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愚书论】蕴藻含章,舒卷有方,文房四宝之纸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也是书法发展成为一种艺术的重要条件,中国古代最初的书写材料并不是纸,而是竹、木或缣帛,但都不够经济和方便,而书写携带方便,便于收藏且造价低廉的纸便因着这种需求应运而生了。
从出土文物可知,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原始纸的出现,东汉蔡伦对造纸术进行了大幅改进,促进了纸张的普及,纸张为书法提供了便利的练习和书写材料,东汉末期书法艺术的繁荣是与纸张的普及分不开的。从汉直到唐,麻纸始终是主流,但东汉时就已出现了皮纸。
两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水平更加进步,表现在质地更加细密洁白,更为轻薄,时人有诗赞之“皎白犹霜雪,方正若步棋。”而左思作《三都赋》,众人竞相传写使得洛阳纸贵,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纸张的使用已经较为普及,东晋以后墓葬出土便已只有纸而不再有简牍,但该时期的纸幅仍然较小,较大的纸张也不过长50厘米,宽25厘米左右,故绘画仍用缣帛。
当时还出现了各种染色纸,以黄纸最为流行,黄纸为黄檗染成,有防蛀、护目、便于以雌黄进行修改等多种优点,此外还出现了一种加入水苔的艺术加工纸——侧理纸。
隋唐五代时期,纸制品进一步普及于民间日常生活之中,纸幅变大,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使得纸张消耗量大增,造纸原料更为广泛,但仍以麻纸为主,竹纸开始出现,藤纸亦繁盛一时,以致古藤几被斩尽,当时有名的薛涛笺则以芙蓉皮和芙蓉汁制成。
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施胶等对原纸再加工的技术,唐时将原纸称为生纸,进一步加工的纸称为熟纸,熟纸经填粉、加蜡、施胶等各种工艺,表面更光滑,不致走墨晕染。唐代加工纸种类繁多,不一而足,有花纹图案的砑花纸,另有将之前的黄纸再加蜡处理成为名贵的硬黄纸,甚至有将金银粉涂在纸上的奢侈纸品。
五代时期,南唐以楮树皮为原料的澄心堂纸为“一时之甲”,北宋时大被推崇,至清代仍有仿制,据说《淳化阁帖》和李公麟作画即用此纸。
宋代纸幅之大可达十余米,而随着印刷术的进步,用纸量进一步增加,皮纸技术更加成熟,成为主流,造纸原料扩展到整个植物茎秆,同时竹纸崛起,竹纸原料廉价,但保存性稍差。还出现了麦茎、稻杆造纸,但质量较差,不能作书画之用。宋元时期书画及刻本书主要用楮皮、桑皮纸。还出现了混合原料纸以及重复利用的再生纸。
明清时对于造纸技术有了明确而系统的记载,竹纸产量居首,皮纸多用于书画印刷,有名的宣纸即是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宣纸主要产于安徽泾县,旧属宣州府,故称宣纸,宣纸洁白柔韧,吸墨性强,表面平滑,耐腐耐蛀。宣纸技术于明末达到成熟,故清代诸多书法家大都用宣纸作字作画,这使得宣纸业空前发展,宣纸制造原料也大致固定为青檀皮与稻草搭配。宣纸分为生宣、熟宣,生宣为普通生产,未经任何进一步的处理,吸墨性强,适合泼墨写意,能充分体现出墨的层次和韵味;熟宣是在生宣上加一层胶矾,吸水性变弱,适宜于工笔画。
参考书目:齐儆《中国的文房四宝》
大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