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01:人见人爱苏东坡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01:人见人爱苏东坡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东坡是北宋文坛领袖,诗词书画无不独领风骚,他曾经平步青云官居高位,也曾颠沛流离九死一生,他是读书人的全民偶像,也是平民百姓的知心朋友。在近一千年的时空当中,他感染着、感动着他身边周围,生前身后无数的人,本期节目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为大家解读苏东坡身上蕴藏的巨大的人格魅力。

画外音

这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化巨人,这是一个活得精彩的真心英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近一千年的时空当中,感染、感动着他身边周围、生前身后无数的人。公元1037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此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命在未来将会以荡气回肠、精彩绝伦的人生,影响着世间的人们。而他的一生,真的就像一部美妙的大片一样,自始至终震撼和撞击着每一个走近他的看客。

苏轼,曾经创造了北宋科举考试历史上的“最高分”,拥有了“全民偶像”的殊荣;他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坛领袖,也是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曾经青云直上、指点江山,也曾经几起几落、生死未卜,四十五岁被贬黄州,五十九岁被贬惠州,六十二岁被贬儋州,他的经历中似乎多了几分坎坷与折磨,但是也许恰恰是这样的苦难经历,造就了他独特而鲜明的魅力。于是,当我们回望他六十六年的人生就会发现,青年的意气风发、中年的愈挫愈勇、老年的达观淡泊,竟然如此完美地结合在苏轼的身上,连绵千年依然余音绕梁。

苏轼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他既写诗填词做文章,也挥汗弯腰种过田;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是一个真诚得让人心碎的人,苏轼得到了最大多数人发自内心的喜爱。那么,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苏轼、欣赏苏轼,苏轼的身上,到底蕴藏着怎样巨大的人格魅力?这样一个人见人爱的苏轼苏东坡,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呢?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一起,走近这位唐宋八大家中可敬可爱的文化巨人。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一集《人见人爱苏东坡》,敬请关注。

百家

讲坛

康震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兄弟、父子并称的著名人物,比如说在三国时代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在西晋时代还有所谓的“三张”:文学家张载、张协、张亢;到了明代,还有著名的“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仨人。你看人家这一家子生得特别辉煌,一出来就是兄弟父子兵。还有咱们今天要讲的“唐宋八大家”的最后一个系列——“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一般的情况下,人们把父亲苏洵叫“老苏”,把大儿子苏轼叫“大苏”,最后那苏辙是“小苏”。但是咱们说句实话,就是刚才讲了“三曹”、“三张”、“三袁”,有很多其实大家都不太熟悉,“三曹”可能还好点,有的可能根本就没听说过。你要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特别是在文学艺术史上,兄弟父子并称的人里头,应该说“三苏”名气是最大的、最为著名的,那么在这“三苏”当中我们先讲谁呢?大家可能会说你先讲苏洵吧,他是老爸。我们不弄论资排辈这种事,我们从“三苏”里边最有名的苏轼开始。苏轼大家都很熟悉了,你说苏轼有名气,你说苏轼很可爱,你说苏轼很可敬,你得说出理由来,你不能很笼统地这种理解。我们说苏轼很著名、名气大、很可敬也很可爱,主要的我们分四点来看他:

第一点,苏轼是一个在文学艺术上的天才加全才,这是他的可爱的一个基础,何以见得呢?我们掰着指头可以算,在诗歌领域里边,苏轼和他的弟子黄庭坚并称“苏黄”,被认为是宋代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词的方面,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并称“苏辛”,公认为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和主要的代表人物。在散文方面,他和他的老师欧阳修,并称“欧苏”,被认为是宋代散文最高成就的代表,有句话说得好,是“欧文如潮、苏文如海”,欧阳修的文章像潮水一样,苏轼的文章像大海一样,“欧苏”。苏轼的书法,“苏、黄、米、蔡”北宋四大家他排第一,这书法是大家。他的绘画,跟他的表哥文同学的画,被认为是北宋“湖州竹

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擅长画什么呢,枯木、怪石、墨竹。苏轼在哲学方面,是当时北宋关学、洛学、蜀学这三大派当中蜀学的代表人物。在史学方面,苏轼也颇有见地。

这么说吧,如果有一个人,只要在这其中的一项取得这样的成就,这辈子也可以告慰平生了,但是苏轼在这所有项目上都有斩获,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所以我们说他确实值得我们尊重,确实是个人见人爱的人。苏轼是天才加全才,这个特点在“八大家”当中是具有惟一性的。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可以再接着掰着指头算,你像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等人,他们要么是散文家;要么是诗人;要么是政治家;要么是史学家;要么是文物收藏家;要么是有的兼而有之,但是他们中间没有任何一个人像苏轼这样在文学和艺术的领域里边有着全面的成就,在“八大家”当中,只有苏轼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他一生当中写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总计将近一万首篇,他活了六十六岁,就算从二十岁开始创作,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这么大数量的创作,并且在这大的数量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精品,这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确的一个奇迹。

大家说你这说了半天,说他这个好、那个好的,何以见得呢?这创作到底在哪儿体现出来好呢?我们举个非常简单的小例子,写庐山。我们知道写庐山的诗,你首先得说人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绝了。你再怎么写吧,你再去庐山,还能写得比这更好吗?不可能。什么叫不可能?一切皆有可能。苏轼就不会按照他这个套路再去写了,他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不写瀑布,不写“生紫烟”,写什么呢?写对庐山的人生的感悟。读李白的诗,你激情澎湃,激动得不行,浑身发热。读苏轼的诗,你会陷入到沉思当中,会把你变得更加成熟,会思绪万千、浮想联翩。正好写庐山这两首诗都是唐代和宋代最大的两位诗人,最著名的两位诗人,写出了两个时代风格和时代性格的不同,唐代是一个青春勃发的时代,而宋代是一个成熟而富于思考的时代。你得这么写,这么写就叫原创诗人,以前从来没人这么写过,从这角度没写过,而李白这么写了,你不能再按着他的路数来,那这就是苏东坡心中的庐山。

你说苏轼,为什么老是说人家第一,什么全才、天才,这就是天才,你不服不行。所以我们说,这是他的第一个最大的特点。我刚才说了,天才加全才,在“八大家”当中独一份,这是他可爱的基础,才子谁不爱啊,人见人爱。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天才加全才,苏轼确实有这样的资格赢得人们的青睐,然而仅仅拥有才情和魅力恐怕是不够的,平和与道德的力量才能够成为感召天下读书人的利器,苏轼在这方面恰恰是当仁不让。围绕在苏轼身边,活跃着一批著作等身、闻名天下的文化精英,苏轼以“士林领袖”的身份带动了北宋文坛的风起云涌,在北宋文坛上留下了一段不可磨灭的传奇佳话,那么苏轼究竟是如何成为士林领袖的?苏轼与他的弟子、学生们之间有着怎样感人的师生情谊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可光有才还不行,你还得有范儿。苏轼第二个可爱的地方是,他是士林的领袖,文人的领袖,这个可不是所有的天才和人才都能够有的地位。在“八大家”当中好几个人都当过领袖,比如说王安石,这不用我说,改革变法的领袖,他当过宰相,他当然是领袖,但是王安石缺人气,反对他的人太多了,他成不了精神领袖。欧阳修最接近于苏轼这种状况,他不但当过副宰相,算是政治上的领袖,同时他领袖群伦,是文坛的盟主,这也算,但是欧阳修有个弱项,他在民间的影响力那跟苏轼根本没法比。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领袖,但是在

政治上他们影响力要弱得多。至于像苏洵、苏辙、曾巩,那还从来没有获得过士林领袖这样的地位。

所以我们说苏轼这个士林的领袖,不是说着玩的,确实有他独特的地方:首先他有基础,什么基础?苏轼在政治上那也是一方诸侯,他做过多任的地方官,在杭州做过通判、副市长,还做过知州、市长,杭州知州、湖州知州、密州知州、扬州知州、颍州知州、登州的知州,八任。长期在地方担任第一行政首长,获得了丰富的地方行政经验。他在中央也做过很重要的官,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那你还让他做什么啊,都做遍了,就剩下做宰相了,翰林学士这就离宰相的位置特别近了,他做翰林学士的时候,他弟弟做的是副宰相,总不能让你们俩都做宰相吧?在政治上是很有基础的,很少有像苏轼这样的超级的大文人在政治上也有过如此广泛的经验,所以你说他是士林的领袖,首先在政治上他有这基础,

但是我们说,你这个士林的领袖,你不是说你官当得多,官当得大,能够自立山头,就能够成为领袖的,大哥不是那么好做的,得真有个领袖的样子。苏轼最为人们所称道的就是他门下有所谓的“四学士”、“六君子”,我们经常说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我想接受过苏轼教诲和教导的人肯定非常多,但是这个“六君子”、这“四学士”肯定是在里边最优秀的人物,这些人能够聚集在苏轼的身边,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苏轼具有强大的道德的魅力,这些人,“苏门四学士、六君子”,你像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李廌,这在当时文坛上那都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他们为什么能够服服帖帖地跟随着苏东坡,道德的力量、人格的感召,还有文学和文化上卓越的创造力,让他们凝聚在一起。这不是因为苏轼官当得大,因为苏轼倒霉了好几回,他们是与苏轼的倒霉和兴起是共进退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一荣俱荣很好做到,一损还要跟着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所以苏门的“四学士”和“六君子”成为了后代文人心目当中一个非常理想化的文人的群体。苏轼对他这个领袖的地位是很自觉的,当仁不让,他给朋友的信里边说,说凡是一个盛世,是要有文章事业的,凡是文章事业要走向兴盛,必然要有领袖。想当年我的老师欧阳修就把领袖的重托给了我,我要自觉地承担起领袖的职责,我不是为了满足领袖的欲望,而是为了造成文章的盛世,等我老了,我over(死)了,我这副重担还要传给你们这些年轻人,文章的盛世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江山代有才人出”,他是很自觉的。

当然苏轼不是个夸夸其谈的人,不是说我做这个文坛盟主,你们就供着我,我洋洋自得,我特有派、我特风光,不是的。我刚才说了,在江湖上做大哥首先是要承担义务的,这些“六君子”、这些“四学士”是要受教于他,是要受恩惠于他的,我们举个简单例子吧,“六君子”之一的晁补之写诗词和文章都写得非常好,他写了一篇文章挺好的,苏轼看了觉得写得也不错,可是有点小问题,这文章太华丽了。你想苏轼比这晁补之要大出十几岁、将近二十岁,既是长辈又是老师,而且苏轼当时在政治上地位很高,他看了这文章,他觉得这文章写得这么华丽是挺好,有才情,可是对于一个年轻的文学青年来讲,刚刚开始从事创作,他正常的顺序应该是先要写得平和一点,由平和慢慢地走向华丽,这符合创作的一般规律,如果现在就先华丽了,缺了点平和之气,对未来的创作发展不利。可是你想这晁补之那也不是一般的人,能让苏轼引入门内为入室弟子的人,肯定在当时已经是卓尔不群了。苏轼就想到这个问题,说你看,我和年龄比他大,地位比他高,跟他又是师生关系,我要直接就这么跟他说,这年轻人虽然说狂点吧,他还是需要点锐气的,我一说,弄(得)他不高兴,垂头丧气的,失去了锐气也不好,怎么办呢?想来想去,他就给黄庭坚、他的大弟子写了一封信,黄庭坚只比他小八岁,而且黄庭坚说实在的,在诗歌方面跟苏轼并驾齐驱,所以他们两个人虽然是名义上有师生关系,但是亦师亦友,有些话跟黄庭坚就好说,他就跟黄庭坚说,说你看,这样,我这个意见你拿去,当做你自己的意见,你来告诉晁补之,效果会好很多,因为你们俩是平辈,你跟他怎么说,他还能跟你争论,我跟他一说,他哑了,这就不好办了。你说这玩意儿容易吗?你说苏轼什么地位?要搁我们的话,我这么高地位,我说你小年轻两句,你怎么着你?你还跟我争不成?没有,我刚才说了,所谓士林的领袖、文人的风范你要细致而体贴入微地关心他的成长,你想得有多细,就说明你这个人的高度有多高。通过这样的方式,既给晁补之提了意见,又不挫伤他的锐气,非常厉害,这就是领袖的风采,这是苏轼可爱的第二个地方,士林的领袖,我们知道当领袖不容易,心得细、心得热,还得会关心人,不愧是领袖。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苏轼不仅仅在读书人中有着极高的威望,在民间也广泛地为人称道,不管他面临怎样的黑暗与险境,也不管周围人际关系是怎样的错综复杂、尔虞我诈,苏轼总是用真心、热忱与包容面对一切,所以无论是山野村民、贩夫走卒,还是老妪孩童、和尚道士,都会把苏轼当成知心人而真心喜爱,那么苏轼这样一种非常难得的阳光心态究竟是如何体现的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第三点,这一点比较独特,他是一个世俗和方外的顽童,苏轼苏东坡,为什么我们大家觉得他身上除了那刚才的全才之外,除了刚才的领袖之外,我们总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可爱的地方,有趣的地方,总觉得他身上有一种特别的气质,这种特别的气质是什么呢?就是感觉这个人老长不大,总是特别逗、特别好玩,这实际是因为他看世界是可爱的,所以世界看他也是可爱的,道理其实就这么简单。辛弃疾不是有一首词说的吗,“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我瞅着青山很妩媚,青山看我也很妩媚。那我看世界多可爱,料世界看我应如是。这就是说苏轼呢。他不是也说过这么一句很有名的话吗,说“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我能跟玉皇大帝聊天,那是高级的,我还能到流浪儿的收容所里,跟穷人家的孩子聊个没完没了。看谁都很好,这是因为他热爱这个世界和人群。

苏辙比他哥哥谨慎,就劝他说你别乱交朋友了,你交的都什么朋友啊?你选择朋友,你得选择性地交往朋友,知道不知道?得慎重。苏轼是怎么回答的?苏轼说我眼见得天下没有一个不好的人。大家说这不傻话吗?是啊,你不觉得我们都活得太聪明了吗?都太精明了吗?你这么聪明和精明,你还能可爱吗?你不可能可爱了,这时候突然出现一个有点犯傻的苏东坡,这不正是我们生活的侥幸吗?这不正是我们生活当中的一点荣幸吗?一个可爱的人出现了,他有点傻,但是他是有一颗赤子之心的,让我们的生活也因此变得有趣味而可爱起来。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抓起来了,抓起来以后,就有狱卒、狱吏得看管他,你想你跑监狱里头,那些狱卒能对你好到哪去?不可能,对他态度不太好。后来苏轼重新被朝廷起用了,在去上任的路上,很巧就碰上当年在监狱里头看管他的那个狱卒,这狱卒一看见他,挺不好意思的,有点难为情,有点尴尬,脸上挂不住。苏轼现在已经是做了大官了,看着这个当年的小狱卒,挺难受的样子,要咱们想,得发一通官威,退下、抓起来!你觉得这是苏轼干的事吗?不是。苏轼给他讲了个小故事,现编的,苏轼说你知道吗?有条蛇咬死人了,被押到阎王爷那儿,阎王爷说你这得判死刑啊!蛇说你别杀我啊,我是咬死人了,可我还救过人呢,我将功补过。阎王说你有什么功劳?(蛇)说我肚子里有蛇黄,蛇黄可以入药,我这蛇黄救过很多人。阎王爷一听你有蛇黄,好好好,免过死罪。过了一天,有一头牛,黄牛,牛角把人顶死了。阎王说死刑,这牛说我也有黄,我有牛黄,这牛黄做成解毒丸,你不经常吃吗?我这也是将功补过。行行行,放了。又过了一天,押来一个杀人犯,这是个人。(阎王)说死罪!这人急了说,仓惶之下说,我也有黄。阎王说,蛇有蛇黄,牛有牛黄,你哪来的“黄”啊?这人想想说,我、我很仓惶,我很惶恐,这就是我的“黄”。你知道了吧,这个故事是安慰这个小官员的,你见了我不要那么仓惶,不要那么惶恐,听我这故事,你笑一笑,相逢一笑泯恩仇,这是非常具体的例子。他很宽容,也很幽默,所以我们说,苏轼这种顽童的心态,他有个基础,是对所有的人,无论是他的敌人,还是他的朋友,都保持一种极大的善意,以德报怨。所以他的这种幽默,他的这样一种诙谐才非常有内涵,这我们只是挂一漏万,举了很小的例子,以后我们讲到的还多着呢,在各种情况下,他都能编出很多的故事来,而且都非常地贴切。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苏轼的一生不是在浅吟低唱中形成,而是在惊涛骇浪里铸就的,从眉山小镇到汴京都城,从密州出猎到黄州躬耕,从西子湖畔到南国孤岛,他几起几落、九死一生,然而这种苦难的经历却改变和塑造了一代文化巨匠的人文气质和精神世界,从而让我们真正看到了一个胸怀天下、浩气长存的苏轼,那么,在漫漫逆境之中的苏轼到底是如何对待种种磨难和生死考验的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苏轼还有第四个可爱的地方,就是在贬谪和流放中,他是个达者,很达观的人。苏轼第一次被贬黄州,已经四十五岁了,在黄州待了六年;等他五十九岁的时候,年近花甲的时候,被贬广东惠州,在惠州待了三年;等到他已经六十二岁的时候,他被贬到了海南岛的儋州,在那儿又待了三年。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朋友们,前后脚加在一块儿十二年,人生中能有几个十二年?他才活了六十六岁呢。苏轼说得好,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你问我一辈子干了哪几件大事,我就干了三件事,前头四十多岁去了趟黄州,快六十的时候去了趟惠州,赶到六十了,还有最后一末班车呢,我又跑趟海南岛。

这个说法本身是自我解嘲的,但是充满了一种无畏的精神。可以这么说,在“八大家”当中,从贬谪和流放的时候的岁数、次数、时间之长、所贬之地的艰苦,以及经历贬谪之后对他人生产生的重大的影响,苏轼都是独占鳌头、首屈一指的。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在苏轼被贬黄州、被贬惠州和海南岛之前,那是我们不太了解的苏子瞻,等到他被贬之后,那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大江东去”的苏东坡,我们现在真正心目当中,我们熟悉的那个苏东坡,那是经历了好几次贬谪之后的真正的、新的、我们所爱的那个苏轼。

苏辙曾经回忆说,他的哥哥跟他原来说过,说当今之世,文人当中能够与我一较上下高低的,也就是你了兄弟。这当然是苏轼对他弟弟很爱护了。但是苏辙也不是“善茬”,他也认可这一点,可是苏辙接着说,等到我的哥哥被贬黄州之后再回来,他写的文章我一看吓一跳,好像长江大河奔涌而来,我是难以望其项背,再等到后来,他被贬惠州和儋州之后,广泛地阅读佛家的著作,并且跟孔孟、老庄的著作参照阅读,学问的广大如浩瀚的海洋看不到边界,这回我彻底就瞎了,赶不上我哥了。

所以我说他的贬谪生涯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最核心的因素,就是很达观、很从容。举个小例子,例子不在多,一个就能说明问题,苏轼被贬惠州,惠州现在很发达了,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但是我们必须说在九百多年前的北宋时期,那还是一个不咋地的地方,不然怎么会把你贬到那儿去呢?苏轼到了惠州以后,他很多朋友很担心他,你想,六十岁的人了,杜甫说得好,“人生七十古来稀”,在那个社会保障条件下、医疗条件下,能活到七十很罕见。他有个好朋友,和尚,道潜和尚,给他写信,担心他,那边医疗条件差,听说有瘴气、有毒气,你身体要小心,弄不好死在那儿回不来了。苏轼给道潜回了一封信,信写得非常好,他说你的信我收到了,谢谢,你很关心我,我自从来这儿已经半年了,很多事就不用给你细说了,这玩意儿也没法细说,我就全都不说了,我说点你关心的,我是这么来感觉我现在的状态的,我现在不是当年的翰林学士了,也不是那个士林的领袖,我是杭州灵隐寺、天竺寺一个退休的老和尚,我退休了以后,住在一个村子里头、一个小院里头,天天的拿一口断了腿的锅,古代的时候那锅得有腿儿啊,架在火上才能烧饭,我天天拿一个断了腿的锅,里头盛点粗米饭,吃得香着呢,就这样过一辈子也很好。至于你说南方多瘴疠之气,水土不服,容易得湿热之病,我是这么想的,就是在北方,人也会得病。您又说这边生病了

药少,确实,我觉得这边药少,没有好药,得了病不好治,可我想,每年就在咱们京城里头,那些国医、那些御医手里死的人也太多了,这样一想,我就觉得我在这儿待得还挺好,反正在哪儿待着都有死亡的危险,死亡的机率也并不见得比你们那儿就高多少。这些话我说给你听,老朋友,碰上咱们熟的人就这原话告诉他,说我挺好的,没事。要是不熟的人,什么也不用说了,自己心里明白就行。倒是你年岁大了,好好注意身体,别出个三长两短的。朋友们听听,在那种极端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苏轼就是这样来处理自己的。

有人说这是骗人,说这话这不是在欺骗自己吗?是啊,道潜担心的就是怕他死,他自己也知道到了这儿有生命的危险,可是问题是,当他说北方也会得病,京城里头御医手里也会死人的时候,这实际上是以退为进,这样一来就降低了在惠州这个地方可能会死亡的恐惧感,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一个人的生存空间很小,一个人要生存下去的理由很少,只有这样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步心平气静,才能够为自己拓展出空间生存,才能为自己找到更多生存的理由,这不是懦夫的哲学,也不是鸵鸟的哲学,这是真正的生命的强者在困难面前表现出的强大的姿态,这是个强者的表现。

所以你看,我们刚才说了,苏轼很可爱,苏轼很可敬,苏轼反正很招我们待见,有很多的原因,但我们认为这四条是最核心的,他是个全才,是个天才,这是基础,这让我们感到非常地钦佩和崇拜;他是士林的领袖,让我们无比地敬重;他还是一个世俗方外的顽童,这让我们觉得超级可爱、超级亲切,像邻家大叔一样;他还是一个在困难面前的达者,这让我们对他充满了钦佩之情。你说这种人,这世界上要多一点有多好,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变成苏东坡,那就太棒了。那你怎么才能变成苏东坡呢?那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那得先看人家少年时代、人家小时候是什么环境啊,我们下一次再接着说。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一个巴蜀之地的偏僻小镇,如何诞生出未来闻名世界的文化巨人,一个一文不名的布衣之身,如何让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欣赏不已,关注苏轼的少年成长期,看苏轼的少年成才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诀?《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二集《自古英才出少年》,敬请关注。

(0)

相关推荐

  • 苏东坡,你辜负了一名姓温的惠州本地女子….. (绝非杜撰)

    惠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东坡至,喜谓人曰:"此吾婿也."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外.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温具言其然.坡曰:"吾当呼王郎 ...

  • 《百家讲坛》 苏轼(一)人见人爱苏东坡

    苏轼是一位曾经高居庙堂之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政治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生活随性.个性洒脱.不拘一格的普通人,既可正襟危坐,郑重其事,又可嬉笑怒骂,挥洒自如,而其中诙谐幽默的各种故事,最为后人津津 ...

  •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01:人见人爱苏东坡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东坡是北宋文坛领袖,诗词书画无不独领风骚,他曾经平步青云官居高位,也曾颠沛流离九死一生,他是读书人的全民偶像,也是平民百姓的知心朋友.在近一千年的时空当中,他感染着.感动着 ...

  • 苏东坡与江景房

    苏东坡一生可能住过不少一线江景房.有多少?不知道.没有考证没有统计,但至少有三处是能"以诗文为证"的. 临皋亭 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苏东坡到黄州,家眷未到,暂时居住在定慧院 ...

  • 趣味测试 | 东坡名篇创作地,你了解多少?

    中华书局 绝密 ★ 启用前 苏轼名篇小测试 苏东坡一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写下了大量名篇佳作.那么苏东坡的这些名篇都是在哪里创作的?你了解多少呢?我们设计了十道小题,大家一起来挑战一下吧! 规则:点你认 ...

  • 冲出炼狱,乐观自信的苏东坡。

    四川眉山的三苏祠,距离成都约80公里,它位于眉山城西的纱縠行.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元代改宅为祠堂.明未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上摸拟重建,经历年添修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9: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一生既有高居朝堂.志得意满的风光,也有九死一生.失魂落魄的遭遇,黄州.惠州.儋州,就是他先后三次被贬谪的地方,也是他人生不堪回首的三次低谷.然而,也正是这一次比一次更加遥远偏僻的贬谪之地,苏轼完成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5:十年生死两茫茫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5: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来评赞苏轼这首<江城子>.在这首词中寄托了太多苏轼对王弗的思念,那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4:浪漫的实干家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4:浪漫的实干家  苏轼在朝廷中的为官之路历经磨难.波折不断,在地方上的任职却是得心应手.驾轻就熟.以"黄州被贬"为分界线,之前他在密州.徐州.湖州担任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4:写在文学边上

     苏轼创作了众多流传后世的名篇佳作,他虽然被认为是天才,但文学知识却需要后天的积累,那么苏轼是怎样学习和创作的呢,他的广博和灵感又是来源于何处呢.本期节目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为大家讲述唐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5:书画真性情

     画外音 苏轼不仅是独步天下的文坛宗主,而且也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书画大师.在书法方面,苏轼与同时代的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被后世认为是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而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03:忧国不谋身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03:忧国不谋身 画外音 苏轼一出道即获得欧阳修等朝廷重臣的赏识,但是他走上仕途的道路并不平坦,经历的过程也充满了苦痛和变数.他二十二岁名震京师的时候,当朝皇帝还是宋仁宗:而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8:布衣之交

    画外音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既有殿堂之上的纵横捭阖,也有贬谪天涯的人生无常.可是无论走到哪里,苏轼的交友都极其广泛,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到处都有他的知心朋友.而在这其中,对他的人生观产生重大影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02 :自古英才出少年

    画外音 苏轼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苏轼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无不样样精通.造诣深厚,甚至可以说,从文学艺术的全面性和综合实力上考量,苏轼堪称空前绝后的一代奇才.苏轼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1:也无风雨也无晴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1:也无风雨也无晴 画外音 元丰二年,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政而获罪下狱,最终被贬黄州,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贬谪生活.在黄州近五年期间(中),苏轼创作了大量词作,通过内容多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