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纪事》之漂来的北京城(上)

2021年10月17日,秋高气爽
《大运河纪事》线下活动“暴走什刹海,探秘漂来的北京城”如期举行啦,
由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张世强(小强),
带领大家用一个上午的时间,
从积水潭出发,
一路行走到玉河澄清中闸的东不压桥,
了解到了京杭大运河什刹海段的前世今生。
京杭大运河是北京七大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始建于春秋时期,
是历经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

古时有句俗语:流成的杭州,漂来的北京

北京城为何被称为“水上漂来的城市”?

积水潭跟大运河有什么关系?

参加过本节目线下活动的听众朋友一定非常熟悉小强的讲解方式,

那就是在开始之前,

把每次活动的关键点提炼出来,

以顺口溜或者对联等实用、容易记忆的方式讲出来。

拍摄:四十不惑

乾隆诗碑

离地铁2号线积水潭站出口不远,
有一件西城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乾隆汇通祠诗碑,
为了保护这块碑还建了一座石亭。
积水潭曾经叫鸡狮潭,
而在乾隆诗碑不远,
就有一处属于积水潭的奇景叫鸡狮石,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块石头是后来新仿的。
就在这块鸡狮石的上方,
还有一座小亭子,
一边的墙壁上,
题写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
中国建筑学家吴良镛先生的重修汇通祠碑记。
结合这个碑记,
小强老师给大家介绍了积水潭的由来。

伟大的郭守敬爷爷

说到北京的水系,
就必须提到一个人,
郭守敬。
郭守敬是今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 。早年师从刘秉忠、张文谦,官至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世称“郭太史”。
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自至元十三年,即公元1276年起,他与许衡、王恂等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制订出《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通行三百六十多年。它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赐而得名,原著及史书均称它为《授时历经》。《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一岁,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5.92秒,精度与公历(指1582年《格里高利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为修订历法,郭守敬还改制、发明了简仪、高表等十二种新仪器。
郭守敬从小勤奋好学,在少年时代就养成了很强的动手能力。他十五六岁时,曾根据书上的一幅插图,用竹篾扎制出一架测天用的浑仪,而且还堆土做了一个土台阶,把竹制浑仪放在上面,进行天文观测。
很多人了解郭守敬大多都是他发明的天文仪器,其实郭守敬还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基本上元大都的水系都是他参与设计完成的。
元朝定都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为保证物资供应,从南方调运大批粮食到大都,当时的大运河是南北交通的重要水路。但大运河只通到北京的通州,从通州到北京,还全靠陆路运输。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人畜的疾病死亡和粮食霉烂糟踏非常严重,造成运输效率极低。
至元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292年春,运河工程动工,开工之日忽必烈命丞相以下官员一律到工地劳动,听郭守敬指挥。此举虽然只是个象征,但却反映了忽必烈对这条运河的重视程度和郭守敬在水利方面的权威。
郭守敬主持的通惠河这项水利工程完成后,积水潭成为了漕运的总码头,当时南方经由运河北上的大批粮船,可以直接进入大都,停泊在积水潭内,以致出现了“舳舻蔽水”的盛况。

拍摄:四十不惑

后世人们为了纪念郭守敬这位大科学家,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以郭守敬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1977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在郭守敬的家乡河北省邢台市,最主要的一条街道被命名为“郭守敬大道”,以此来纪念郭守敬,后更名为“守敬北路”和“守敬南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