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学为经 美学为纬

文 / 彭 飞


98岁的陈方既,2019年7月25日刘元玺摄于陈老寓所

2020年8月26日,当代中国书法美学理论研究领域重要的奠基者和开创者之一、学者、书画家、书法理论家陈方既先生,在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家中辞世,享年99岁。

“陈方既先生以书学为经,以美学为纬,上下求索,成一家之言。尤其是在书法美学研究上成果斐然,宏富的书法著述为中国书法学科建设和理论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为当代书法理论研究的兴盛和稳健朴实的学风,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这是2013年1月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授予陈方既先生终身成就奖颁奖词中对他在书法理论研究成就方面的评价。

陈方既的书法理论研究之路始于其六十花甲之后,其前半生主要从事文学、美术及理论等工作,为其后半生的书法理论研究打下了良好的根基与素养。

磨炼心智的曲折前半生

陈方既〔1〕,原名陈芳骥,曾用名陈泽浦。湖北省沔阳县(今仙桃市)人。1921年9月30日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在乡下念过几年私塾,九岁时被其叔父陈青之(教育史学家)带到武汉抚养。1934年夏由武昌湖北省立四小毕业升入湖北省立九中(即武昌初中),1937年进入省立武昌师范。1938年秋,武汉因抗战沦陷,各中学合为“联合中学”迁往鄂西。他被转入联合中学建始师范学校,1940年冬毕业。早在读小学高年级时,他先后在孟庄芳、吴仲前两位国语老师诱导下,很爱好写作。进入初中前后,他又结识了谭明德(即辛民,后为重庆市博物馆研究馆员、工艺美术家)和湖北黄陂的刘仁甫(即20世纪40年代“七月诗派”后期代表诗人绿原)等。在师范读书期间,他爱好文学、音乐、美术,坚持文艺写作,并萌发了做职业作家的愿望。曾与冀汸等人联办油印刊物《诗歌与版画》(茅盾在香港主编的《文艺阵地》还曾做过评价);与绿原、谭明德等人联办铅印小刊《星火》。

1942年夏,他在恩施参加全国高考报考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国文系,初试录取,历筹借盘缠到重庆而未赶上复试,一时工作、生活无着,幸得友好、原初中同学周济及国立艺专谭明德的帮助,才得以渡过难关。1943年秋考入内迁重庆的国立艺专西画科,一年级基础课胡善余教授,二年级后进入林风眠教室,赵无极为助教,同学有苏天赐(西画)、李承仙(雕塑)等。因其此前所读师范为中等性质,按照规定不具报考艺专资格,事先他并不知晓此规定,只得借前届毕业同姓“陈泽浦”之名报读艺专,因此无法申请助学金,经济来源全无,幸得同学解囊相助,才得以修完学业。因借名读书无证注册,毕业时未能领得毕业证书,不为一纸文凭读书的他对此并不在意。在艺专除了研习油画外,他还常到国画科教室看同学们画画,听潘天寿、吴茀之、李可染等老师讲授和指点。每天下午泡在学校图书馆里,在研读中国书论、画论和西方美术著作中,对美学也发生了浓厚兴趣。图书馆里有不少外文美术著述(没有中文译本),他便和爱好研究外国美术理论的同学一道在校教导处老师的支持下,专门办了一个翻译英、法、日美术论著的壁报《西画研究》,每半月一期,每期约两万字,一直办到毕业。

他曾回忆在国立艺专学习期间的情况:“我不仅可以学到真正的油画技巧,而且还获得了从古至今的西方绘画艺术的有关知识……感谢我的老师林风眠……他经常告诫我们,务绝虚名,扎扎实实修养自己,用人类的一切美好的艺术成就陶冶自己、充实自己。他的言行,深深地影响了我,我不仅潜心于西画学习,而且增强了对民族传统艺术的关心。我当时虽没有画国画,但我经常与国画系的同学们一道研讨国画,与他们一道上中国美术史课、上书法课。比较强烈的求知欲使我并不满足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我钻到图书馆,研读中国画论、书论。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从而引起了对所学美术等有关美学问题的思考……我对文学、美术、音乐、戏剧都有广泛的爱好……强烈的写作兴趣与美学兴趣一直没离开过我。”〔2〕现存的1945年7月在恩施出版的《沙原文艺》就刊有署名(陈)方既的长篇散文《秋天的远行人》。

1946年,陈方既从国立艺专毕业回到武汉,在一所中学做美术音乐兼任教师,同时在汉口市立民众教育馆艺术部工作〔3〕。业余时间他继续从事小说、散文创作投稿,贴补家用,但因经济条件所限只得放弃油画研习。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后,陈方既相继在武汉市文化馆、市文工团、市文化局艺术科、市美术供应社、市美术工作队、市文联美术部等单位工作;画过连环画、年画、幻灯片;到武钢、国棉等大型工厂驻点辅导过美术创作。1955年,好友、诗人绿原因与胡风有过交往成了错案中的“胡风分子”,他也受株连被审查一年。此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他不断受到冲击。被禁期间,他请监护人员帮他借书学习,研究美术理论,尤其关注当时在全国开展的美学问题大讨论,就此写下几十万字笔记。平反之后,他到新成立的中国美术家协会武汉分会(1956年3月成立,1982年更名为湖北省美术家协会)担任创作研究工作。他利用零散时间,捡起青少年时期搞过的版画,创作了不少作品,参加多届全国版画展和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作品《我们当家做主》曾获全国年画创作三等奖,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文革”爆发后,陈方既随省市直机关下放到崇阳农村当了两年农民,随后被调回武汉市豫剧团任舞美绘景工,历时8年。

1978年,周韶华从湖北郧阳地区调回武汉任湖北省美术院院长,并当选为中国美协武汉分会副主席,兼任秘书长主持工作。他将陈方既调回美协担任主任,主持创作研究部工作。五十余岁的陈方既开始带着大家做一些理论著述工作,同时担任“晴川画会”顾问,参与到画会的理论宣传中。这直接催生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湖北美术理论的勃兴。批评家鲁虹正是在这一时期受到陈方既的赏识调入湖北省美协,开展美术理论研究工作。陈方既主持的会刊《湖北美术通讯》,也成为催生80年代中后期湖北美术理论勃兴的萌芽。鲁虹回忆说:“他(陈方既)在彭德、皮道坚这批理论家还没有成长起来的时候,和同样专门做理论的邵劲之,还有边画边写的周韶华、冯今松等人一起为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前半期的湖北美术理论的发展做了很大贡献。”〔4〕湖北美协还委托陈方既创办了一份《美术理论文稿》,鲁虹参与编辑,一月一本,一年一集。周韶华认为,《美术理论文稿》的创办出版,对1985年元月湖北美协正式创刊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美术理论刊物《美术思潮》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5〕这期间,陈方既发表了一些理论、批评文章,如为周韶华、汤文选、邵声朗、鲁慕迅、冯今松、刘一原等人写画评文章,旗帜鲜明地为这些“不怕失败,锐意探索的新国画家们鼓而歌”。〔6〕

花甲伊始专注书法理论的后半生

触动陈方既从事书法理论研究的开端,是1981年在美协的一天,一位青年带来了武汉大学哲学系刘纲纪教授撰写的《书法美学简论》。陈方既回忆说:“(这本书)并不是推荐我看的,没想到我把书一拿到手,就被吸引住了,读着读着,就有与那些观点论辩的欲望。更没想到,从这天起,我的学术研究精力,包括写作兴趣,竟欲罢不能地转到书法艺术研究这个方面来。”〔7〕

陈方既用半个月时间写了一篇题为《书法美学辨析》的争辩性文章,寄往上海《书法》杂志。半个月后他收到该社通知,邀请他以该文出席是年10月杂志社与中国书法家协会、绍兴市文化局兰亭书会联合在浙江绍兴举办的“中国书学研究交流会”,并做重点发言。随后,他相继在《书法研究》《文艺研究》《朵云》等专业期刊上发表《论书法美的形象性和抽象性》(1982年)、《书法是抽象的造型艺术》(1983年)、《书法艺术创新与书法观念僵化琐议》(1985年)、《〈海岳名言〉反映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点线的美学内涵》(1986年)等书法美学论文,其中有两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1986年10月中国书协在山东烟台召开第二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他被聘为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7年,年近七十的陈方既离休。离休前他是湖北美协创作研究部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书法报》编辑部主任,中国美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湖北分会副主席、湖北省书学研究会副会长。无论是绘画还是书法他都表现出很高的专业素养。具有代表性的版画作品有《我们当家做主》《公社年年好收成》《春》《洪湖岸边》《当年鏖战急》《宣化新雨后》等。湖北省美协张少华评价:他的版画彰显了民族风格,“在中国版画深受西方影响,强调色块对比和‘黑白灰’视觉冲击的建国初期,他却以中国书画的点、线作为基本元素塑造形象,并融合西方版画艺术风格,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湖北省书协主席徐本一评价其书法以汉碑与颜体筑基,追求沉雄刚健、朴拙生涩之美,“强其骨”是其书法创作的核心词。到晚年,他所书手随心运、从心所欲而得天然老苍之趣。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常理,陈方既离休后应该安享晚年,兼或画点画、写写书法,养养生。其学生梁农曾建议他或画国画或搞版画,一来是其本行,二来也有艺术市场。想不到的是,他对学生表态:“我不考虑市场,我要把别人没有搞清楚的事情弄清楚。”就这样,离休后,他对书法理论研究的兴趣愈发不可收拾,放弃了自己钟爱的版画和美术理论而专注于书学理论研究长达三十多个春秋。有记者采访他后感慨地说:“在当代书法界,八十多岁仍然坚持理论思考,且不断有新著问世者,唯方既先生一人而已。”〔8〕

《书法艺术论》,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7月版

确实如此,在这三十多年中,他先后出版了《书法艺术论》《书法技法意识》《书法艺术精神》《书法·美·时代》《书法美学思想史》《书法美辨析》、《陈方既论书法》(四卷本)、《古书论选释》《书理思辨》《书理再思辨》《书法美学问题》等十多部书法理论研究专著和百万余字的书法散论,在全国书法专业报刊发表书学论文近五百篇,形成以书法美学为中心的陈氏理论体系。他的论文先后多次获奖或入选“全国书学讨论会”,在他的著作中可以有针对性地找到关于当代书法问题的参照与解惑,因而被誉为中国当代书法理论界硕大的常青树。2001年,他的论文《论书卷气》获中国书法首届兰亭奖理论奖;2002年,中国书协授予他第二届“德艺双馨会员”称号;2006年,专著《中国书法精神》获第二届兰亭奖理论奖提名奖;2009年,专著《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史》获第三届兰亭奖理论奖二等奖;2012年,专著《书理思辨》获中国文联第八届文艺评论(著作类)特等奖;2013年1月,他获得“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最高奖“终身成就奖”。直至2018年,时年97岁,他仍笔耕不辍。他常言感恩社会、感恩时代,并在生前留下遗嘱捐献遗体给国家做医学研究。

书学为经、美学为纬的书法理论体系

20世纪50年代,国内学界开展的美学问题大讨论,虽然对书法领域暂时尚未触及,却为80年代初书法美学热的兴起起到了铺垫作用。随改革开放大潮而兴起的“书法热”及书法美学论辩,促进了当代书法理论的系统研究。“文革”期间学术研究被迫中断,缺乏深入思考研究,导致书法理论领域出现一些概念性、常识性错误以及对西方文艺理论生吞活剥、机械套用的问题,这促使陈方既等长于思辨的学者主动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书法艺术做更全面深入、更科学系统的思考。

陈方既在中国古代浩瀚的书法著述中爬罗剔抉、精心梳理,并以长期积累的古代哲学思想、文艺理论、美术理论等深厚学养,参照亲身的艺术实践经验,又充分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理论和当代书学研究成果,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书法艺术的现象和本质,对书法美的创造和欣赏,以及书法的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思辨,形成自己独立的书学思想体系,汇为当代书法理论研究领域具有独立学术品格、鲜明思辨风格、深邃书学思想和富有时代特色的理论成果。〔9〕

他的书学思想体系大致可概括为“书学为经,美学为纬”。其以书法美学为对象的研究体系与理论框架的建立,集中体现在2003年出版的四卷本《陈方既论书法》(即《书法综论》《中国书法精神》《书法美学原理》《书学散论》)以及《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史》等一系列理论著述中。

《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史》,人民美术出版社、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1月版

《书法综论》(35万字)收为《陈方既论书法》第一卷。这本书是由其第一本书法理论专著《书法艺术论》(24万字)修改、调整章节而来。《书法艺术论》曾于1989年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分绪论、本体论、语言论、点线论、形式论、书写论、创作论、欣赏论、发展论共九章,属于从哲学、美学、艺术分类学等不同的角度认识书法艺术的性质和特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系统思维的方法对书法的整体观照之作。

1981年陈方既在浙江绍兴“中国书学研究交流会”上的发言,由于时间仓促,准备得并不理想,这促使他继续不断地思考、写作。一方面他在《书法研究》等刊物上继续发表论文,一方面他在着手写作《书法艺术论》。他回忆:大会发言“刺激了我,一方面对传统书法、传统书法理论重作认真地观赏、研读,并带着多年来形成的思想观点去分析发现和感受到的问题。我怀着极大的兴趣,对当时书法美学讨论中已经提出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辨析,以后又有意识地把书法作为一个整体的艺术现象进行总体观照,然后,又把它分解开来,从不同层面,对它的内部结构、对它的相互间的联系,进行剖析。这样就写成了我的第一部专著《书法艺术论》,基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但我注意了从哲学、文化学、心理学、艺术社会学、文艺美学的角度,系统地、多层面地去考察分析问题。我用比较的观点,借各类艺术之为艺术的原因,考察书法,但决不生搬硬套。”〔10〕

《中国书法精神》(29万字)收为《陈方既论书法》第二卷。该著1992年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共14章,后在此基础上修改增删调整扩充为从历史的书法现象考察认识书法精神,讨论了文字、书法产生的现实依据,书法精神的哲学思想基础,中国书法的意象造型精神,以“写”“字”创造书法艺术形象,以精神修养创造精神产品,书法艺术中的辩证精神,书写技法的辩证精神,掌握辩证规律寻求艺术效果,传统的书法功能观,书法美学特性与书法艺术精神,中国书法精神的实质,传统书法精神的负面,弘扬书法精神振兴书法艺术等书法史论问题。他认为,书法艺术深受民族哲学、美学思想的制约和影响,是民族精神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中,许多具有民族特性的艺术可以在书法艺术中找到“根”,为此,他深入剖析了中国书法精神的实质以及书法精神在书法各个层面的渗透作用,对中国书法精神的本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史》(55万字)初名《书法美学思想史》(署名与雷志雄合著),是1987年陈方既应中国书协之邀而撰写,1994年3月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属于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编《中国书学丛书》之一种。2009年1月改书名《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史》(独立署名),由人民美术出版社、河南美术出版社联合出版。是著根据各个书体及其风格变化等分13章详细介绍了先秦到近现代不同时期中国书法美学思想的审美内涵及发展脉络,打破以往的论述方式,以书史为根据,以哲学、美学为支撑,将之置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下论述中国书法美学领域的思想性问题。是书为该研究领域的拓荒之作,被列入高等教育“十一五”全国规划教材,为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推荐用书,对书法教学和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陈方既还编写了与此相关联的《古书论选释》(2册),亦是应中国书协培训中心之邀而撰,作为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辅助教材于2002年出版。

《书法美学原理》(18万字)收入《陈方既论书法》第三卷,该著作前身为《书法美辨析》(共14章,与杨祖武合著,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收入《陈方既论书法》第三卷时,去掉后面三章易名为《书法美学原理》,以“美”“艺术美”“书法艺术美”“汉文字书写的美学意义”“书法的形式与内容”“传统的书法审美标准”“不同时代的审美追求”“风格、境界的审美意义”“对书法气息的审美观照”“几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审美概念”“书法美追求的历史经验和时代取向”为题,对中国书法美学原理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和阐述。

《书法技法意识》(11万字),是1991年春陈方既应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书法学文库》之邀而著,于1992年出版。他在书中开篇即云:“本书主要不是研究书法的各种技法,而是研究存在于书写者头脑里的技法意识,它怎样形成?怎样作用于技法运用?其中有什么规律性的东西?”“技法意识的基本来源有二:一是在书法实践中技法的具体运用效果的体验;二是对古今各种书法技法运用的审美感受和理解。”全书内容列有“技法意识与书法本体”“技法意识与传统哲学意识”“技法意识的继承与发展”等19个部分。

《书学散论》(二十三万余字)为《陈方既论书法》第四卷,主要收入他历年来在报刊及学术会议等发表的论文,内容相对庞杂,包括书法创作、理论研究、刻字艺术、时代精神与时代书风、书事杂谈、书法原理辨析、书家创作解读等七大版块共49篇论文。《论“书卷气”》《隶书的历程》等获奖论文多收入其中。

如同《书学散论》专收单篇论文一样,《书法·美·时代》(15万字,湖北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收18篇)以及《书理思辨》(河南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收35篇)、《书理再思辨》(河南美术出版社2014年版,收26篇)诸著述,或理论探讨提出灼见,或现实观照针砭时弊,都是对其“书学为经,美学为纬”书法理论体系的有力补充,丰富和完善了其书法理论体系。

《书理思辨》,河南美术出版社2012年1月版

朴实思辨、济用匡时的治学方法与品格

纵观陈方既“书学为经,美学为纬”的书法理论研究,可以发现其中有着个性鲜明的治学方法与品格。

1. 突出问题意识,直指核心本质

陈方既踏上书学研究之路本来就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意识贯穿他的治学之路始终。他的文章,常常题目就是问句,诸如“书法何以能成为艺术?”“汉字书写何以能成为艺术?”“书法到底是什么性质的艺术?”“什么是好的书法艺术?”“书法究竟以什么为美丑?”“书法美从何而来?”“书法与现实究竟是什么关系?”“什么是当今书法所要体现的时代精神?”“魏碑的审美价值意义何在?”“行草书是否最能显示作者的情性?”“有独立于实践之外的理论吗?”等,他思考的书法理论问题之多、范围之广,是非常鲜明的。

他曾言:“我是以职业的美术工作者、书法爱好者,遇上了书法美学问题,不由自主地插身进来的。不懂的、未曾思考过的,也不见前人思考或虽曾有人思考我以为不确当、不深入的问题,我都乐于重新思考。”〔11〕

事实上,他的研究紧紧围绕书法问题展开:书法究竟是什么?具有哪些审美特征?与其他艺术比较有哪些共性和个性?它的创作、欣赏有哪些特点、规律和要求?中国历代书法审美是怎样的?书法如何发展?等等。

他对问题的探究直指核心本质。比如“什么是书法”这个问题,他分析了书法艺术的特征,从造型艺术的立场,提出了“书法是抽象的造型艺术”的观点,但认为书法不同于一般抽象画者,只在它恪守汉字书写的规定性,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的使其成为艺术的、取得审美效果的法度要求等。为扣紧这个问题,为了使人确切认识“舍此不是书法”“只有这才是书法”,他认为以汉字为媒体,以书写为手段,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这就是书法。他以“我、要、写、字”四个字来概括书法的艺术构成。无“汉字”不行,不“写”不行,不“要”(即没有创作欲望,情绪)不行,没有“我”(即个人的风格面目)不行。有人认为这是“大白话”,不算理论。他说:“抓住根本,道出原委,怎么不是理论?我就不喜欢那些故弄玄虚、莫知所云的东西。至于书法之美何以产生等等,我决不就事论事,想其当然,老老实实从艺术美、从美是怎么一回事,即从根本原理上寻求认识。”〔12〕

2. 思辨论证精微,注重联系实际

问题促使他思考,擅于思辨、论证精微、注重联系实际则是其治学的又一品格特点。他采用二分法(“两分法”)进行思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又汲取现代系统思维方法;既注意客观把握,又注意微观考察;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以发展的眼光,透过复杂的现象,抓住本质,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细致的科学辨析,力求对研究对象做辩证的、历史的、系统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把握。

他说:“我比较重思辨,愿意对每个问题的方方面面去观照,联系起来考察,又一层一层地剥开挖进去,但我不喜欢空洞的不着边际的议论。我较多地写了些辨析性的文章,这是我阅读别人的文章,引起了思考:他为什么不能说服我?他的失误、片面出在什么地方?应该怎么认识?……我大量的文章是在这样情况下产生的。”〔13〕比如,明朝董其昌提出“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后,成为定论,他则认为,并非只有“宋人尚意”,只是宋朝比较明显而已。书法必须写意(审美),不写意就没书法。“仅靠引经据典望文生义论书不行”,“书学研究中,不能搞形而上学,不能凭狭隘经验想事,要好好研究古人那些话是在什么背景下说的,是针对什么情况说的?讲这些话的目的是什么,意义在哪儿?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但不能被现象迷惑,要抓住事物的本质。”〔14〕

他把书法放到古今中外各类造型艺术的大环境下考察它的存在和发展,提出了书法美并非“由于汉字起源于形象”,“不是书画同源,而是画为书源”,书法并非“毫无形象性可言”,“自然界没有客观自在的美,艺术美不是现实美的反映,艺术美是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的美,书法美不是现实美的反映”,“书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的展示”,“意象”是书法形象的基本特征。书法“意象”是具有生命意义的形象等等非常多的不同寻常的观点。

他的思辨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他经常反思自己的一些观点有没有不足,发表论文时常用化名,以便听取不同意见,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学术观点,所以我们会看到他后续的再版著述中时常会有从结构到内容以及观点等的调整、修订。

3. 观照批判当下、文风朴实简明

陈方既的书法理论研究,不仅关注书法自身本体研究,也十分观照书坛当下。对于书风潮流,多有建立在他的书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批评文字,在批评中讲明道理,是分析式的批评。

比如“什么是书法”这个问题,就是针对当下书法创作中有人写的不是汉字,而是“类汉字”;有的根本不写字,这算不算书法;书法可否这样发展;这样搞有什么意义;书法与抽象画要不要有所区别等现状而提出来的。

他的《书法散论》《书理思辨》《书理再思辨》等文集中收入有《克服浅俗与急躁》(“广西现象”)、《对“流行书风”的看法》《当代书风与傅、刘书法美学思潮》《从对“宁丑毋媚”的理解说到“丑”书大量涌现的现实》《行草书是否最能显示作者的情性》《从“丑书”的观赏说起》《从“剔除记事功能”的书法创新说起》等文章,都是针对当下书坛风潮而作。对丑书等流行书风,他批评说:“我反对这股席卷全国的书风,因为从来没有不经自己的艰苦探索,只随流行的风气涂抹,会有真正的艺术产生?”〔15〕

他的书学研究,无论是书法美学理论研究、书史研究还是书法批评,多是抓住要害,深入浅出,言简意明,文风朴实。他说:“我不喜欢理论腔,也不喜欢引来古今中外许多言词来证明我‘言之有据’。我重事实,重道理。我乐于以朴实的释阐、剖析使读者信服,而不屑于无休止地引经据典以示博学去吓唬读者,也不喜欢以洋腔洋调装模作样去捉弄读者。”〔16〕

他还在《书法》2016年第6期就林语堂《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一文的不足发表题为《时代需要朴实的书法美学研究》的文章,指出当下书法理论落后于实践,应加强理论研究,至为关键是夯实书法美学研究的基础,牢记书法理论治学的根本,首先抓住“艺术是什么?”“书法为什么能成为艺术?”“书法所美的是什么?”等实在的问题,实实在在求解决,不要空对空。他始终呼吁时代需要朴实的书法美学研究。

而今斯人已逝,研究探讨其书学思想,学习其治学方法与品格,无疑是我们对陈方既先生最好的缅怀和纪念。

注释:

〔1〕陈方既生平履历主要据张政军主编《湖北文艺家传略·陈方既》(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49—551页);陈方既(泽浦)《借别人的名字读艺专》(载《烽火艺程——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友回忆录》,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陈方既《我怎样研究起书法理论来的》(载《中国书法》2003年第8期);陈方既《我与书法理论研究》(载《中国书法》2007年第2期)等材料,并根据相关材料订正。

〔2〕〔7〕〔10〕〔11〕〔12〕〔13〕〔16〕陈方既《我怎样研究起书法理论来的》,载《中国书法》2003年第8期。

〔3〕陈芳骥《三年来艺术部之工作》,载1948年《汉口市立民众教育馆复馆三周年纪念特刊》,第13—15页。

〔4〕〔5〕洪镁《美术理论“失语者”陈方既》,载2018年7月29日雅昌艺术网。

〔6〕陈方既《湖北十个人的画》,载中国画研究院编《中国画研究 1》1981年第1期。

〔8〕田耕之《陈方既书学历程探寻》,载《中国书法》2013年第4期,第13页。

〔9〕田耕之《系统的理论思辨深邃的书学思想——陈方既书学思想研究》,载《中国书法》2003年第8期。

〔14〕《陈方既论书法》第三卷《书法美学原理》,华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204页。

〔15〕《陈方既论书法》第四卷《书学散论》,华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页。

陈方既主要论文和著作:

1.《书法是抽象的造型艺术》,载《书法研究》1983年第1期。

2.《论书卷气》,载《书法研究》2000年第3期。

3.《“丑书”论辨》,载《第二届全国书法教学论文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4.《汉字书写何以能成为艺术》,载《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4月版。

5.《书法艺术论》,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9年7月版。

6.《书法技法意识》,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年9月版。

7.《中国书法精神》,湖北美术出版社1992年9月版。

8.《书法美学思想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3月版。

9.《陈方既论书法》(四卷本),华文出版社2003年5月版。

10.《书理思辨》《书理再思辨》,河南美术出版社2012年1月版、2014年10月版。

彭飞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研究生导师,岭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0年第11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