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卷26士容论4任地诗解2因时而宜事半功倍

《吕氏春秋》卷26士容论4任地诗解2因时而宜事半功倍

题文诗:

草諯大月,冬至,五旬七日,始生,

蒲也,先百草生,于是始耕.孟夏之昔,

杀三叶草,而获大麦.日,苦菜死而,

蒺藜资生,树麻与菽.告民,地宝尽死.

凡草生藏,日中秋分,狶首生出,而麦无叶,

从事蓄藏,告民究尽.五时之作,见生树生,

见死获死.天下,地生财富,自然而然,

不与民谋.有年瘗土,无年瘗土.无失民时,

无使治下.贫富利器,时至而作,时而止,

是以老弱,力可尽起,其用日半,功可使倍.

不知事者,未至逆时,既往而慕,当时薄之,

使民郄之,民既郄之,以良时慕,从事之下,

操事则苦.不知高下,民乃.种稑禾也,

不为稑;种重禾也,其不为重,粟少失功.


原文繁体

    大月。冬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孟夏之昔,殺三葉而獲大麥。日至,苦菜死而資生,而樹麻與菽。此告民地寶盡死。凡草生藏,日中出,首生而麥無葉,而從事於蓄藏。此告民究也。五時見生而樹生,見死而獲死。天下時,地生财,不與民謀。有年瘗土,無年瘗土。無失民時,無使之治下。知貧富利器,皆時至而作,渴時而止。是以老弱之力可盡起,其用日半,其功可使倍。不知事者,時未至而逆之,時既往而慕之,當時而薄之,使其民而郄之。民既郄,乃以良時慕,此從事之下也。操事則苦。不知高下,民乃逾處。種絭禾不爲絭,種重禾不爲重,是以粟少而失功。

原文简体

草諯大月。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⑩。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孟夏之昔,杀三叶而获大麦。日至,苦菜死而资生,而树麻与菽。此告民地宝尽死。凡草生藏,日中出,狶首生而麦无叶,而从事于蓄藏。此告民究也。五时见生而树生,见死而获死。天下时,地生财,不与民谋。有年瘗土,无年瘗土。无失民时,无使之治下。知贫富利器,皆时至而作,渴时而止。是以老弱之力可尽起,其用日半,其功可使倍。不知事者,时未至而逆之,时既往而慕之,当时而薄之,使其民而郄之。民既郄,乃以良时慕,此从事之下也。操事则苦。不知高下,民乃逾处。种稑禾不为稑,种重禾不为重,是以粟少而失功。

【注释】

⑩菖:菖蒲,一种生于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日至:夏至、冬至都称为日至,据文意,这里当指夏至。凡草生藏:此句疑为错简,当移至“五时见生而树生”之前(依夏纬瑛说)。生藏,生死。究:尽,指全年农事活动都已结束。不与民谋:意思是说,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法则。贫富利器:等于说为贫为富之道。利器,比喻最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为富必须谨守农时,致贫则是由于丧失农时。用:指花费的气力。当时:正值其时。薄:轻视,不在意。逾处(chǔ):苟且偷安。逾,通“偷”,苟且,懈怠。失功:没有成效。,YI祭祀土神的意思。
【译文】
       草类到十月就要枯萎。冬至以后五十七天,菖蒲开始萌生。菖蒲是百草中最先萌生的。这时开始耕地。四月下旬,荠、葶苈、菥萁枯死,这时就要收获大麦。夏至,苦菜枯死,蒺藜长出,这时就要种植麻和小豆。这是告诉人们种地的宝贵时节已到尽头。秋分,猾首生出,谷子黄熟,这时就要进行收打蓄藏。这是告诉人们一年的农事已毕。百草的生死可作农事活动的依据。一年四季,见到某种草类出生,就要种植应在这时萌生的作物,见到某种草类枯死,就要收获正当这时成熟的作物。上天降四时,土地生财富,这是自然之道,不同下民商量的。丰收要祭祀土神,欠收也要祭祀土神。不要使百姓丧失农时,不要使他们做蠢事。要使民众懂得致富之道,做到时令一到就行动,时令结束就停止。这样连老弱的力量都可以完全调动起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不懂农事的人,农时未到就提前行动,农时已过思念不已,而正当农时却又毫不在意,役使百姓而延误农时。已经把百姓的农时延误了,事后却又因此对大好时光思念不已。这是管理农事最愚笨的方法。这样就会把事情办坏。不知怎样做是高明,怎样做是愚笨,百姓就会苟且偷安。种早庄稼不像个早庄稼,种晚庄稼不像个晚庄稼,因而收的粮食甚少,没有什么成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