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吴式37式与“按窍运身”的反思及启示在...
在吴式太极拳北派中,王培生先生是一位极具创造性的大师,最著名的是创编了吴式37式及提出并实践“按窍运身”的理论。
从人们习练太极拳的心理来看,希望通过更简单的动作而能掌握太极拳的精髓,王培生顺应了初学者的心声,将吴式老架83式简编为37式,从问世以来的推广效果看,这是一次极其成功的尝试。
与吴式37式相比,王培生提出的“按窍运身”理论却是另一种处境。该理论还没来得及完善就几乎夭折了。
从王培生本人及少数弟子的实践来看,“按窍运身”是可行的、有效的。王本人是中医,有经络穴位等中医理论基础,这里要注意,他是练出内劲之后,将拳与中医做的一个结合,创出的“按窍运身”理论,而不是用“按窍运身”的方法练出的内劲。这是巧合还是有其必然联系呢?
这里首先要明确,内气、经络、穴位、心意等都属于阳体,所以,“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按窍运身”都是讲的阳体功能,或者说都是训练的阳体。
其次,“按窍运身”不管是一个穴位还是多个穴位,其实质是阳动。这是符合阴静阳动的阴阳理论的。
那么,既有效又合理的新理论为什么没能推广开呢?因为它违背了练拳人的心理而使人产生了畏难情绪进而拒绝。经络穴位是专业知识,并不是被一般人普遍掌握的,要用“按窍运身”还得先了解、记住穴位,而且具体运用时更复杂。这是额外增加的难度,是很多人并不情愿的。尽管如此,“按窍运身”理论仍然有重大价值,它对我们探索太极拳奥秘起着大作用。
把穴位看作“点”,“按窍运身”就是点动,找不着穴位,阳体上任何点行不行呢?我实践的结果是,不但行还好得很。杨式的“点击术”就是明证。
点动是把阳动具体化、可操作化了。点动既可以是一个点做涨缩、旋转等,也可以是几个点之间相互运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