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尔逊:轻松学好伤寒论(之一)

简介:江尔逊,1917-1999,四川夹江县人。禀赋薄弱,自幼多疾,故于15岁时弃儒习医。始受业于蜀中名医陈鼎三先生,后又师事著名中医陈逊斋先生及针灸大家承淡安先生。于中医经典及内、外、妇、儿科及针灸学,悉得真传。

《伤寒杂病论》之方,后世誉为“经方”。经方之所以经得起历代医家无数次医疗实践之反复检验者,因仲景当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时,曾经在创造性的运用、反复验证的基础上进行过精心的筛选,其确具卓效者,才收载于书中。是以大凡熟悉《伤寒杂病论》原文——熟读牢记其证候特点,深入理解文法结构,对其或显或隐、含蓄吐纳之处,特别是对条文之间的联系对比等,均能正确领会其精神实质者,莫不善用经方,而疗效不同凡响。斯乃准确运用经方之前提。至若世有“经方难用”之慨叹者,拙意认为,除了不太熟悉原文之外,或与医者的临证思维方法有关。兹不揣简陋,聊述本人运用经方的几种思维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抓住特征法

抓住特征法,即抓住仲景所描述的特征性证候,实行方证对应的方法。因为那些“特征性证候”集中地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机,而形成了特定的“证”。换言之,仲景已将“证”辨析得准确无误,医者遵之而遣选对应的经方即可。故余学习《伤寒杂病论》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熟读背诵原文,牢记病脉证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每于诊得病人复杂纷繁的证情时,书中相关条文便很自然地浮现在脑际。于是抓住一些描述特征性证候的关键字句,信手拈来,用之辄验。

如曾治一女患者,三十余岁,银行职员,患疟疾,西医查出疟原虫,行抗疟治疗无效。及服中药数日,亦未能截止。迁延二十余日,竟卧床不起,乃延余出诊。见患者呻吟不已,询之每日午后即发,只是高热(体温40℃),却无寒战,且发时身痛如被杖,呕吐不止,而脉无弦象。

诊毕,便立即想到《金匮要略》有“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之温疟的记载,遂书白虎加桂枝汤原方,服1剂,次日疟便未发。家属与病员咸称奇异而问曰:方中何药能杀灭疟原虫?余只好默然一笑。

又治一女患者,年四旬,小学教师,体素弱,患严重心悸怔忡,经当地中、西医治疗月余未效,延余往诊。及至,时已黄昏,未进病人卧室,家属及亲友咸来请求入室后注意放轻脚步。询其故。则曰:患者已卧床数月,极易惊吓,每当听到稍大声响(如脚步声、置物声),便心跳加重不止,惊呼“心子要落!”诊时患者惟诉心悸不己。症见精神萎靡,闭目思睡,声低息弱,其脉虚数,且不及十至,辄见歇止。

据此脉证,顿时恍然大悟,此非《伤寒论》“心动悸,脉结代”之证乎!投以炙甘草汤重用人参(寓独参汤),嘱其当晚急服两次。次晨复诊,患者自云:心跳已缓,惊悸亦轻。并能起坐叙述病情,面露喜色。乃嘱守方续进,数帖而诸症悉除。

又世有“怪病多痰”、“顽证多痰”及“治痰必治气”之说,这在仲景书中亦可找到相似记载。

余尝治一商贾之妇,年四旬许,因操理商业、家务,过度劳顿,遂患严重“怪病”。自觉咽中有一巨物堵塞,形如汤圆,吞不下,吐不出,甚至呼吸困难(远非一般“梅核气”可比),终日惶惶不安,寝食俱废(但咽食无碍)。屡经治疗无效,竟致稽月,卧床不起,家人咸恐,束手无策。

嗣经友人介绍,始延余往诊。因路程较远,至已深夜。详询患病始末和极感痛苦之如上证情后,遂按《金匮要略》“咽中如有炙脔”一语,径投半夏厚朴汤,痰气并治,一剂知,数剂而安。

由是观之,抓住特征法者,只要证候特征与仲景之描述相符,便可信手拈来,可以不受后世创立的诸种辨证方法之限制。这实际上是在重复仲景当年的治病实践,不失为准确运用经方之一条捷径。

尤其值得强调者,此法对于发掘运用历史上几近埋没或废弃不用的高效经方(如《金匮要略》治疗风痱证之古今录验续命汤及侯氏黑散,余曾撰文介绍发掘运用之经过),堪称不二法门。

盖因有些病证之特征并非灿然可见,或其特征为纷纭复杂的症状所掩盖而不易抓住。这就要求临证者“独具只眼”,穿云透雾,详审覃思以抓住特征。兹再举一例:

峨眉状元街张姓妇,年逾四旬,久患崩漏,体弱善感。偶因特大火灾,外出冒风,病伤寒,卧床不起,辗转就医二月余,病势日增。

时当盛夏酷暑,驱车迎余往诊。午刻既至,见其卧于斗室。密闭窗牖,且下重帷。诊得往来寒热频作,每日数十度发,汗出恶风,俱撩帷帐,胸满胁胀,呕恶,苔白,脉细数兼弦。

检视前医方药,咸属“补中”、“归脾”之类。

细思此证,颇与《伤寒论》“凡柴胡汤病证而下(这里的‘下’字应活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之义相符,遂为疏小柴胡汤加减。

病者自以为略晓医药,疑其发汗而不肯服,至傍晚犹未服药,且以方质余曰:“我长期失血,体虚若是,而又久病,大汗不止,焉能再汗?”余晓以《神农本草经》及仲景之论,并出书以示,婉言告之:“小柴胡汤非发汗剂也,放胆服之,若有差谬,余职其咎。”

由是始信余言。命人买药,当晚连服两煎,汗减热退,诸症若失。翌晨复诊,病者欣然起坐谓余曰:“幸得先生要言解惑,起我沉疴。”遂守方加减再进一剂,续以甘淡调理,旬日而痊。

(本文选自《我的中医之路》余国俊著,中国中医药2014版p22-24)

2010年作品

(0)

相关推荐

  • 卷五、六 68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少阳病篇

       按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下利不呕吐者,     此表里俱虚,桂枝人参汤证也.若呕吐不利者,此     表里俱实,大柴胡汤证也.彼则脉微弱,此则脉必     有力也.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 ...

  • 卷五、六 78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少阳病篇

        程应旄曰:大便溏则气得下泄,腹不应满,烦不应     郁郁,今仍腹微满,郁郁微烦,必胃有阻留,而下后     仍不快畅也.病属阳明证,反无阳明,而只有少阳,     其中必有所误,故直穷其所以 ...

  • 卷五、六 36,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少阳病篇

        液得下,则便可通,胃气因和而硬满除,则身必濈     然汗出而解矣.    集注 程知曰:此言阳明兼少阳,宜用小柴胡也.不但大     便溏为胃未实,即使不大便而呕,亦为邪未入里.     硬 ...

  • 卷五、六 28,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少阳病篇

       注 此承上而言,无论伤寒中风,邪传少阳,病在半表     半里,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以小柴胡随证加减     治之,不必待其悉具也.    集注 方有执曰:此承上条辨认少阳一经为病之大旨.   ...

  • 卷五、六 45,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少阳病篇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集解 柯琴曰:仲景书中最重柴.桂二方,以桂枝解太阳     肌表,又可以调诸经之肌表:小柴胡解少阳半表,     亦可以和三阳之半表.故于 ...

  • 卷五、六 80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少阳病篇

        柴胡汤加芒硝,以下少阳之里.不用大黄而加芒     硝者,因里不急且经迅下,惟欲其耎坚润燥耳!是     又下中兼和之意也.    集注<内台方>议曰:潮热者,实也,何不用大柴胡. ...

  • 卷五、六 73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少阳病篇

       方解 柴胡证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之法.以小柴     胡汤加枳实.芍药者,解其外以和其内也.去参草     者,以里不虚也:少加大黄,所以泻结热也:倍生姜     者,因呕不止也. 太阳病 ...

  • 卷五、六 29,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少阳病篇

        风寒不全在表未全入里者,皆可用,故证不必悉     具,而方有加减法也.至若柴胡有疑似证,不可不     审者,如胁下满痛,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不中与     也:及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亦非 ...

  • 卷五、六 40,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少阳病篇

        里两失矣.今不能食,胁下满痛,虽似少阳之证,而     实非少阳也.面目及身发黄,太阴之证已具也:颈     项强,则阳明之邪未已也.小便难者,数下夺津之     候也,此皆由医之误下,以致表 ...

  • 卷五、六 46,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少阳病篇

        似桂枝证,脚挛急与胸中痞硬者,及病似柴胡证,     本渴而饮水呕,与但欲呕胸中痛者是已.此条言     伤寒六.七日,寒热当退之时,反见发热恶寒诸表     证,更见心下支结诸里证,表里不解 ...

  • 卷五、六 69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少阳病篇

        二.三下之,未致变逆,后四.五日,惟见少阳寒热往     来之柴胡证仍在者,宜先与小柴胡汤解表和里.     如或不愈,其呕不止,心下满急,郁郁微烦,此为少     阳表里均未解也,与大柴胡汤 ...

  • 卷五、六 37,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少阳病篇

        也.其用小柴胡汤者,以舌上白苔,犹带表寒故也.     若苔不滑而涩,则所谓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     升,谓里热已耗及津液,此汤不可主矣.又曰:上焦     得通,照胁下硬满言:津液得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