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仿“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将高耗能人士的习惯总结如下

习惯一:喜欢迟到,并总能为自己的迟到找出理由。通常高耗能人士不会准时出席会议,他们要在众目睽睽之下进入会议室,这是他们“凸现”自己的一种办法。如果你问他为什么不守时,多数时候他会带着孩童般无辜的表情告诉你他多么不想迟到,但是因为××事情不能不迟到。言外之意,他迟到是因为他这个人太好了,不是割舍不下亲情,就是不能拒绝帮助他人,或者就是他要尊重自己的生物钟。为了表示他对会议的重视,高耗能人士通常会提出自己的问题,而那个问题八成刚刚讨论完,人们不得不为他重新说一遍。习惯二:遇到不顺心的事,立刻把自己放到受害者的位置上,让别人为自己的不爽买单。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麻烦,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高耗能人士有一个绝招,就是在遇到麻烦时迅速把自己放到受害者的位置上,制造一种让别人内疚的情境,逼迫你承认是自己伤害了他。明明某个事情是他自己忘记了,却要质问你为什么不提醒他;明明是他期望过高落了空,却要谴责别人对自己不公平;明明是自己实力不够,却要指责别人嫉妒自己。总之,他的不顺、不爽,都是别人害的,他不需要负一点点责任。他有本事在转瞬之间,把自己的懊悔、沮丧、挫败,变成飞刀利刃甩向他人。习惯三:善于负向联想,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高耗能人士在遇到矛盾冲突时,大脑总是极为活跃,由事到人,由今到昔,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一块石头激起一片狂涛,一双翅膀掀起一场风暴,不搞个七荤八素、五色杂陈,绝不会收场。他可以从一个简单的不同意见中,看到阴暗心理、卑鄙计谋、明枪暗箭、办公室政治、官场绞杀、商战陷阱,本来很容易解决的事情,在他搅起的一片混乱中被打成死结。习惯四:缺乏界限感和分寸感。通常在刚刚接触阶段,高耗能人士会给人们留下不错的印象,比如聪明伶俐、待人热情等等。但是,交往距离一旦由远及近,很快就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因为高耗能人士与人交往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缺乏界限感和分寸感,只要自己有需要、有意愿,就可以不分时间和场合地去说去做,根本不顾及他人感受。他们的行为不是令领导难堪、异性尴尬,就是让同事为难、朋友蒙羞,甚至吓跑客户,气走合作者,自己还视之为“坦诚”、“真实”、“不虚伪”、“坚持原则”、“追求真理”。习惯五:喜欢对别人提要求,却不允许别人对他提要求。高耗能人士因为有点小才华,通常自视甚高,认为自己就是标准。如果你要对他们的产品、作品进行加工或审核,他们一定会亲自到场,名为“随时沟通”,实乃暗自监工。与别人合作的时候,他们的权利意识比任何人都强,而从别人或组织中获取资源的时候,他们又会当仁不让。他们要求别人为自己创造条件,却憎恨别人或组织对他提要求。他们可以敏锐地看到别人或组织的毛病,却绝不会反思自身。习惯六:虽然承诺在先,但在关键时刻总会出状况,是组织中的“不确定因素”。为了实现目标,任何组织都会有自己的工作计划、工作流程和工作秩序,然而对高耗能人士来说,这一切都要根据我的感觉、我的需要、我的利益来调整。高兴的时候,干活不在话下;一不高兴了,立马就用“我不干了”相威胁,不管工作是怎样安排的,也不管自己是否承诺在先。他们的反复无常和“随机应变”,使组织运行的可控性大为降低。这个“变数”的存在,使组织也要随时准备支付更高的成本。习惯七:当陷入困境时,立即退化为儿童,需要大剂量的陪伴和安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高耗能人士因为以上种种习惯,在职场上早晚会陷入困境,在生活上也常痛苦不堪。一旦麻烦来临,他们就变得可怜兮兮,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身边的人,不管其是不是适合的对象,只要逮住就不放手,抱怨、倾诉、寻求安慰,涕泪横流,通宵达旦,直到对方忍无可忍,逃之夭夭。高耗能人士对自己的这些习惯大都并不觉察,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反省自我。一旦与他人或组织发生摩擦,他们都会天真地认为问题不在自己,感到自己很无辜,很委屈,环顾四周,人心叵测、社会黑暗、命运不公,只有他才是正确的。或许我们需要先放下评价,探索一下高耗能人士是怎样炼成的。高耗能人士最核心的特质就是自我中心,不能顾及他人感受,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感受和思考。他们缺乏的正是“情感智力”的核心:同感能力。同感能力的缺乏可能源于两种情况:一种是从小被父母——生命中的最重要他人——冷落、拒绝、否定和伤害,这使得儿童无法建立起安全感,产生对他人的信任。为了保护自己,他们会在自我和他人之间筑起一道看不见的墙。但这道墙在提供保护的同时也造成隔绝,使他无法与他人建立情感上的联结,体察别人的感受和需要,学习相处之道。另一种情况可能是从小被父母过度宠爱,他们所有的需要,甚至是不合理的需要都可以随时得到满足,他们用不着去考虑别人、感受别人,也就无从发展起与他人同感、合作的能力。不论是自我保护型的还是自我放纵型的高耗能人士,如果不能穿透他们的自我和世界之间这道看不见的墙,都注定会痛苦和孤独,因为人是在“人”中生存的,每个人都需要从他人和群体中获得生存资源与情感力量。如果在人际互动中,一个人常常是伤害性、破坏性的,支持与温暖也就会越离越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