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命中注定的缘分-记国家京剧院优秀演员王润菁

可爱的女儿、成功的丈夫、优越的家庭环境,弄不明白王润菁是怀揣何种复杂的情感坚守在京剧舞台上。但我知道王润菁确实如一条默默的小河融汇进绵亘了200多年的京剧艺术长河,与这粉墨春秋的红氍毹发生了扯不断的情缘。是王润菁借助京剧来抒写艺术家的传奇,抑或京剧借助王润菁来延续自身的历史,这都无关宏旨;重要的是王润菁在与京剧的剧烈情感撞击中,她把外祖父张君秋的谭记儿、柴郡主、秦香莲、苏三,以及柯湘等一系列艺术宁馨儿,细腻而深情地搬演上当下舞台,受到青年观众的热烈追捧。京剧的典雅与王润菁的亮丽青春久久地滋润着我们,挥之不去。

不是一见钟情,我们是日久生情

水有源,树有根。王润菁从小就受到家庭的影响。外祖父是京剧艺术大师张派创始人张君秋先生,母亲是京剧演员张学敏。她自幼跟随父母辗转于剧场和排练厅之间。这种经历使她既受到生活上的锻练又得到艺术生活的薰陶。大约在四、五岁的时候,她已经在父母的教育下,做一些如压腿、下腰、拿顶等戏曲基本功的练习。这一切仿佛注定王润菁就应当继承家族传统,从事京剧艺术,但身材颀长的她并未对京剧“一见钟情”。1978年,中国戏曲学校和北京舞蹈学校同时招生。母亲建议她去参加戏校的考试。心中对舞蹈充满憧憬的她迟迟不能下定决心。她多次找母亲谈话,试图劝服母亲改变初衷,但母亲坚持认为舞蹈的艺术生命太短暂,希望王润菁学戏。虽再三坚持,但迫于家庭的压力,只得放弃心爱的舞蹈。报名那天,她在母亲的陪伴下来到了考场。报名的人非常多,王润菁回忆到“那时的场景绝不亚于如今北影、中戏的招生情景”。王润菁经过5轮考试最终被录取。年仅10岁的她是所有考生中年龄最小的。她的一段“西皮流水”唱得有板有眼。几位考官慧眼识金,一致认为这小家伙是学习旦角难得的好苗子。就这样,小王润菁顺利进入了中国戏曲学校。

在这艺术的殿堂里,她有幸受到于玉衡、王小蓉老师的点化;尤其是王小蓉老师给予她深远影响。王老师非常重视艺术感受力的培养,启发弟子自觉地运用审美的眼光去发掘平凡世界里涵纳的诗意。《天女散花》作为开蒙戏,是每位学生在入学时都要学习的。虽是入门戏,但真是想要将其演好,并博得周围人的认可很难。王老师在传授弟子这出戏时,要求大家在舞绸子的时候放弃小木棍,完全靠自身的手腕来控制绸子。这点难度颇高。好强的王润菁为了能掌握舞绸子的技艺,主动向父母提出用排演首部儿童戏曲片《岳云》获得奖励的40元钱为自己买一个练功用的绸子。拿着喜爱的绸子,满心欢喜的王润菁天天来到练功厅舞绸子。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演的《天女散花》被公认为是当时那批学生中最好的,多次在接待外宾活动中演出。从前默默无闻的她,因此在学校一炮走红。《天女散花》的成功是王润菁人生——艺术道路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她用辛勤换回了荣誉,也因此真正爱上了京剧艺术。

王润菁演唱的《诗文会》选段

交易担保 凤巢视频 王润菁演唱的《诗文会》选段 小程序

在黑土地播洒理想

1988年戏校毕业后,本有留京的机会,但心高气傲的她一心想凭自己的实力干一番事业。正值黑龙江省文化厅发函请求支援边疆建设,她自愿报名去了哈尔滨市京剧院。家人得悉消息后,坚决反对。但她去意已决。离京那天,家里一个亲戚朋友也没来,她眼含热泪在同学们的送别声中登上了北去的列车。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父母呵护下的她第一次踏上了这神秘的黑土地。下车后,举目四望,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她当时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想家,想母亲,但天性倔强的她抑制住冲动,暗暗发誓一定要在黑土地上干出成绩,让父母为自己感到自豪。

在哈市工作期间,她除了得到云燕铭老师以及各级领导的关心和爱护,先后在剧院与云燕铭老师合作演出了《四郎探母》、《玉堂春》、《望江亭》等戏,还向外祖父、母亲学习,揣磨张派艺术特有的“枣核型”的演唱风格和技巧运用,以顽强刻苦的学习韧劲悉心钻研,反复体会。有时为一句念白、一段唱腔,甚至一个音节不知苦练多少遍,在练声吊嗓,演出实践中不断摸索找气口,找发声位置,练出了圆润的后膛音和清柔的鼻音以及似断非断,收放沾连的张派“点唱法”。同时,她还借鉴了美声唱法的气息控制,共鸣位置,融汇贯通,练就了高低俯仰,一任驰骋的宽广音域,高而不尖,低而不沉,穿透力极强。

王润菁在演出中对人物把握十分准确,细微处见真感情。如在《状元媒》中,柴郡主有一句唱“帝王家深宫院,似水流年”,听来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当柴郡主见到八贤王和吕蒙正时有一句唱“事到此,顾不得含羞满面”。当唱到“面”字时,柴郡主的表演是看一眼八贤王,再看一眼吕蒙正。声音上似有似无,藕断丝连,细腻地表现出郡主害羞的心态。在《望江亭》“清庵观”一折里,她表演大气端庄,清秀俊雅,随着委婉优美的“四平调”和“南梆子”的唱腔旋律,诉说了谭记儿“独守空闱暗长叹,芳心寂寞有谁怜”的内心独白,把一个女性从“心绪撩乱”到“心中思念”的复杂心情变化,表达得细微传神,自然含蓄。事业的成功为她带来了荣耀,但她并未止步于此,反而更加渴望自己艺术的提升。她开始了新的追求,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中国戏曲学院优秀青年研究生班。

“柯湘”情结如愿以偿

王润菁生在六十年代,大行其道的样板戏对王润菁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样板戏红遍天下的时代,王润菁的父母由于演出繁忙,根本无暇照顾小润菁。她的童年除了在幼儿园,就是在北京京剧院的排练厅度过的。作为京剧张派第三代传人,她是看着《杜鹃山》长大的。演《杜鹃山》从小就是她的梦。

2002年,王润菁顺利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京剧研究生班为了培养新一代的领军人物,要求学员除了继承传统戏之外,还要扮演现代戏中的人物。得知消息后,她主动向班主任张关正老师提出学习《杜鹃山》的请求。经过张老师与杨春霞老师的接洽,杨老师欣然接受了这个学生。王润菁的梦想迈出了第一步。

学习《杜鹃山》正值“非典”时期,街上几乎没人,王润菁每天都要去杨老师家。她上午在学校学习文化课,中午则要花上2个小时的路程去老师家学戏,午饭只是一个面包,晚上回来还要背戏。除了这些,她利用休息时间将《杜鹃山》总谱复印下来,一张张核对无误后,将其与音像资料一同寄回哈尔滨市京剧院。

2003年10月,哈尔滨市京剧院请来高牧坤导演和杨春霞老师排演了《杜鹃山》,王润菁担纲柯湘,连演5场,场场爆满。演出成功为王润菁在哈市京剧院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向哈市人民交上了一份完美答卷。

2003年11月,王润菁正式进入中国京剧院(现国家京剧院)工作。国家京剧院强手如林,初进剧院她感到无形的压力,但天生倔强的她从不服输,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她主动请缨接受了复排《杜鹃山》的任务。

以前在哈市第一次上台表演“柯湘”时,她只希望自己的演出能使观众满意,达到老师所要求的水平。那时候的她更多的是在模仿。但时至今日再次饰演“柯湘”,以自己现在的水平想达到当年杨老师的轰动效应怕是太难了。作为一名国家京剧院的演员,如果想在众多版本的《杜鹃山》中脱颖而出必须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她坚信演绎经典可以有个性追求。王润菁对“柯湘”有着独到的理解。她认为随着时代背景的转换,“柯湘”这个人物应更多的注入新元素,才能让现代观众接受。她在饰演柯湘时加进几许柔情。王润菁所说的“柔情”主要体现在“柯湘”的念白上。比如第三场,当李石坚告诉她温队副当过军官。这时候柯湘就接话“哦,他是什么出身?”原来的处理是比较刚硬。这种语气放在当年的大背景中,是很正常的,但在现在,照本宣科地处理,有的观众可能就会笑场。在这句台词的处理上,王润菁处理更为巧妙、柔和。看过演出,杨春霞老师说:“润菁态度非常诚恳,学戏刻苦认真,从揣摩人物性格到练习动作、声腔,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都认真细致,不懂就问,进步很快。我看了她演出,相当成功。这出戏历经跨世纪的风雨洗礼,看到润菁在舞台上再现柯湘的形象,我感到欣慰。”

王润菁演唱的《杜鹃山》选段:乱云飞

交易担保 凤巢视频 王润菁演唱的《杜鹃山》选段:乱云飞 小程序

80年代末至90年代,经济大潮席卷全国。多元化的娱乐形式充斥国内市场。文艺界改行下海的风气盛行。看着好多自己的朋友、同学都改行,王润菁坦言并非对自己丝毫没有影响,她也想过是不是要另找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然而正当她犹豫之际,家中发生了一件大事。一天早晨,她正在排练厅练功,一位同事急匆匆跑过来告诉她“你外公去世了”。话音刚落,好似一声晴天霹雳,王润菁当时简直难以置信,前两天还和外公通过电话,询问关于演出排戏所需的穿戴问题。电话那边,外公还询问自己最近的生活怎么样。哪想到两天不见便成天人永隔。顾不得休息,她连夜赶回北京。当她一个人站在外公灵堂前,脑中回忆起和外公在一起时的点点滴滴。默默注视外公遗像,想到之前还曾有过改行的念头便痛心不已。家族里,只有自己作为张派艺术的第三代传人,外公一生奉献给了京剧事业,而我却要当逃兵,真是愧对先人。自那日起,任何干扰也无法阻止她热爱京剧艺术。她无法容忍自己和京剧产生哪怕丁点的距离,她感到身上有沉甸甸的责任。京剧已融入她的生命,成为信仰。

在采访的最后,她深有感触地说,“京剧是我外公一生所为之奋斗的事业,我得守着它,寂寞无所谓,只要我能站在台上。”王润菁从动摇到心无旁骛,经历了一次凤凰涅 盘 。如今的王润菁已然沉浸在自己的京剧世界中,她享受着这皮黄声声所浸透的悠悠古韵,体味着这千古绝唱所承载的幽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