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上斜街
老北京的故事(七五七)上斜街
上斜街在西城区,东起宣武门外大街,在达智桥胡同北;西至下斜街北头,和三庙街相对,是一条东西走向的窄街,还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宽街从中间穿过,因是河流故道,不直而得名。北京的大街小巷两头都有牌子,胡同是红色牌子写白字,这条胡同与众不同,西头牌子钉在墙上,东头的牌子雕刻在地上,还不是胡同中间,而是靠南边的商店门口。许多路过的人都找不着,只好一遍又一遍的问商店。
明朝上斜街曾称西斜街。清代分上下斜街。上斜街又分上斜胡同,路面较宽,西高东低。早年为河流故道。在上斜街一带,还有不少会馆,比如四川会馆、番禺会馆、东莞会馆等,这些会馆曾有不少历史名人居住,数百年来,形成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与北京城的胡同街道不一样,这是一条延绵向西倾斜走向的街道,这在北京城如棋盘式规整街道中,是非常少见的。上斜街路面不宽,西高东低,早年街道是沿着不直的南护城河走向,故为斜街。明朝时曾称西斜街,清代称为上下斜街。如今,漫步上斜街,数百年的胡同历史风云扑面而来。
这条街上有座三忠祠,据《京师坊巷志稿》和《畿辅通志》记载,宣武门外上斜街,北有山右三忠祠,是明代天启四年(1624)敕建。三忠祠祭祀的是三位山西抗清官员:沁水张铨、襄陵高邦佐、大同何廷櫆,故名山右三忠祠(山右即山西省)。清乾隆年间重修,道光时辟为山西会馆。该街广东番禺会馆是清代爱国诗人龚自珍和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住处。东莞新馆是清初年羹尧生活过的地方。这条街上36号的北京市第二〇四中学原来是河南会馆。这里还有清诗人查慎行、王楼村、顾嗣立以及民族英雄林则徐故居。明清时这里北临护城河是观看洗象的最佳处。
《钦定日下旧闻考》记载:“山右三忠祠在上斜街,堂三楹,中楹像祀三忠,左右楹木主祀从祀者,左为旧祀明二十人,右为新祀本朝六十四人,凡所新祀,先后以时不以爵。”如此以牺牲时间祭祀而不是以爵位高低来排位,在当时实属罕见。
山右三忠祠高高的台阶之上,是一座三进院落。从高大的祠堂门走入是正院,迎面是高大雄伟的主建筑,两侧是配殿,后院也是殿堂,但后殿高度比主殿低了一些,两侧也是高度更低一些的配殿。
清乾隆年间此处重建,道光时,三忠祠逐渐萧条,一度辟为山西会馆。1905年在三忠祠办成山西中学堂,后又改为三忠小学,1952年后为上斜街第二小学的北部校区,1964年独立为上斜街第三小学。后因街上只有这一所小学,1999年7月13日挂牌北京市宣武区上斜街小学,2015年并入北京康乐里小学,成为康乐里小学的低年级学区。
一条大街,历史悠长,亲历探究,方知端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