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野秘密行军,突遭蒋军轰炸,粟裕猛然大悟:那个排长有问题

粟裕大将戎马一生,每次遇敌都能转危为安,逆转乾坤:但是,在1947年发生的坦埠遇险,恐怕是他一生中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在这次战役中,不止粟裕本人的指挥部险些遭到敌军有针对性的空袭,就连陈毅夫妇的藏身所在地都暴露在了国民党空军的打击范围内。要知道,我军指挥所的地址在战场对峙时为军事机密,国民党空军又是如何知晓这一情况的?粟裕又是如何带领军队,走出险境的?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还请各位帮忙“长按2秒点赞按钮”来个强烈点赞。并且“关注”一下,以后常来,不迷路。

(孟良崮战役)

陈粟大军秘密行军,剿灭汤恩伯兵团在此一役

1947年5月,急于在内战中求胜的蒋介石因兵力的愈发窘迫,改变了在全国的兵力布置态势:由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转变为向“陕北”和“山东”两大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在陕北解放区,胡宗南调集共计23万大军向我军2万战士扑来;而在山东解放区,由顾祝同、张灵甫调集的整编74师、整编83师19旅57团,共计45万人参战,兵峰直指华东野战军。

国民党的此次军事行动带给我军的压力,不仅在于其强大的兵力攻势,更在于其吸取了在1947年2月爆发的莱芜战役中的军事经验。此番军事部署由蒋介石的亲信顾祝同亲自主持,在军事行动前,顾祝同明确提出:“国军要吸取此前莱芜等战役的分兵前进,孤军深入而遭围歼的经验教训,要求各个兵团之间相互抱团,齐头并进。”在经过蒋介石的同意后,顾祝同将张灵甫整编73师、胡琏整编11师和邱清泉整编第5军分别编入汤恩伯、王敬久、欧震三人分别带领的兵团当中,共同进军,对抗华野。

(顾祝同)

而国民党的此番军事部署,也带给了当时的华野莫大的压力:为了暂避敌军锋芒,华野只好计划撤至山东解放区内的沂蒙山一线——可如果敌人一直坚持执行齐头并进的军事行动准则,那么我军不仅很难再打出像莱芜那样因分割包围而打出来的歼灭战,处境也将在敌军如铁桶般的包围下而变得越来越危险。正当华东野战军举棋不定之际,军委传来急电:“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处置甚妥。只要有耐心,总有歼敌机会。”而在第一份急电发出后的第二天,军委便又追加了一份电报,强调:不要心急,不要分兵,只要我们的主力在手上,就还是会议歼敌的机会。而这给予了当时的华野莫大的鼓励。

而粟裕则对当时军委的判断持有认可态度,因为经过和国民党军队的多年作战,他深知国军虽然一时间能因上级命令和共同利益而变成铁板一块,但因部队缺乏信仰,构成人员鱼龙混杂,所以能够坚持抱团一时,但不能坚持抱团一世。只要敌军麻痹大意,那么我军依然有能够歼敌制胜的机会——当时,毛主席正领导解放军在陕北和胡宗南兜圈子,而陈毅、粟裕则同样带领华野和敌人在沂蒙山一带“耍起了龙灯”。粟裕认为,只要我军在沂蒙山长期与敌进行周旋,那么敌军就会有的胖子变成瘦子,瘦子变成皮包骨,等敌军前进步调不一时,再歼灭敌军就容易很多了。

(大将粟裕)

而事实也正如粟裕所料,在沂蒙山和敌军周旋不久,一些没有吃过山区作战之苦的国民党军队便逐渐出现起士气低沉,行军涣散的迹象。但是,也有一部分国民党军队见同行的友军走不动路,而自己则显得愈发神气起来:汤恩伯兵团中的第7军和第48师便是其中的一支“骄兵”,这两支部队出原出自李宗仁、白崇禧桂系军阀,都是桂系当中的“王牌”,之前也打过一些胜仗,见友军走不动路了,他们自然也就不把同行的国民党军放在眼里,于是便抱着“抢功劳”的心态孤军深入至沂水一线,成为了号称“齐头并进”国军作战部队中的“突出部分”。

粟裕见敌已有分兵迹象,便大喜过望地命令华野秘密潜行至沂水一带,对桂系第7军和第48师予以痛击,虽然不能够保证完全消灭汤恩伯兵团,但打掉这两个汤恩伯兵团中的劲旅,足以让汤恩伯兵团元气大伤,不敢小觑我军。

(汤恩伯)

但正当华野准备摩拳擦掌,大干一场的时候,一场巨大的危机却忽然降临,改变了陈毅、粟裕二人原有的作战计划。

行军途中坦埠遇险,陈毅夫妇险遭轰炸

1947年4月3日,陈毅、粟裕等一批山东解放区领导班子抵达临近沂水一带的坦埠镇周村前线指挥所,领导班子们正准备开展关于攻打汤恩伯兵团的工作之际,国军飞机的隆鸣声便响彻在了指挥所的上空——一时间,指挥所附近炮火连天,飞机投掷下的炸弹如雨点般地落下,这让陈毅、粟裕等一批干部为此大为震惊。

陈毅、粟裕二人均是我党内身经百战的老将,对于生死他们早已置之度外,一次突如其来的空袭对他们而言或许算不了什么,但是比这次空袭更可怕的是:敌军很有可能知道了我军的行动方向,因此才会做出针对指挥部这样如此具有精确性的轰炸!这才是让陈毅和粟裕为之感到震惊的重要理由,要知道歼灭国军第7军和第48师的军事行动,完全是处于保密的,在整个行军过程中,陈毅、粟裕不仅要求行军人员“昼伏夜行,人衔枚,马摘辔”,而且能用口令和纸笔传达的军事行动命令,就绝对不会用电台来传输。

(国民党空军)

于是,陈毅、和粟裕下令严查当时的军中情报沟通情况,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走漏了风声。最终当时华东野战军内的情报人员给出了两个判断——据最新情报显示,国民党近期进口了一批美式的电台破译装备,我军行踪泄露可能是国军使用美式电台破译所致;而另一种可能是,我军内部出现了奸细。

虽然当时陈毅、粟裕等暂时不能确定究竟是哪一种情况导致了我军行踪的暴露,但还是做出了保障指挥部不被敌军有针对性空袭的决策。经过两个人的商讨,二人最终决定:将华野当时的主要领导人分开安置,这样的话即便是因敌军空袭出现不测,也能够保障有一个指挥人员挑起大梁,维持华野的正常战斗。最终经过会议决定,当时的华野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率一纵、三纵、十纵组成西线兵团,分兵向西进攻泰安,这样既能保证华野指挥中心的安全,也能够分散敌军的兵力——这是当时华野为数不多一次陷入被动的经历。

(陈毅和粟裕)

而事实上也正如陈毅和粟裕所料,当时华东野战军的具体行军路线,确实在国民党军队那里已经暴露,当时接到华东野战军指挥部具体所在位置的,是国民党的空军副司令王叔铭。在获得情报的第一时间,王叔铭便下令国民党的空军部队开展对华东野战军指挥所有针对性的轰炸,并将“战果”第一时间汇报给了蒋介石。同时,在山东作战的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也发来电报向蒋介石“邀功”,声称陈毅、粟裕所在的指挥部遭到了国军的重点轰炸,陈毅、粟裕二人将必死无疑。为此蒋介石还在日记中写道:“陈毅上月十五日在胶济路周村附近被我空军击毙,当不子虚,不久必可证实其毋妄也。”足以见国军空军部队的狂妄。

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场空袭对于华东野战军乃至山东解放区来说都是颇为严重的。当时和陈毅、粟裕一起在坦埠镇周村的,还有他们各自的爱人张茜、楚青,谭震林、陈士榘等领导干部当时也在此地。在国军空军对此进行轰炸时,幸亏华东野战军有着随时挖防空洞的习惯,才使得当时一批领导班子逃过一劫。如果国民党军队在此空袭我军指挥部的阴谋真的得逞,那么华野的历史进程恐怕将和今日大有不同。

粟裕一道命令让华野脱险,国军74师吃了苦头

在做出对指挥所干部人员的调动后,陈毅、粟裕二人一直对指挥所遭到空袭一事心有余悸,一直在想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华野从未失手的秘密行军走漏了风声。一日,再三思虑细节的粟裕忽然恍然大悟,急忙命令周围的士兵:“快给我抓来那几天74师俘虏的国军排长!”在经过我军调查后,粟裕口中那名“国军74师的排长”果然在我军中不见了踪影,而我军指挥所的情报泄露,很可能与此有关。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后来据粟裕、王德志等人的回忆称,原来在莱芜战役和国军74师交手后,我军成功俘虏了一名来自国军的排长。一般来讲,我军实行的是“俘虏优待”原则,既让他们吃饱穿暖,也会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让得到感化后的他们投靠我军,参与到解放战争的事业当中。而对于不想再打仗的士兵,也会给予他们赶路的干粮,让他们只留下武器,回乡后不要再和国民党为伍——可以说,我军对待俘虏的政策是相当开明的,但也正是因为这一份开明,才被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

(粟裕)

当时,这名国军排长在得到我军的“优待”之后,表示自己要“痛改前非”,参与到我军的解放事业中。而粟裕在视察俘虏待遇工作时,也注意到了这名“痛改前非”的排长,于是便将他留在了指挥所附近工作,却不料这名俘虏“痛改前非”是假,找机会逃跑是真。而在遭遇坦埠的空袭后,粟裕意识到很有可能就是此人泄露了我军秘密行军的风声。随后,粟裕将自己的疏忽告诉了陈毅,陈毅一面大骂这名国军士兵的执迷不悟,一面也作出了自我批评:认为从此以后,华野要做更加严格的俘虏思想教育。

而经历过这个教训以后,粟裕便下了一道“死命令”:从今以后,再俘虏到国军74师的士兵,一律要严加看管,进行教育,不得放回。事实上,粟裕的担心也是有道理的——除了坦埠的这次遇险外,经过多次和74师的交手,粟裕也愈发意识到了国民党这支“王牌军队”的意志力,因此才会格外注意来自第74师的俘虏。而粟裕的这道“死命令”下达以后,我军内因俘虏逃跑而产生的情报泄露问题也就越来越少了,从而保障了华野后续工作的开展。

(粟裕)

战场的机遇是瞬息万变的,一个细节往往就能决定成千上万人的生死存亡,而粟裕正是抓住了这一细节,才使得坦埠的教训没有在我军后来的历史中重演,而粟裕此举不仅仅是为了保障指挥所干部们的生命安危,也更是为了千万战士着想。从细节出发,关键时刻把握战机或许正是粟裕在战场上屡战屡胜的真正原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