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季羡林《一生自在》后感
近日读毕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生自在》,有了一些启发,想写下来供自己思考。看这本书时,如果你不知道作者,你很难去把这样简单的文字与一个国学大师的称号联系在一起。可转念一想,可能也只有国学大师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简单直接,朴实到位。
这本书收录的应该是季羡林在接近90岁时所写的文章,是对于自己经历的回顾,也是传授自己过往所总结出来的经验。你会发现,其实如此受人尊敬的人,在少年时代,甚至青年时代,心理状态,生活和经历与我们没有太多的别。面对毕业,也是求职艰难;面对留学,也是趋之若鹜,甚至也都是功利的想法,镀层金回来,更好找工作,与现在别无二致。读来就好像是身边发生的事,有参考价值,也很值得深思。
一、书
关于书,里面提到了季老喜欢看书,更喜欢藏书,而且藏书大部分都没有读过。这个一下子就让我觉得,啊,原来大师跟我们是一样的。说起来,随着书看得多了,买得书也就更多了,跟着没看的书也更多了,我一直觉得自己是懈怠了,看来藏书不读这个癖好是天性使然。但是正因为藏书足够多,所以看书的量也自然上去了,看来这个习惯还是得保持。
二、写文章
里面提到写文章最重要的一点是“文章一起头,必须立刻就把读者的注意力姥姥捉住,让他非读下去不可,大有欲罢不能之势。”我一看,这不是我们小学时候教的开门见山嘛。其实最简单的道理才是最有用的道理。记得以前考试,语文老师就专门训练我们写开头,准备几个拿得出手的开头,文章到底也差不到哪里去。
三、关于对青年的建议
季老在德国哥廷根呆了10年,是最早一批留学生的一员,在德国接受的教育对他的事业大有裨益。为此,他提出了一些建议。
第一点是说他在写论文时,在导言部分写了很多华而不实的内容,志得意满地交给自己的导师。结果导师给的批注只有两个字那就是重写。导师告诉他,全篇没有内容,完全不需要,后面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逻辑的严密才是最好的堡垒。”原本我也是个追求华丽的人,可工作之后慢慢感受到,逻辑的严密在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地作用,甚至可以说决定了你在职场可以爬得多高,刻意走得多远。我们有无数厚黑的手段,可是只要逻辑严密,准备充分,那就是一个没有弱点的堡垒,无坚不摧。
第二点是,能力再强也经不住不负责任这四个字。这可能是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在生活也很常见。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有着足够的能力,可是一句我不感兴趣,就早早宣告了自己的投降;以为自己随随便便就可以做的比别人好,就可以吊儿郎当。可时间是最好的证人,最后这些人都不会有太好的结果。你付出多少,收获自然是多少。这让我想到戚继光和曾国藩在征兵时,特意只挑选那些农名或者是居住在乡下的人,凡是城里人一概不录用。对他们来说,态度决定了一切,决定了最终的胜败。
四、关于爱情
原本关于爱情我想要单独写一篇文章,可无奈自己对这两个字理解太过粗浅。只能将季老的话搬上来,“如果一个人不想终身独身的话,他必须谈恋爱以至结婚。这是'人间正道’。但是千万别浪费过多的时间,终日卿卿我我,闹得神魂颠倒,处心积虑,不时闹点小别扭,学习不好,工作难成,最终还可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这真是何苦来!应把更多的时间用到刀刃上,搞点事业,为了个人,为了家庭,为了国家,为了世界。”这个立意自然是相当高的,可说来也甚有道理,似乎激烈的那种爱情,才被称为爱情,而这种爱情又是极花时间的,可我们不能只依赖着爱情活下去,生活还有其它方方面面。或许平淡如水的爱情才是常态,而时间更应该花在生活的其它方面吧。
五、关于善恶
书中提到了怎样摒除心中的恶念。有一例子,宋代理学家有一克制私欲的办法,《学见举隅》中引朱子的话说:“前辈中有俗澄之后思虑者,于坐处置两器,每起一善念,则投白豆一粒于器中;每起一恶念,则投黑豆一粒于器中,初时黑豆多,白豆少,后来随不复有黑豆,最后则验白豆亦无之矣。这是教自己反思的例子,是一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实现的一种方法,只是我们有时很难分辨善恶,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对善恶的分界线。当然到了最后黑豆白豆皆无的境界也就没关系了,可是又有多少人可以达到呢?我们所能做的,无非是多思虑自己的行为,渴求多明辨事理一分,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读罢,其实要真达到一生自在,哪是那么容易,季老到望九之年,或许能窥得几分。而我们只能是摸索着前进,以求“过往不恋,未来不迎,当下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