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体诗笔记||读诗要读经典
我前面讲顺口溜不能代替规范的旧体诗,有人会反问:“唐代不就有个白话诗人张打油吗?他不也很有名吗?”我们知道,张打油就写过很多顺口溜,今天我们说的打油诗就是源于张打油。张打油写的《咏雪》很有名:“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然而,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语文课本为什么选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人的诗歌,而不选张打油的顺口溜?道理很简单,它们不在一个档次。低俗的东西,难登大雅之堂,不能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
有一个特级教师公开课讲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个老师讲得很精彩,一共讲了五十分钟。鲍先生就有疑问,《咏鹅》是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时的作品,只能算儿歌。唐代的一个小孩写的作品,让今天的小孩用五十分钟去学,这有意义吗?这样的作品并不能代表唐诗的真正水平,不应该选进课本,更不应该花那么多时间去讲。
例如,“猴子尾巴长,兔子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像把伞”,这样的东西还用教吗?还比如,“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既然叫小白兔,当然是白色的,这不是废话吗?兔子不长两只耳朵,还能只长一只耳朵吗?世界上很多动物都是两只耳朵,这不还是废话吗?学生时代这样的作品读多了,对以后的写作并不利。
前段时间,有个网友写了一首关于春天的新诗,拿给我看。我一看,气不打一出来。开头就是“春风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醒了青蛙”。我毫不客气地告诉她:“这是小学语文课本上的话,几十年都是这样写的,已经不新鲜了。你还写在自己的诗里,这有意义吗?你就想不出其他的句子吗?”也就是说,很多人小时候就是这类没有文化含量的诗读多了,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作品读少了,写作的时候当然没有好的句子,只剩小学时的那点知识储备了。
读诗就是要读经典,不与经典结缘,人就是粗俗的、空虚的。