对于罪恶带来的苦难的深刻反省也帮助了当时的废除奴隶制的运动。
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实天地万物本身并不能完美地帮助我们实现人生的终极理想。内心如果说只是从自然界中找到安慰,最终必然要失望告终。

The End

关注微信公众号,联系后台免费获取高清大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