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峰:我的前半生(5)

第一章

05砍柴卖柴  初遇革命

1947年深秋,人民解放战争正打得非常激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打败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进攻,使解放区的面积越来越大。在新的革命形势鼓舞下,桐城县鲁谼山武工队也正在积极同国民党军队作战。鲁谼山武工队属新四军第四支队,当时支队司令员和武工队长分别由高敬庭和鲍红才担任。武工队一般是白天休息,夜晚活动,来配合无为县大队共同与国民党地方武装进行战斗。

鲁谼山的深秋开始变冷。稻谷已经颗粒归仓;山芋也已放进了地窖。经霜的白菜业已变枯了,漫山的荒草已枯黄。栗树已发黄,枣子已经红透。山上的许多树木举着没有叶子的枝桠,显得有点瑟缩;鲁王河边的柳树开始落叶,不再有往日婀娜的体态。只有山上的松树还是那样青青的,真是“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早晨,霜色洁白。这个时候,大部分农民都会上山砍柴,他们把砍来的柴挑到城里去卖,用卖柴的钱再买回洋油(即煤油)和食盐以及其它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农民上山砍柴形成了深秋鲁谼的一道风景线。

徐家人多,徐成贤上有老母亲倪氏,下有两个孩子徐光华、徐云珍,还有妻子方志英,家庭收入无法满足需要,生活非常困难,所以徐成贤必须砍柴卖柴,赚点钱贴补家用。1947年深秋的一天,徐成贤也同大家一样上山砍柴。第二天早晨五点钟左右,徐成贤挑着一担松树马柴(对已砍的松树,用锯割断,再用斧头劈开,晒干,捆好,称之为马柴)到城里卖去。徐成贤个头一米七左右,年龄二十八岁,干瘦的脸庞显示出农民的本色。肩上一条大扁担挑着一百多斤马柴,担子上还挂着小铁桶、小布袋、小竹篮。小铁桶盛洋油(煤油),布袋装盐,竹篮是用来放布袋的。鲁谼到县城约30华里,徐成贤挑着一百多斤担子想走得更快一点,希望尽早到城里。尽管他年轻,但是百十斤重的担子还是压得他汗流浃背。

秋冬之际,桐城的柴市在县城的东门大桥。那天徐成贤赶到集市时已经八点多。八九点时,柴火一般很难卖上好价钱,因为买家往往会选来选去的,而卖家自然也就是等,看看市场行情。上午,徐成贤的柴没有卖出去;中午,他买了两个包子充饥;下午,还是等,一直等到四点多钟,行情仍然没有看好。徐成贤如果今天再不把柴火卖掉,就没有钱买洋油和食盐。等下去已经也没有多大意义,再不卖柴,连回家都成问题,因为天黑走路很危险。大约在五点钟光景,尽管价钱不好,徐成贤还是把柴卖了。他购买了一些洋油、盐以及其它一些日用品,便立刻回家。他还没有走出县城,突然遇到了熟人杨青海。杨说:

“老徐,回家吗?”

“柴已卖掉了,正准备回家。”徐成贤答道。

“我也回家,我们一起走。”杨说。

徐成贤很爽快地答应了,因为天快黑了,多一个熟人一起走路,就多了一份安全。这个杨青海出身大户人家,住在杨畈甲。他个子一米六五左右,身穿长袍,头戴礼帽,手提竹篮,看上去并不像大户人家公子,倒像个有钱人家的老管家,或者像个甲长、小头头。徐成贤和杨青海结伴而行,边谈边走,走了约莫两个小时。这时,太阳早已沉落到山后,而他们二人已经走进了鲁谼山区。山区,太阳一落天就黑。从张湾村到马屁股山脚,这几里路上都无人家。山上松树浓密,河边柳树成林,四周阴黑森森的。有人说这里曾经闹过“鬼”,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鬼,只是马鞍山上的碎石经常掉下来;这一带夜晚经常有野狼、野猪出没。但不管怎样,总是使人感到害怕。

马鞍山的马屁股和观音庙相距约500米,是进入鲁谼的必经之地。如果说整个鲁谼地区是一只大口袋的话,那么这里就是袋口。此处地势险要,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因此,这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此时,这里已经被新四军武工队占领,国民党军队再也不敢轻易进入鲁谼山区。正当徐成贤与杨青海为走近家门口而庆兴的时候,马鞍山脚的河边突然出现了四名新四军武工队队员。他们手里举着枪,大声喊道:

“举起手来!”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四支枪,徐成贤、杨青海二人惊呆了。

“我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找我们有什么事?”徐成贤边回答边同杨青海一道慢慢举起手来。当徐成贤发现这些人是新四军武工队时,他的心一下就放了下来。他知道新四军武工队是老百姓的军队。这时,有一个武工队队员说:

“请你们跟我们走一趟。”

“到什么地方去?”徐成贤问。

“到河对面的观音庙,我们首长找你们有事。”武工队员直截了当地说。

就这样,徐成贤和杨青海跟着武工队员走向了观音庙。

天下的庙门都是朝南开的,可是这里的观音庙却坐东朝西,庙总共有三进房子:前一进接待供香客;后两进是菩萨坐堂,供香客烧香拜佛。武工队队员带着徐成贤、杨青海走进观音庙里,先让徐、杨坐下。其中一个队员到后进去禀报。过了一会儿,一名长官(鲍宏才队长)走了出来,身边还带着两名武工队队员。徐成贤见有长官出来便主动地站了起来。鲍宏才示意他们坐下,并开始询问他们是哪里人,各叫什么名字,是干什么的,怎么天黑了还在外面走动。鲍队长先杨青海道:

“你先讲。”

“报告长官!”杨青海显得十分紧张,“我家住在龙井保(即现在的福星村)。我是搞采购的,我家人多,我专门负责采购日用品。我们既不是甲长,也不是保长,都是贫民百姓(其实武工队在这一带打游击很长时间了,他们对这里谁是甲长谁是保长摸得很清楚)。我刚从县城采购回来,还没到家呢。我得早点回去,不然,我家里人会着急的。”

鲍宏才接着又问徐成贤:“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干什么的?”

徐成贤回答道:“报告长官!我家住龙井保魏家畈。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今天我们到城里卖柴,现在正往家赶呢。要是长官找我们有事的话,你们可不可以让杨青海先回家为我家捎个平安信?你们有什么事只管让我去办,我能办到的一定办。”徐成贤见杨青海有点害怕,就向鲍宏才提出来让杨青海先回家。鲍宏才同意,于是杨青海便先回家了。徐成贤仔细地端详鲍宏才,觉得这个人面孔很熟,于是就大着胆子问道:

“请问长官,我是不是在哪里见过你?”

“是吗?”鲍宏才有点惊讶,便仔细地审视了一下徐成贤,说道,“是有点面熟,但是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面。”

“我想起来了。”徐成贤笑着说,“今年春天,就在我家的后山头,我见过你,你当时还动员我参加武工队的。当时,我是很愿意参加,可是我是独子,上有老下有小,我母亲死活不同意让我参加武工队。”

“想起来了,有这么回事。”鲍宏才笑着说,“原来我们是故友重逢呀。”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1947年初,徐成贤上山砍柴,碰巧遇到了新四军武工队队长鲍宏才,他同徐成贤谈了很长时间,希望徐成贤参加新四军武工队。徐成贤说得回家同母亲商量商量。徐成贤的母亲倪氏认为:自己的丈夫过世早,如今自己已经年逾花甲;儿子徐成贤是独子,现在又有了妻子和两个孩子,一家五口人都靠徐成贤一个人种田维持家庭生活,如果徐成贤参加了武工队,这一家怎么办?所以,倪氏坚决不同意徐成贤去参加新四军武工队。当时,徐成贤是这样回复鲍队长的:“很抱歉,我母亲坚决不同意我参加武工队。因为我家五口人要靠我一人养活,虽然我很想参加武工队,可是我实在也没有办法。不过,今后新四军武工队需要我办什么事,只要是我能办到的就一定办。”

鲍宏才见徐成贤非常直爽,又聪明伶俐,家庭出身又好,于是就决定把武工队的一些重要的事情交给徐成贤办。

鲍宏才说:“我想请你替我带封信给你们龙井保的保长许××,让他为我们武工队办两件事:一是让他十天之内送30担米到'方半天’山腰;二是为我们购买300副电池”。(当时游击队多在夜间活动,没手电筒不行;但是国民党桐城政府有规定,每人每次只能买一副,买多了就是通“共匪”,是要被抓起来。)

“信我一定送到,至于保长肯不肯办,我不知道。”徐成贤说,“可是,如果龙井保不按你们信上说的办,反而说我“通共”,要杀我怎么办?”

鲍队长说:“你不知道,目前形势发展很快,全国不久就要解放了,那个许保长不会不识大局的。当然,我们也为你的安全考虑了。我在信后面说:如果许保长不按信上说的办,十天后我们武工队就杀掉他全家;如果许保长敢加害送信人,我们同样也杀掉他全家。这下,你放心了吧?”

“我放心了。”徐成贤微笑着答道。

于是,徐成贤带信回家。徐成贤尽管已经放心了,但还是边走边想:这次送信是福是祸呢?他盘算着:是福走不了,是祸躲不掉。他到家已经是晚上十点。徐成贤把送信的情况向母亲与妻子简单地说了一下,也没敢耽搁,就连夜直奔许保长家。

许保长捧着这封信,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又看了看徐成贤,显得很为难。但是,许保长心中清楚,必须按信上写的去办,不办全家就要被杀。于是,他答应一切按照信上说的办。于是,他将30担大米的任务分到几个甲,七天后把米送到了“方半天”山腰。至于那300付电池,许保长是颇费一些周折了。他一个人不能一下子购买那么多电池,必须派许多人分批去买。10天之内,他发动了三百多人次进城去买电池,买齐后一同送到武工队那里。

后来,一切都安然无事。几个月之后,徐成贤真正地放下心来。再后来,徐成贤在山上砍柴,又一次碰到鲍队长。鲍队长对徐成贤为武工队办成了事表示感谢,并表示随时欢迎徐成贤参加武工队。徐成贤说:“不用谢,能为武工队办事我很高兴,只要我能办到的就一定尽全力去办。至于参加武工队一事,还是等以后再说吧。”

【作者简介】徐峰,真名徐光学,诗人、作家。1949年10月生,安徽桐城鲁谼山人,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有23年军旅生涯,曾荣立三等功。历任合肥军分区军械仓库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合肥军分区军械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安徽日报社开发处处长兼党支部书记、安徽日报社印刷厂厂长兼党总支书记、安徽日报社审计处处长、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经营总监。

另曾任《中华讯报》记者;《市场了望》编委;安徽日报主办的《适用专利技术》主编。

曾获“江淮十杰”,军队青年企业家、安徽省军区“四有”干部称号、安徽日报社优秀党务工作者。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诗协会会员,合肥市作家协会理事、安徽公共关系协会理事、安徽省高级审计师评委会会员、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中国会员。先后在《诗歌报》《安徽文学》《安徽日报》等报刊发表的故事、诗歌、散文、论文1500多篇(首),110多万字。合作出版大型摄影画册《中国三峡》,著有诗集《月影花情》;散文集《心语足音》《爱与人生》;长篇人物传记《奔驰人生》(上、下)。其个人传略载《中国企业家大辞典》《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辞典》《世界名人录》等六部辞书。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0)

相关推荐

  • 明“资县 征完十三年 柴夫银 匠阮起”五两银锭一枚

    明"资县 征完十三年 柴夫银 匠阮起"五两银锭一枚,重:144.2g,铸造精美,原色银光,状态极佳,少见.资县,古县名.明洪武四年(1371年)降资州置,治今四川省资中县.属成都府 ...

  • 徐峰:我的前半生(1)

    第一章 01徐氏家族 古老光荣 徐氏一族是一个古老而光荣的家族.根据徐伟坚先生主编的<徐氏古今文化大观>介绍,徐氏,以国为姓,系黄帝之后,是颛顼之苗裔.颛顼之孙女修氏生大业,大业生三个儿子 ...

  • 徐峰:我的前半生(2)

    第一章 02桐城鲁谼 钟灵毓秀 在中国的版图上,有一座大山横亘在中原大地上,这就是大别山.它自西向东绵延伸展着,其最东端一直伸入到安徽西部.在大别山的东麓,长江之北岸坐落着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安徽桐城 ...

  • 徐峰:我的前半生(3)

    第一章 03崇文尚学  桐城传统 一个人的成长与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年"孟母三迁"不就是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一个较为理想的环境以利于孩子的成长的吗?一个良好的环境不仅可以给人提 ...

  • 徐峰:我的前半生(4)

    第一章 04孤儿寡母  两代艰辛 桐城县鲁谼山的魏家畈是个非常美丽的小山村,村里住着十几户人家,这些人家大多姓徐.徐光学的父亲徐成贤(1918~2004)就出生在这里,并一直生活在这里. 徐家门前屋后 ...

  • 徐峰:我的前半生(6)

    第一章 06红旗招展  徐氏添丁 1949年10月1日(星期六,农历八月初十,己丑年癸酉月甲子日),伟大的领袖和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毛泽东主席在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 ...

  • 徐峰:我的前半生(7)

    第一章 07贤妻良母  相夫教子 一.做童养媳 徐光学的母亲方志英(1918--1990)出生于一个贫穷的篾匠家庭.她有一个哥哥和四个姐妹,方志英在兄妹中排行第三.由于兄妹多,生活困难,父母实在无法养 ...

  • 徐峰:我的前半生(9)

    第二章 01马鞍山下  启蒙求学 1958年秋天,已经九周岁的徐光学开始上学.他是由姐姐徐云珍带去报名的.学校就是福星村村办小学--福星小学.学校坐落在徐光学家的南面一公里外马鞍山脚下的原黄氏享堂.学 ...

  • 徐峰:我的前半生(10)

    第二章 02集体食堂 "共产主义" 徐光学在教师的教导和父母的鼓励下努力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但是,任何一个人都只能属于他所处在的时代,不论大人还是孩子,都不可能逃离时代洪流的 ...

  • 徐峰:我的前半生(11)

    第二章 03星光之下  兄妹捉蛙 1959年秋天,徐光学已是二年级学生了.他每天按时上学,放学后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来减轻家庭的困难. 一个只有十一岁的孩子又能做什么呢?他能做的事情可多啦,比如,白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