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爱?80年代农村青年是如何从认识到结婚的

我今年四十多了,有人说这年龄谈爱太老,谈死太早,我们这一辈人自然是没什么好说的。

但是,我的思绪却飘回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年代,我们农村的婚嫁风俗还是很值得回味的。

那一代到了谈婚论嫁年龄的年轻人,正是货真价实的“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大概60年代出生,年龄比我们大十几岁吧,不能说是比我们大一辈,大半辈比较合适。

在那个年代,两个年轻人要走在一起,自由恋爱是极少的。两个年轻人要是敢在马路上勾肩搭背,卿卿我我,会被路人围观,指指点点的。人民群众一致认为,这两人生活作风不好,是“水老倌”,“臭流氓”。

青年男子看上了某个女子,要是敢上前大胆把妹,女的满脸通红一声尖叫,这男的就会被围殴成猪头。年轻女子看上了某个帅哥,要是敢主动表白,那更不得了,众人议论纷纷,这女子是“花痴”,莫非精神病发作了?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也不能自己去求。那该怎么办?农村中一个重要的职业出现了,媒人。

比起现在乱七八糟的婚恋平台,过去的媒人可要负责任得多,也真实得多。一般的青年男女都是通过媒人,才走完从认识到结婚的全过程的。

提出求偶要求的一般都是男方,男大当婚。在农村,单身汉是被人看不起的。

男方的父母一般先找到媒人,说:“我家的伢子马上20岁了,长的也不丑,还读过初中,人又勤快,老实,看下能不能帮找个婆娘?”历来男多女少,男方也不敢对女方提太多要求,只是说几句重点,要求女方不能懒,不能脾气不好等等。

媒人接到找个项目(任务)后,就开始在十里八乡开始的物色合适的对象。当找到合适的女青年以后, 媒婆就开始上门游说了。

“隔壁乡某某村有个好后生啊,长得又高大又标致,读过蛮多书,家里条件又好,我看你家的女儿要是能嫁过去,就享福了。”媒人无形中又把男方的优势条件放大了几分,至于不利条件就避而不谈了。

女方家被说的心动了,答应让两个年轻人见一面。媒婆乐坏了,忙不迭跑到男方那里,开始表功。

“你家的事情,我可一直当最紧要大事来做,跑遍了十里八乡,终于给你家后生找了个好妹子”。媒婆喝口这家人端上来的,放了白糖的茶,润了润喉咙,又开始眉飞色舞。“我帮你家找的这个妹子啊,长的好啊,十里八乡都难找,多亏我能说会道,他家才同意见一面。”

双方约定在赶集的那一天见面。在集市上,两位精心打扮的年轻人远远见着了。那时候人们都矜持,只能远远地偷偷打量对方,却不敢靠近说话。媒婆这时候就辛苦了,一会跑到男方这边,对男青年说,“就是那个穿粉红衣服的妹子,长的好看吧”。一会跑到女方那边耳语:“就是穿皮鞋那个后生了,很憨厚老实的那个。”

如果,双方觉得还满意,就开始下一步。女方到男方家里实地考察,我们的方言叫做“看档”,意思是看一下男方家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家庭成员构成。这个步骤,主要是担心女方嫁过去挨穷受苦,或者受气。

这一天,男方家所有人穿戴一新,抖擞精神迎接女方考察团的到来。男方父母非常殷勤地带着女方家庭成员,房前屋后,鱼塘,水田,自留地都转转,热情介绍了自家优良的投资环境,热情回答女方的提问,并表达了欢迎对方女儿下嫁的热切愿望。

而这时候,两个青年男女终于可以单独说会话了,但还是很矜持,细声细气地不着边际地聊着。

到了吃饭时间,男方殷勤款待,在愉快的酒宴上,两家达成了合作的初步意向。走到这一步,意思是这两个年轻人的婚事,真正立项了。

从这一天起,男女双方的家庭建立了一种准亲家关系。过年过节,男方也要去女方家送节礼,两个年轻人也可以自由走动了。

这个过程不会太长,在男女双方的交往过程中,沟通和了解进一步加深。如果觉得合适,双方就开始选结婚的良辰吉日,并准备去领结婚证了。

但是也有一种意外,就是有一方突然悔婚,一般是以女方家悔婚居多,毕竟男多女少,女儿不愁嫁。如果是这样,事情就有点麻烦了。男方自然不肯咽下这吭气,会把媒人找来,两家人坐在一起算账。男方会把两个年轻人从认识起,男方为女方花的钱,包括彩礼,送的节礼,甚至买的衣服都折算成钱,一五一十算清楚,要女方偿还。

算这种帐是很伤感情的,但是两家既然走不到一起,就没想过以后还打交道了,这也是当时农村穷造成的一种局面吧。

如果两个年轻人顺利走向结婚了,那是皆大欢喜的局面。男方给了女方家彩礼,双方领了结婚证,就大事已定,只等喝喜酒了。

在农村,最热闹的是两件事情,一件是办喜事,另一件是办丧事。这两件事情都用得着唢呐,难怪人们常说:唢呐,唢呐,乐器之王,不是升天,就是拜堂。

在婚礼前一天,男方派出了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向女方家奔去。迎亲队伍可不是空手而去,而是抬着成扇的猪肉,几百斤鲜鱼,这些是给女方家办嫁女宴用的,所以上面都贴着喜庆的红纸,一路浩浩荡荡,喜气洋洋向女方家进发。

到了女方家,卸下鱼肉,吃完女方家的嫁女宴,迎亲队伍又抬着女方的嫁妆,喜气洋洋往回走。这些嫁妆包括,箱子、柜子、床上用品,甚至锅碗瓢盆等日用品,这也是女方为了补偿男方彩礼钱的一种回报吧,嫁妆越多,说明女方家越重视女儿以后的幸福。

新娘自然也走在队伍中,在伴娘的搀扶下,向父母告别。当然,新娘要嚎啕大哭,以表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和依依不舍之情。当然,一般情况下,只要走出父母的视线,新娘立马不哭了,估计心里在乐呢。

迎亲队伍到了男方家里,先是安排拜堂,然后吃喜宴,闹洞房,这些全国各地都差不多,我就不说了。

上面写的时期,大概就是三十多年前,一对青年男女从素不相识到结婚的过程吧,那时候,人们没有太多海誓山盟,没有浪漫的花前月下,夫妻的感情反而真实而稳定。对比今天,这种简单的爱情和婚姻,确实让人唏嘘不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